查文庫>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下雪的早晨》這首詩是四年級上冊的最後一篇講讀課文,全詩分為三個小節,描述了寧靜的早晨,雪花飄飛,我的思緒隨著雪花飄飛得很遠:想起夏天樹林裡的小孩天真活潑的喜悅心情和期盼之心。這個回憶又由飄飛的雪花、寧靜的早晨等現實形象組成。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這樣的體裁的課文容易接受。讀通順,掌握生字詞速度較快,但是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則需要教師的逐步引導,並且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帶領學生入境。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板書課題,齊讀。質疑: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相機板書:下雪――夏天的樹林)

  (二)、目標啟動(見課件,請陽光帥氣的男生朗讀)

  1、在朗讀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背誦課文。

  2、領悟作者把真實與聯想、想象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合作釋疑:1、閉上眼睛聽朗讀後,指名讀並評價,男女生分小節讀。探究點:詩人在下雪的早晨想到了什麼?在冬夏的對比中,你感受到了什麼?(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詩歌,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勾畫出重點的詞句,並在旁邊做簡單的批註。)(課件出示:自學要求)自學4分鐘。(課件出示:組學要求)組學5分鐘。

  (四)、展示提升(課件出示展示要求):重點句段點撥:1、第一小節範讀,並讓學生配樂讀,充分感受雪的“靜”(板書:安靜、潔白,課件出示第一小節,指導朗讀)仿寫“雨下著,下著……”,描述雨景圖。2、點撥學習第二小節中描寫小孩子的句子,展開想象,描繪雪天小男孩的情景。(課件出示描寫小男孩的詩句,相機板書:小孩天真、活潑)3、組內朗讀感悟後全班男女生分別朗讀體會。4、提升感悟:作者回憶中的這個小男孩在作者的筆下是如此的活潑,如此的可愛,那麼大家想想,作者在寫他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依據發言板書:喜悅等)5、限時背誦第三小節,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五)、當堂檢測:小練筆,文中這個在夏天如此可愛的小男孩,在這個下著雪的粉妝玉砌的早晨會做什麼呢?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把想到的寫下來。

  (六)、拓展延伸:1、課件出示描寫雪的詩歌。2、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描寫雪的成語或者詩詞。(貼在黑板上學生共享)

  (七)、反思收穫:生自我反思(一分鐘),指名總結髮言,繼而進行學科班長總結。

  (八)、板書設計:

  下雪的早晨

  下雪――――――夏天的樹木

  安靜、潔白 小孩天真、活潑

  喜悅和期盼

  四、教學反思:

  1、課前只顧自身準備,忽略了學生的情緒調動和心理安撫,致使孩子們一上課就特別緊張,沒有進入狀態,這是上詩歌的大忌。

  2、課堂氣氛沉悶,回答問題的學生結結巴巴,許多平時上課時的積極分子也“呆若木雞”,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3、課堂時間把握不準、分配不均,解決問題時隨機應變的能力需加強,出現意外情況時不能及時引導,導致氣氛更加緊張,致使教學效果不良。

  

說課稿 篇2

  一、課程標準

  6-3用例項表明,在現代社會的生活和交往中,我們應該如何競爭、如何合作。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最後一個單元,是學生三年《歷史與社會》學習的提升,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

  這是第二課《感受競爭,追求創新》的第二課時,是在學生學完第一課時,瞭解競爭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述競爭所需要的規則意識和合作精神。要讓學生意識到競爭規則的積極作用,競爭應該是一種有序,健康的良性的競爭。同時使學生認識到競爭的最高層次是透過合作實現競爭雙方的雙贏而不是兩敗俱傷。

  (二)教學目標

  透過對課標的解讀,結合教材內容,確定本課時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認識不正當競爭及其危害,知道競爭要遵循一定的規則,理解競爭所需要的規則意識與合作精神。

  2.過程與方法:透過比較分析、列舉身邊關於競爭的典型事例,說明競爭的積極意義和合作的必要性。使學生懂得在現實生活中該如何競爭、如何合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絡現實生活,學會正確看待競爭,激發學生競爭的勇氣,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培養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分別為:

  1.重點:認識競爭必須遵循規則,提倡合作,謀求雙贏。

  2.難點:理解如何在競爭中合作,實現雙贏或者多贏。

  (競爭基礎上進行合作是很多學生難以理解的,在現實生活中也很難反映,故為難點。)

  三、教法選擇

  一般來說,任何一節課都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教法的選擇取決於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更好地完成學習內容。本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競爭規則教育和合作精神培養,但又不是一般法律常識與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教師在教法選擇上主要是採取問題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活動法暨情景教學法等。

  四、學法指導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對學生學習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麼,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競爭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即將畢業的初中生而言,對於社會上求職、競聘等各種激烈的競爭已經有所認識和判斷,而對於身邊學習升學的競爭更是有深刻地體會。而作為獨生子女的他們,自我意識強,注重競爭結果,卻普遍缺乏合作的精神。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聯絡身邊的典型事例,結合自己的體會進行學習,主要包括理論聯絡實際法、比較法、討論(辯論)法及演繹法等。

  五、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1.請學生課前去收集整理有關身邊發生的競爭的故事。

  2.教師預先去熟悉瞭解學生收集的故事,選擇典型案例。

  新課學習

  課堂是師生學習互動的舞臺。根據上面的設想,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程式為:

   圖片欣賞,感受競爭;

   故事明理,認識規則;

   合作辯論,品味雙贏;

   聯絡實際,學會競爭;

   自評互判,延伸拓展。

  這五個流程,並依據這一邏輯順序,層層遞進。

  (一)圖片欣賞,感受競爭

  1.課前迴圈播放有關反映競爭的圖片,包括自然界生物之間的競爭、體育競技、文藝比賽、求職競聘、學習競爭等,並配以相應的音樂。

  (回顧複習上節課的內容,使學生認識競爭的普遍性,感受競爭無處不在)

  2.教師敘述:“萬類霜天競自由”,競爭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接下來請同學們來講講我們身邊的競爭故事。

  (二)故事明理,認識規則

  1.故事呈現:教師根據事先的瞭解,請2至4位同學來講述他們收集的有關身邊競爭的故事,然後選擇其中兩個分別反映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如:

  故事A(不正當競爭):如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歲大四女生小蕾(化名),20xx年向數所國外大學(包括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在內)申請留學。當她得知同班女生小雪(化名)已被明尼蘇達大學接收後,搶先從信箱裡竊取了小雪的留學邀請信,並冒名小雪用E-mail與美國校方聯絡,表示又不想去留學,同時以小雪的身份推薦了她自己。後事情敗露,被學校開除了學籍。

  故事B(正當競爭):李明與王強初中是同班同學,三年中,兩人在思想、學習、工作等方面進行激烈競爭,你追我趕。但彼此之間從來都不相互詆譭、不耍“小動作”而是互相尊重、公平競爭。最後雙雙免試被推薦進入了重點高中。

  2.設問引導:

  ①比較以上兩則競爭的故事,在手段上有何不同?結果又如何?

  (透過比較,引導學生認識什麼是不正當競爭,及其危害。)

  ②什麼樣的競爭才是正當的競爭?你知道哪些維護正當競爭的規則?

  (結合材料,使學生認識正當競爭必須是有規則、有秩序的競爭,是一種公平公正的競爭。透過列舉學生所熟悉的規則,一方面加深對制訂競爭規則意義的認識,另一方面由認識學生學習生活的競爭自然地過渡到社會、市場的競爭。)

  3.歸納提煉:現代社會鼓勵競爭,但必須遵循規則,才能保證競爭的公平公正,真正達到“優勝劣汰”的目的。

  (三)合作辯論,品味雙贏

  1.觀點呈現

  觀點A:競爭哪能合作,競爭的原則就是“不是魚死,就是網破”,競爭的目的就是要打倒對手,發展自己。

  觀點B:競爭需要合作,不僅和自己的朋友合作,增強團隊的凝聚力,還要和自己的競爭對手合作,以資源共享、互利互惠,在競爭與合作中謀求雙贏,乃至多贏。

  2.小組辯論:教師出示辯論的規則,將學生分成2組,分別代表一種觀點,在同組合作討論的基礎上組間展開辯論。

  (辯論本身就是一種競爭,辯論的規則也是競爭的規則。透過有序地辯論,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競爭規則的重要性;同時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課堂學習的氛圍,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特別是在辯論這一活動中,使學生認識合作的意義,理解雙贏的內涵,叢而突破難點。辯論的最終結果不是誰輸誰贏,而是藉助這一過程,使辯論雙方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思維得到了訓練,對競爭也有了更深刻地認識,這其實也是一種“雙贏”。)

  3.競爭感悟:類似合作“雙贏”的故事還有很多,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一則寓言故事:

  故事C:猴子和大象都想吃對岸樹上的果子。猴子無法過河,大象則無法上樹。雙方協商後,大象馱猴子過河,猴子上樹摘果,它們都吃到了果子。

  思考: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透過寓言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進一步認識合作雙贏的意義。)

  (四)聯絡實際,學會競爭

  教師設定一些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競爭場景,如學習考試的競爭、評比優秀的競爭、運動會的競爭、班委幹部或學生會成員的競爭等,現場採訪一些學生,請他們聯絡實際,談談會如何去競爭?如:

  情景1:學校選拔參加數學競賽的學生,人員有限,這對於你和王強都是一個機遇。選拔考試前,朋友李明塞給你一張紙條,告訴你上面有題目的答案。你會怎麼做?

  情景2:你與王強是同班同學,成績優秀,工作能力也強。校學生會成員招聘,兩人都想去競聘。為此你買了一本關於競聘演講技巧的書來鑽研,王強則收集了一些有關學生會工作要求和職責方面的資料來學習。請談談你將如何與王強競爭?

  (學習的目的不僅在於知道和認識,還在於運用。透過設定情景,又回到學生身邊的競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解決身邊的問題,同時起到首尾呼應的效果。另外,課堂是動態變化的,對於學生的回答,可能偏離教師的預設,要考慮應變的對策。)

  (五)自評互判,延伸拓展

  1.自評互判:請學生說說這節課的學習收穫,並評價自己同學的課堂表現。

  (新課結束,學生談自己的學習體會其實是對自己學習內容的一次再梳理,同時又透過別人的觀點補充自己的不足;而及時客觀地課堂學習評價一方面體現了學生學習評價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能樹立榜樣、培育典型,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

  2.課後探究:根據教材186頁的材料“他們怎樣贏得競爭”,說說除了遵循規則、倡導合作外,要贏得競爭,還有哪些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教材進行處理也是教師的一種基本素質。本材料列舉的六大公司的經營理念中,隱含了他們贏得市場、贏得競爭的一些重要因素,在讓學生學完了規則與合作這兩個基本要素後,再讓學生去探究體會如市場資訊地靈敏度、服務態度等因素,可能更合理。)

  六、板書設計

  板書要求簡潔明瞭,突出教學主題,體現“關鍵詞”。本課的板書設計為:

  七、總的指導思想

  1.依據課程標準,選擇處理教材並確定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有所感,有所言,有所悟。

  3.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認識到理解再到運用,設計“認識規則,品味雙贏,學會競爭”的三個教學流程,層層推進。

  4.發揮教學機智,把握預設與生成。說起來簡單,上起來複雜。說課畢竟是一種理想化的預設,而課堂則是動態變化的,對於多元的答案,教師要考慮應變的對策,對於生成的內容,教師要善於把握。

說課稿 篇3

  前言:教學的實質是以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為載體,透過一系列探究互動過程,達到學生知識的構建、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陶冶、意識的創新。為此,就《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一課題,我將就以下幾方面作相關的教學解說。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即教學素材,一個供師生共同探究的素材,一個構建學生知識體系的素材,一個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為終極目標的素材。本節探究內容取自華東師大版七年級(上)第四章第一節,探究物件是生活中的常見幾何體,探究的重點是幾何體的分類,難點為分類標準的確立。透過系列探究活動,使學生由小學對圖形世界的感性認識過渡到感性與理性認識相融,從而開啟學生認識與探究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的大門。

  二. 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揭示了教學過程應是使學生由不知到認知到樂知的昇華過程,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指南。根據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直觀感知、無意注意為主,空間觀念較薄弱,結合現有知識結構——小學及生活中大量幾何圖形的直觀表象,依據《課程目標》——本階段的學生應初步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體會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經歷直觀感知→探索歸納→應用創新的認知過程,探索立體圖形的分類,加深對圖形的認識與感受。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動手操作、探究思索、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協作能力及創新意識。

  3.情感與態度目標: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

說課稿 篇4

  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它源於分數,又別與一般分數。它是在學過整數、分數、小數,以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大家分享了百分數的說課稿,一起來看看吧!

  一、說設計理念

  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過程,數學教育要以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以提供有價值的數學和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為基本點。

  本節課的設計正是盡力以此為理念,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使學生經歷問題情景—提出問題—解釋—拓展與應用,親身體驗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二、說教材分析

  《百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分數,特別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分之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這一內容是學習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和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百分數在學生生活社會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大部分學生都直接或間接的接觸過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從學生實際入手,讓學生在生活例項中感知並能正確地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三、說學情分析

  對於百分數,學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如何啟用學生的相關經驗,適時進行數學化,讓學生完成百分數意義的建構,是本課教學的關鍵。學生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是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或問題的表述不清晰。

  2、由於學生對分數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幾份的數”的意義理解較深,有的學生可能會把百分數和分數的意義等同起來,認為“分母是100的分數就是百分數”

  四、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經歷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體會引入百分數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

  過程與方法:透過探究、觀察、比較、歸納等學習方法,理解分數與百分數的聯絡與區別,經歷“微課自學—課堂翻轉—鞏固練習”的過程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感悟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並適時地滲透思想教育

  重點:藉助生活經驗,透過生活例項來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掌握它的讀法和寫法,從而突出重點

  難點:透過分析、比較、討論來理解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絡與區別,從而突破難點

  五、說教學結構設計

  課前微課預習

  環節一、課前微課自學 透過觀看微課,瞭解百分數的意義,學習百分數的讀寫法。並在微課中留下作業,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並思索關於百分數一些問題

  一、複習檢查,鞏固微課學習效果。

  ①出示幾個簡單的問題,回顧百分數的意義

  ②展示學生帶來的百分數,說出這些百分數的意義,讀寫這些百分數,檢查學生自學效果,並適當糾正錯誤之處。

  二、翻轉知識點

  1、活動:學生提出對百分數的一些疑惑,百分數與之前分數的一些不同之處學生們透過老師引導以及自己的觀察,提出了一些問題。比如

  ①、為什麼不約分?為什麼分子可以是小數?

  ②、百分數的分子可以大於100麼?

  ③、百分數有單位麼,可以寫50%千米麼

  ④、百分數有什麼作用,能給生活帶來什麼好處?

  ⑤、百分數時分母為100的分數麼,他們是一樣的麼?

  透過學生自己討論解決,教師適當總結

  2、完成表格,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

  三、練習鞏固,加深理解

  1、透過判斷題,和說一說百分數的含義,理解百分數,區分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

  2、用百分數表示詞語,聯絡生活

  3、用百分數總結課堂。回顧課堂,理解百分數。明白各種情緒之和為100%

說課稿 篇5

  各們評委,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18課《雷雨》。本課我將從教材,教法與學法,過程三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雷雨》是第四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用精練、自然簡樸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不同的自然景象。雖然篇幅比較短小,但文章內容生動,課文插圖優美,適合低段的`學生。讓學生以學習本文為契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學會觀察,感受生活的樂趣。單元訓練中提示,學習本組課文,可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內容,品位美感。 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以及學情特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初讀課本,學習並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學習課文描寫雷雨前的段落。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擬定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我準備採用“情景教學”、“自主閱讀”兩種教學方法。

  在課堂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能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集中注意力,能啟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藉助學生生活經驗,以學生為主體對文字展開自主閱讀。透過讀,學生與文字面對面地進行接觸,此時品嚐著課文原汁原味的語言,培養著學生語言的感覺;透過讀,課文規範的語言儲藏到學生的頭腦中。

  三、【說過程】

  根據擬定的教學目標,教法學法,設計如下教學過程,分三步進行《雷雨》第一課時的教學。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透過猜謎語,引出雨,再透過對雨的瞭解,引出雷雨,循序漸進,娓娓道來。關於雷雨你知道些什麼?(老師肯定學生的體驗後,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從課堂開始讓學生談論自己喜歡的話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再進入文字,看課文是怎樣寫雷雨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後,馬上進行第二步的教學。

  (二)自讀自悟,學習生字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首先,我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會讀的字畫出來,文字是語言的基礎,在低年段語文中認字寫字仍然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因此我在這一環節安排了識字訓練。我先出示要認的四個字,透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認讀,再把生字帶入到詞語中,讓學生更好的識記。還重點講解了“垂“字的寫法。

  其次在學生識記完生字新詞後我再請三位學生讀。這次讀的要求不但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而且在讀的同時給學生布置了聽和思考的任務,讓他們思考,朗讀的課文寫了什麼時候的景色?我覺得讀要體現層次性和目的性,紮紮實實地讀好每一遍課文,讓學生在每一次朗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三)朗讀感悟課文:本課時安排了品讀雷雨前的段落。

  自由讀1-3自然段:你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此時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到雷雨前的天氣悶得讓人透不過氣來的那種緊張氣氛--黑沉沉的烏雲像巨石一樣壓下來,狂風席捲大地,閃電、雷聲也不甘示弱,也趕來湊熱鬧。

  這種氣氛真的很難言傳。如“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一句中,“壓”字用得很妙。但我估計小孩子從這個壓字感覺不到悶熱。我想還是得讓他們進入到情景中去(所以在這裡出示課件,雷雨前的景象)。這時教師同時用語言去營造這種情景,渲染這種氣氛。“滿天的烏雲,黑沉沉的像巨石一樣向你壓下來了,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不叫。”“夏天的午後,天氣非常炎熱,滿天的烏雲向你壓下來,越壓越低,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不叫。”這時我要求同位互相讀。互相說。小組比賽讀,進一步品讀文字。瞭解雷雨前的景象。我就這樣突破了教學難點。在體會風大這個環節裡,讓學生角色換位,當一當小樹。有經歷,才有感受。沒經歷,此時就去創造經歷吧。我這樣鼓勵孩子們後。再讓孩子們分角色演。進一步感受雷雨前的這種景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讀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學生理解得越好,朗讀就越有感情。在品讀這個環節,我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地參與學習,加深理解和體驗為了檢驗一下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相機出示“壓,亂,垂,虹”這幾個要認的漢字,檢驗學生是否養成隨文識字的好習慣,在最後幾分鐘安排了寫一寫指導,描紅靜心書寫”垂”字

  在本課教學中我遵循了以“讀”為本,讀中感悟。還在激情引趣上下了一定的功夫,讓學生能主動愉快學習,讓學生學會感受自然、體驗生活、愛好語文。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6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四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中的《鄉村四月》。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文章選入課本,主要意圖是讓學生透過閱讀課文,感受講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並由此產生熱愛與嚮往之情。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根據精讀課文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古詩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知識技能目標為:

  1、會認“蠶”字,會寫“蠶”“桑”兩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並能準確無誤地默寫。

  3、能領會詩的意思,並能說出一、二句詩的大意。

  4、積累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德育目標為透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

  美育目標為透過對本詩的閱讀,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

  的美麗。

  二、說教法

  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了不少的古詩,能基本正確地進行朗讀,結合註釋內容粗知大意,具備了初步的認知水平,怎樣讓學生更深入的對古詩詞的語言的美和所表現的內容的美去品味和體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教師要引領學生達到的。對本首詩的內容來說,鄉村生活對我們農村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心理切入點。

  本首詩描寫的是江南水鄉初夏的獨特景色,與我們生活的環境有相同的特點,這是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出來的。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讀、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學方法的一條主線。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開始接觸古詩時要求學生回憶以往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告訴同學這節課我們仍舊按照這個方法學習古詩。讀通順,讀正確,然後調動孩子游戲的天性,動起小手,踏起小腳為詩配上節奏,把詩讀成琅琅上口的童謠,接著,透過對詩人潛字用詞的體會來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後又進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們在詩中讀出畫兒來,透過調動孩子們的想象去領悟詩歌內容,寫詩中的畫面,從而體會詩人情感。

  四、教學流程

  激情匯入;懂詩題;作者簡介;整體感知;知詩情、悟詩意;感悟昇華;拓展閱讀。以上就是本節棵的教學流程,讓同學們在循序漸進中學會這首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學會這首古詩。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過渡句】首先是第一個環節,教材分析。

  本課出自人美版美術教材八年級上冊第3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本課透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生活中和藝術作品中的裝飾色彩,瞭解裝飾色彩在生活中和藝術作品中的應用,瞭解民間藝術中裝飾色彩的特點和表現方法,在教學體驗活動中感受色彩的美感,培養學生熱愛民族藝術的熱情。

  二、說學情

  【過渡句】接下來是第二部分學情分析。

  初中的學生經過小學年級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但是抽象邏輯思維還沒有發展,所以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應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緊密的聯絡實際,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個人見解,展現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本著幫助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根據新課標理念,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認識色彩的基本知識和規律,瞭解裝飾色彩及其在藝術和生活中的應用,並運用色彩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透過裝飾色瓷彩作品例項分析,瞭解裝飾色彩的基本特徵。透過應用裝飾色彩進行簡單的色彩設計聯絡,來把握這些基本特徵。感知色彩在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色彩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學會運用色彩的明度與純度,表達內心世界。感受色彩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瞭解裝飾畫在應色和造型方法上的特點,幫助學生學會感知各種色彩現象,並能從中體驗不同的美感和色彩內涵,運用裝飾色彩進行創作。

  【難點】

  能有創意地運用色彩,表現出裝飾色彩的特點及風格。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

  分別是:講述法、討論法。我將在後面的教學過程環節中,重點分析這些教學方法是如何應用的。

  六、說教學準備

  【過渡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

  教具準備:PPT課件,輔助音樂,有色卡紙。

  學具準備:鉛筆,勾線筆,油畫棒、水粉或水彩顏料。

  七、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下面是本次說課最重要的部分——教學過程。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將從四個環節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匯入部分

  在匯入部分,我採用圖片匯入,引導學生思考自然界中的老虎和布老虎主體顏色有什麼區別?布老虎的色彩有哪些特點?然後我再給予簡單的總結。

  環節二、講新課課

  在新授部分,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我設定了四個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

  首先,我展示圖片,學生觀察討論作品的色彩有哪些特點,分別給你怎樣的視覺感受。然後我用講述法的方式講解裝飾色彩的概念,學生觀看課件思考作品運用了哪種對比方式。其次,透過古語講述裝飾色彩運用的方式。再次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和分析一些作品的色彩特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並介紹自己的方法。

  最後,在實踐,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課堂練習時間,並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要求供學生選擇完成,提高課堂作業效率,並增強學生量力完成作業的自信心。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我會巡視輔導,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創作所帶來的樂趣。

  環節三、課後小結

  在大部分學生作品已完成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展示自己作品,並從色彩、構圖等幾個方面進行自評,互評,教師點評。在展示點評環節中,我會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體驗過程,以鼓勵、肯定為主。

  八、說教學設計

說課稿 篇8

  《我們在生長》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課。

  生長髮育是生命的象徵,也是每一個學生都在親身經歷的事。雖然生長現象是學生所熟悉的,但畢竟對於三年級同學來說這是較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們對於研究自己的身體的興趣?另外,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並沒有對自己的生長情況作過系統的記錄,所以讓學生透過自身生長情況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是比較困難的。

  根據以上對學生情況的初步分析,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一系列的遊戲和動手活動,既引起學生研究自己身體的興趣,也從活動中調動學生的記憶和已有經驗、常識,並透過利用這些素材進行分析、整理,從而獲取有關我們在生長的證據。

  對於初次接觸《科學》科目的三年級學生最需要的就是教會他們一種科學的,有條理的思維方法。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並使他們在日後的科學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新的處理,把該課劃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在研究生長過程中種種變化特徵的同時,培養學生系統的科學思維;第二課時主要是學生的測量、記錄、分析表格活動,學習用科學的方法來測量記錄自己身體生長的變化,並能在課後堅持定期測量、記錄、積累資料,透過分析比較這些資料,關注自己的成長,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本課的第一課時。

  根據以上我對本課的設計思路,我為該課的教學制定了如下目標:而該教學目標與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教學過程要體現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理念;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創設一定的情景,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透過多種有效的科學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是相吻合的。

  科學知識:讓學生知道我們的身體在不斷變化長大的相關事實。

  科學探究:學會系統分析我們在生長變化的感性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起學生對認識自己身體的興趣,知道珍惜健康,知道成長的重要。

  圍繞著教學目標,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教學的整個流程,以及每個步驟我的設計意圖。

  在課的引入環節中,以遊戲——為動物和植物的生長順序排序,並讓學生聯絡身邊的生物找出生長的科學規律。《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並向他們提供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在這個環節中由淺入深,透過遊戲讓學生喚起了他們的生活體驗,他們也會油然而生出一種親切感,興奮感,其探究的慾望和自信也就更為強烈,同時也使學生回憶起由小變大這一生長的最基本特徵,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打好基礎。

  接下來的科學探究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我把它分為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人的生長特徵變化;第二部分:探討能記錄下自己生長變化的方法。

  第一部分,我大膽地讓學生製作虛擬人物——小明的兩個不同生長時期的模型。讓他們透過模型設計、製作及比較,回憶人在成長過程中身體的種種變化;透過動手做模型,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提供一個形象的實體,理解身體的變化情況;透過對自做模型的介紹,在老師的點撥下,從外到內來探究研討生長過程中的身體內外變化的種種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做的模型可以很簡單,但必須得反映出虛擬人物的兩個不同時期。在學生對自己組模型的介紹時引導他們學會認真傾聽別人意見,可以看到學生對人生長過程中種種變化的表述是豐富的。比如他們利用模型的比較向同學介紹人在生長過程中體重、身高、四肢、軀幹等表面的生長變化。在完成了身體表面的生長變化的探究後,“那麼哪些時在做模型過程中不能反映出來的呢?”學生在我這一句問話的點撥下繼而如火如荼地轉入到對身體生長過程中內部變化的研究中去。在此,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識層面下的學生對身體內部變化的表述也不同,從“腦發育了”、“肺功能增強了”等等到一些較為專業的身體變化術語學生都談及到了,使課堂真正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

  在探討記錄自己的生長變化的方法部分。在小組討論舉例後,教會學生應用發明技法中的“頭腦風暴法”在規定時間裡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儘可能多地寫出(形式不限可以用圖畫或文字表示)能記錄生長變化的方法。我認為該環節的設計突出了探究科學的物件是全體學生。對於研究成長現象這些較為單調的問題上,在形式上若處理不好就會變成師生之間單調的一問一答。要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當中,那麼教師必須要精心創設一個情景讓全體學生帶著興趣深挖下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透過遊戲、討論、創設情境動手做等形式不僅豐富了課堂,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科學方法的掌握為學生以後的實踐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總結環節中,教師利用學生的評價,對這些自行設計的方法進行分析,鼓勵學生不斷反思,讓學生明白每個方法的使用優點與不足。“怎樣才能準確地記錄自己的生長”,就是這節課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也是下一課時繼續進行的教學探討活動。課後我讓學生就本課自己組的表現,互評,自評,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各方面的發展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課堂上我運用多媒體課件,用鈴聲及“時間到”的組合圖片有效地控制每一次學生活動的開始與結束,使整個課堂做到收放自如。

  總的來說這樣的設計使之做到,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的同時也在課內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將科學思維與動手操作相結合,增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使這類以思維訓練為主的講授課不再停留在沉悶,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使我們的科學課堂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