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說課稿模板六篇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本節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一)中專題1第三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中的第一節。該節課在學生複習鞏固初中所學物質的分離方法基礎之上,再學習另外兩種分離方法——萃取和分液及層析,並總結出這兩種分離方法的適用範圍,是進行化學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的基礎之一。與其他自然科學相比,化學與實驗的聯絡更為緊密。化學家要研究一種物質,首先考慮的是怎樣從混合物中把這種物質分離出來,怎樣提純這種物質,再進行分析、檢測,研究它的結構、組成。“物質的分離和提純是物質”研究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是引入和激發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的第一步,對學生今後學習化學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學目的及確定依據:
一、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初步學會蒸餾和分餾、萃取和分液、過濾、結晶、層析分離物質等實驗技能
能力培養:透過對初中常見物質分離與提純以及分離提純物質一般方法的複習鞏固,培養學生綜合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驗設計和評價辯析能力。
科學思想:透過對物質的分離和提純及提純物質的一般方法的歸納整理,使學生更加熱愛科學、相信科學和崇拜科學,感悟到科學的魅力。
科學品質:透過對物質的分離和提純的一般方法的實驗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優良品質。
科學方法:透過對物質的分離和提純及提純物質的一般方法的實驗探索和總結、運用,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科學方法。
確定依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重、難點:掌握分離物質的原理和方法。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是主要透過實驗方案設計、學生實驗以及總結深化的特點,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師生互動、共同探討的教學方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使本節課上得有趣、生動和高效,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平時常見的實驗入手,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進行探究總結,再積極發言,調動學生積極性,訓練學習實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本課採用投影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大教學的容量和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本課所用的教具有:多媒體教室裝置,實驗所需的儀器。
教學過程簡述如下:
1.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引入,讓學生回答一些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汽油、柴油、鹽)的來源,從而引入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知識,總結出本課在科學領域中所起的作用,加強學生對本節課的重視程度,激發學習興趣。
2.由於有些物質分離和提純方法在初中已經學過,所以我就以複習已學的知識為過渡,用練習為載體,引導學生回憶已學分離方法及適用範圍,再透過要求學生設計“在硝酸鉀固體和氯化鉀固體混合物中提取硝酸鉀”的實驗方案來練習鞏固已學的分離方法。設計的結果由學生髮言講述、評價,又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評價實驗能力。
3.在學生已熟悉了3 種分離方法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提問(怎樣把溴水中溴和水分離開呢?)。處理該問題我先演示給學生看,然後再讓學生分組進行操作,共同討論比較出這種分離手段又是一種新的分離混合物的方法——萃取和分液,並且得出其適用範圍,在此時我再發問丟擲一實驗,讓每位學生自已完成,透過實驗又得出另一種新分離方法——層析。
4.小結與應用
小結出5種分離方法及適用範圍,把學生已發散的思維統一起來,並在此種情況下進行所學知識的應用練習。我是利用選擇一個實驗方案設計來完成的,此實驗(已知氫氧化鎂難溶於水,硫酸鋇既不溶於酸又不溶於水,碳酸鋇可溶於鹽酸不溶於水。現有主要含有硫酸鈉、氯化鎂和泥沙等雜質的粗食鹽,請設計實驗方案,由粗食鹽提純氯化鈉)。透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一方面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讓學生知道所學基礎知識點的重要性。
5.最後根據以上的實驗特點,留給學生一課後思考題(在選擇化學試劑時,應遵守哪些原則呢?)讓有能力有興趣的同學繼續進一步深入探討,擴充套件知識面。使學習有一個延續性。
三、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會學”是目的,在教學中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在整體上,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學習方法,增加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機會,體現成功感。在學習萃取和層析過程中,我主要是採用實驗法,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還有觀察發現法,將學生置於主體位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探索應用過程。
學法的重點及依據:
觀察、思考、類比、分析、歸納總結等是學法的重點,透過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後總結、歸納的知識更易於掌握,也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啟發式教學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要求。
四、教學程式
1.以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質來源引入課題。
2.回憶總結初中所學與本節課有關的分離方法,並利用所舉的實驗例子匯入,讓學生設計“在硝酸鉀固體和氯化鉀固體混合物中提取硝酸鉀”的實驗方案設計。
3. 問題“怎樣把溴水中溴和水分離開呢?”引入新課。
(1) 教師演示該實驗。
(2) 學生動手實驗,並以所學分離方法比較,發現此方法有異於所學的分離方法。
(3)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得出新的分離方法叫萃取和分液。
4.“還有哪些分離混合物方法”的問題進行過渡。
5.每位學生進行動手實驗,並總結體會出又是一種新的物質分離
方法。
6.教師對這種分離方法補充講解。
7.小結。
8.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
五、說板書
該節課的板書,我把它融入到多媒體課件中。
第一節 物質的分離和提純
一、 複習
過濾 蒸餾 結晶
二、萃取和分液
三、層析
四、小結
五種分離混合物的方法及適用範圍:
過濾:適用於分離難溶固體與液體組成的混合物
結晶:適用於混合物中各組分在某種溶劑中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同的混
合物
蒸餾(或分餾):適用於分離沸點相差較大的液體
萃取和分液:適用於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
層析:適用於混合物中各組分被吸附效能不同的混合物
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成員間的關係》,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成員間的關係》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看圖找關係》專題中的第2節。《成員間的關係》雖然只是作為一個專題知識來呈現,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絡不是那麼緊密,但它是發展學生符號感的重要的一節課。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符號表示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符號是數學的語言,是人們進行表示、計算、推理、交流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數學課程的一個任務就是使學生感受和擁有使用符號的能力。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懂得符號的意義、會運用符號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本身的問題,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圖對刻畫事物或數之間關係的作用,能分析一些簡單的關係。發展有條理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以“親情樹”為引子,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事物 符號化表示”這一過程,發展其符號感,並會運用符號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本身的問題。
3.情感與態度目標:透過“親情樹”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我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圖能直觀、清晰、簡捷地刻畫事物或數之間的關係。
難點:能分析一些簡單的關係;發展有條理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四、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潛藏著“符號意識”,這是發展學生“符號感”的重要基礎。比如,路口有標誌 ,表示禁止通行;某場地有標誌 表示可以停車;還有地圖上的各種標識,等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就生活在一個被“符號化“的世界裡,這些都為今天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數學教學中,學會“符號運算”似乎是一個極大的難題。原因何在?主要的問題在於我們以往的教學不承認學生經驗中的“符號世界”,沒有給學生提供機會經歷“從具體事物 學生個性化的符號表示 學會數學地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
五、教法
我認為,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基於以上的學情分析,我打算著重採用主體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發揚教學民主,鼓勵學生大膽實踐。教師激思激疑,學生積極探究。堅持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引導點撥,利用孩子們身邊的生活素材,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
六、學法
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程式及設想
本節課我打算透過“說一說”、“畫一畫”、“看一看”、“試一試”四個活動環節讓學生經歷“從具體事物中來 學生個性化的符號表示 學會數學地表示 應用到生活當中去”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
1、說一說
同學們現在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從小到大,你們的成長得到了很多人的關心和愛護,尤其是自己的親人為你們付出的就更多了,是不是呀?
那誰來說一說你的家裡都有哪些家庭成員呢?
(注:親戚之間的稱呼各地可能不統一,學生也不一定知道,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適時明確。)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談自己家裡的家庭成員,讓學生明白數學並不是深不可測的,它就來自我們的身邊。談話引入,讓學生倍感親切,非常自然地進入主題。
2、畫一畫
聽了大家的發言,老師瞭解到每個同學家裡都有不少的親戚朋友,你們真幸福,被濃濃的親情包圍著,他們為你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你們長大後要回報和孝順他們。那你們能用自己的方法列出你的親戚關係,繪製成一棵親情樹嗎?
要求從這棵親情樹上能讓大家清楚地看出你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待會兒看誰的設計最有創意!
都繪製好了嗎?先在四人小組裡互相交流、展示一下。
哪個小組的代表先來彙報一下你們組同學的設計?還有哪個組也想說?(注意對學生設計的鼓勵性評價,同時瞭解學生中的各種不同表示方法)
教師在這個環節注意瞭解學生中的不同表示方法,對學生的設計給予鼓勵性評價。並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繪製自己的親情樹,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親情樹既為我們學習成員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又為我們的感恩教育提供了潛移默化的沃土。從學生的“親情樹”中可以得到很多的生活例項,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使學生體會圖能夠清晰、簡潔地表達人物、事物或數之間的關係。
3、看一看
有一個叫小冬的同學也把他家成員間的關係表示出來了,在我們書上83頁,請同學們開啟書看一看他是怎麼表示的?
要求大家邊看邊思考書上提出的問題,想好後請舉手。
讓學生看一看書上小冬家的家庭成員是怎樣表示的,透過學生討論使學生明白家庭成員還可以用字母來表示。當然,還可以允許學生用其它不同的方法來表示,組織交流時注意傾聽學生的不同想法,只要有道理,教師都要給予肯定。當學生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成員間的關係時,再讓學生嘗試用字母來表示自己家裡的成員關係,改好之後,給同桌看看,互相說說對方寫的字母各表示誰。
最後,教師再問學生:用字母來表示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你感覺如何?讓學生透過談自己的感覺,明白用字母來表示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更加直觀、清晰、簡潔。
這個環節設計的意圖:雖然親情樹為我們建立數學模型提供了生活素材,但還是要讓學生從現實的生活情境中迴歸到數學模型,用數學的方法來表示生活中事物間的關係。這是我們在教學中所要重視的。
4、試一試
透過讓學生完成書上83頁的“試一試”和84頁的“練一練”中的題目,強化學生用字母表示成員間的關係。
5、總結與反思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你還存在哪些不足?
八、結束語:以上,我僅從分析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程式等方面說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天鵝的故事》主要講了一群天鵝為了生存,在一隻老天鵝的行動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體破冰的神奇而又壯觀的場面,反映了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文章情節感人,令人深思,同時又能給人以啟迪。文章語言優美,款款讀來,使人對這群可愛的鳥兒頓生喜愛之情,是一篇朗讀訓練的好教材。課文清晰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情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文章。課文中描寫天鵝破冰的場面,既有典型場面描寫,又有整體場面描寫,是指導學生學習寫作的好文章。
二、 說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 理解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培養學生愛護珍惜動物的思想感情,懂得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三、 說教法、學法
1、先從整體把握課文的情節,再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感受老天鵝及天鵝群的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
2、透過朗讀指導幫助學生理解感悟,並透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情。
3、朗讀感悟、自讀自悟。
4、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四、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
1、齊讀課題。
2、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板書:破冰
二、新授
1、本文三次寫到天鵝的叫聲,默讀課文,找出描寫天鵝叫聲的語句,朗讀揣摩:這三次叫聲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叫聲表達了天鵝怎樣的內心世界
2、交流。第一次:
(1)交流出示:這時,從一大群天鵝。
(2)理解清脆)
(3)指導朗讀。
(4)這清脆的啼叫聲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表達了天鵝怎樣的內心世界自由朗讀三、四小節,把你認為重要的詞、句畫出來。
(5)交流
(6)小結。
(7)指導朗讀。
第二次:
1、指名讀第二次叫聲,注意破折號要延長。
2、交流討論:這叫聲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讀五、六小節,畫出最讓你感動的語句。讀一讀,把你的感受寫下來。
3、組織交流。指導理解破冰勇士。指導體會天鵝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和團結拼搏的可貴品質。
4、指導朗讀。
第三次:
1、引讀。
2、指導學生抓住昂著、挺著胸、來體會天鵝們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自豪的心情。
3、指導朗讀。
4、引讀最後兩小節,說說我為什麼放下了槍
5、總結齊讀課文。
三、拓展你還知道哪些鳥也很可愛,說說理由。
四、作業學了課文,你一定很感動,你想對老天鵝說些什麼請你把他們寫下來。
說課稿 篇4
我說的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物態變化》第四節《昇華和凝華》。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昇華和凝華》這節課的內容是前面已將的四種物態變化——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續,由此讓學生完整的知道物質形態的六種變化,並達到課標的要求:能用水的三態變化解釋自然界中的一些水迴圈現象和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
2、內容結構和教材特點:本課內容線索依然稟承了現象→分析→現象(實踐)的過程。在教材內容的選取上,比較注重聯絡生活、社會的實際,能使學生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展科學的探究興趣,從而產生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教材始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以生活中的現象為基礎,透過實驗探究提出概念,總結規律,並用它來解決問題。體現了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由於昇華和凝華過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據觀察到的結果進行分析、推斷。本節要從生活例項入手,尤其注意區別凝華與凝固、凝華與液化的現象。
二、教學目標
《課標》要求:透過觀察碘昇華和凝華過程,引導學生間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現象奧秘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生關注環境和社會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
(1)、知識和技能:知道昇華和凝華現象;知道昇華需要吸熱和凝華需要放熱;能用物理語言簡單解釋常見的昇華和凝華現象。
(2)、過程和方法目標:A、經歷觀察昇華與凝華的過程,能簡單地描述所觀察到的昇華、凝華現象的主要特徵。B、透過舞臺上的"煙霧"以及"人工降雨"的圖片,讓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C、透過思考,討論日常生活中相關的昇華與凝華現象,嘗試應用物理知識去解釋具體問題。D、透過探究碘的昇華和凝華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課題解決的思維程式步驟,即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結論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會根據觀察結果進行間接分析,從而推出物理過程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本節課程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探索一些自然現象奧秘的興趣及培養學生關心環境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初步認識物態變化及相關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透過學習昇華和凝華現象,增進對自然現象的瞭解,強化對科學的求知慾。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課設計:
(幻燈片)由圖中可知物質可以處於哪幾種狀態?除此之外物質還可以處於哪幾種狀態?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嗎?(首先從複習開始,學生回顧以前學習的知識,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寫出氣態、液態、固態。讓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固態和液態的相互轉化,液態和氣態的相互轉化,並由學生上黑板填物態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的過程,然後讓學生猜測固態和氣態之間物態是否可以相互轉化呢?既為本節課做準備,也為學生建構關於六種物態變化的完整體系做準備,也為下一節課打好基礎。)
新課引入:
使用固體清香劑,可提前幾天放在班裡,講課的時候同學們會發現清香劑變小了,而教室裡瀰漫著香氣。這時可直接引出昇華和凝華的定義。在引出定義時要強調"直接"兩個字(因為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固體清香劑比樟腦球更加的熟悉)。引導學生猜想:昇華和凝華過程中的熱量特點。
(二)進行新課:
1、昇華與凝華
活動一:學習自主學習──學生分組實驗──—合作探究《碘的昇華和凝華》觀察物理現象。
把觀察到的物理現象填入下面空格里。
加熱時:固態碘由(?)態直接變成(?)態,條件是(?)熱。
冷卻時:碘由(?)態直接變成(?)態,條件是(?)熱。
學生討論、探究、交流:
結論:物質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現象叫做昇華,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現象叫做凝華。
學生透過認真觀察、分析,然後小組討論並得出結論。
歸納綜合各個小組的意見後,教師小結:
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昇華。(板書)
條件:吸熱(板書)
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華。(板書)
條件:放熱(板書)
活動二:學生們仔細觀察並比較新、舊燈泡的燈絲有什麼區別?(從燈絲的粗細、燈泡玻璃的透明性等角度去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小結:用久了的燈泡燈絲變細是一種昇華現象。燈泡玻璃發黑的原因是:鎢氣體遇冷後凝華在玻璃內壁造成的。
2、昇華和凝華的應用:
教師播放課件:
(1)一個樟腦丸慢慢變小。
(2)“兩件衣服的對話”的動畫(冬天,兩件冰凍的衣服分別在太陽下、陰涼處),再次明確昇華是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並沒有經過液態。
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小結:樟腦丸變小了,變成了氣體,冰凍的衣服沒有變成水,而是直接變成了氣體,它們都是昇華現象。
(3)在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內表面會出現"冰花"。
(4)氣溫低於0℃時,草木、屋瓦上會有小冰粒附在上面,學生分小組討論,並小結:"冰花"和"霜"都 ?是空氣中的水蒸氣直接凝華成的小冰粒(都是凝華現象)。
(三)課堂小結
教師可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小結:先讓學生回憶本節學到的知識,且讓這些知識同化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再讓學生從思維方法去總結,進一步掌握課題解決的思維程式步驟,即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結論解決實際問題。最後教師可以肯定學生的成績,指明學生努力的方向,體現成功教學的激勵機制。
(四)教學反饋
(1)利用乾冰怎樣來防止食品腐爛變質?
(2)舞臺經常用噴撒乾冰(固態的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霧以渲染氣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3)農彥說:“霜前冷,雪後寒”你認為這一說法有道理嗎?為什麼?
(五)佈置作業
閱讀P43生活·物理·社會和P49—P50雲、雨、露、霧、霜、雪、雹的形成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夜晚的實驗》講述了科學家從蝙蝠飛行的.現象上發現了超聲波,並利用這個科學成果造 福人類的事實。這篇課文是本冊第四單元“探索與發現”的典型例文,課文條理清晰,語 言通俗易懂。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 能聯絡課文語言環境,懂得課後作業中“瞎子” 、 “穿透” 、 “聽”等詞的意思及其所帶引 號的用法。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朗讀、複述等一系列語言訓練,感受並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並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大膽實驗、不斷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激發學 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情感。
三、說重、難點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 感受並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善於思考、大膽實驗、潛心研究、遭受失敗不氣餒、善於 反思。不斷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
在突破認知目標時,我採用自學檢測法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有些學困生適時點 撥,不理解的詞語運用聯絡上下文及查字典的方式來解決,生字回憶以前學過的形近字來 比較學習,以達到溫故而知新。
學法:六年級學生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習了《讀書做記號的學問》和《精讀 和略讀》 ,初步掌握了一些讀書方法,透過讀書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 基說: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 者、探索者”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主動參與、樂於探索、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
在突破能力目標時,採用合作探索法,小組內自由讀課文,分自然段輪流讀讀自己喜歡的 段落。在讀的過程中,自己提問題,小組內探討,最後全班集體交流,分項讀書收穫。 對 於情感目標,主要培養和感受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就採用自讀自悟法及互動式教學法,全 班同學交流討論後,由教師佈置新案例,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 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精神。
五、說教學過程
(一)、話說科學,誘發興趣。
1、師:同學們喜歡上科學課嗎?你們知道科學的任何一次發明、發現都是從哪兒開始的嗎?
2、師:魚兒在水中有自由來去的本領,人們就模仿魚類的形體造船,鳥兒在天空有自由飛翔的本領,人類就模仿鳥兒的結構製造飛機。這就是仿生學的例子。今天我們也來學習另外一個在仿生學過程中重要的實驗。
(二)、整體把握,梳理線索。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讀準字詞,讀順課文。
(2)藉助字典並聯系下文自學生字詞。
2.檢查自學情況。
(1)指準生字詞,相機正音。
喉嚨 蒼蠅 (嚨、蠅是後鼻音,在詞中讀輕聲)
瞎子 薄膜 油漆 礦藏 領域 堵住 揭開 判斷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檢查學生的掌握課文的能力。
3.通讀課文,找出本篇文章的關鍵詞。
(板書:蝙蝠 斯帕拉捷 超聲波等)
能不能根據這幾個詞把文章的內容概括出來。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再次輕聲讀課文,弄清楚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2.指導分段
第—段(第1自然段)寫蝙蝠在夜空中飛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寫經過多次實驗,終於揭開蝙蝠出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寫斯帕拉捷的實驗引起了科學對超聲波的研究,使我們享受到它帶來的恩惠。
(四)、研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同學們,若請你們來寫斯帕拉捷實驗的情況,你想先讓讀者瞭解什麼?(起因,即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
2、作者的想法跟大家一樣,這也是這一類文章通常的寫法。默讀課文第一段口頭回答:斯帕拉捷看到 產生的好奇
3、蝙蝠在夜間的飛行可以用課文中的哪一個詞語來形容?
(引領學生理解“自由自在”這個詞語的意思)
4、找出蝙蝠飛行這個特點的句子來。
很多蝙蝠靈活的在夜空中飛來飛去,從來不會撞到樹上或者牆壁上。
5、 為什麼斯帕拉捷對蝙蝠感興趣?我想散步的人不會是他一個人吧?怎麼就單單引起了他的好奇呢?
(因為他平時注意觀察,凡事愛動腦筋,善於思考)
6、思考:斯帕拉捷身上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從哪裡看出來的?
(觀察細緻,對常見現象敏感,好奇心強)
7、指導朗讀——突出句中重點詞語,讀好疑問的語氣,表現斯帕拉捷強烈的疑問。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對課文有了個大致的瞭解,那麼蝙蝠為什麼能夠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飛行呢?我們下節課再來一起探討。
(六)、佈置作業
1、正確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為“戰爭與和平”。這篇課文屬於書信體文章,是一箇中國孩子雷利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這篇課文情感強烈,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是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機聯絡起來,引起讀者的共鳴。這節課是四年級教材的重點,“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閱讀方法的具體體現,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得到培養,並帶到將來的語文學習當中去。
二、說目標
今天,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渴望和平。
3、結合課文內容激發孩子們熱愛和平的情感。
教學重點是: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渴望和平。
教學難點是:激發孩子們熱愛和平的情感。
三、說教法學法
1、利用報紙、電視、網路多種途徑,瞭解國內外大事,關心國際動態,尤其關注最為動盪不安,仍瀰漫著戰爭硝煙的地區局勢,瞭解維和部隊的使命及工作狀況。
2、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激發學習的願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敘述順序。運用問題引導,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解決的問題。並透過小組合作探究解決。
3、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戰爭表達的思想感情,運用創設情境表情朗讀法,儘可能地再現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利用真實可信的音像資料,透過閱讀課文和補充材料,組織學生交流觀後、讀後感受,讓學生真切感受世界並不太平。
4、透過有感情地朗讀的訓練來表達“我”的感情,朗讀時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懷念”這一情感基調與小作者一起傾訴、懷念、同悲、同恨。
5、所用的教學用具:PPT課件和有關戰爭的錄影資料。《明天會更好》歌曲。
學法指導的重點和依據
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習特點,本節課的學習方法,以“自讀自悟——體會文章重點句子的深刻含義;表情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討論交流,想象說話——發表自己對戰爭的看法”,抒發“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情感為學習主線,透過這條線索的學習清晰地把“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植入學生的思維中。
四、說教學流程
1、複習匯入,提弦定音。
上課伊始,我先用三個問題提起該節課的弦
這個中國孩子是誰?他的呼聲是什麼?他向誰發出呼聲?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立刻提起,然後順勢進入課文學習。
2、走進文字,感悟真情。
(1)、開課在即,我用這個中國孩子為什麼要發出呼聲?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的學習。學生們先瀏覽課文,然後明確父親“才華橫溢,深愛家人,熱愛和平”的三個特點,期間適時指導感情朗讀。
(2)、情感的弦已經被繃緊,然後水到渠成感悟英雄迴歸的悲痛。這個環節,我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給孩子們以學法指導,採用範讀,接讀,配樂移情讀等方式,抓重點詞體會父親為和平作出犧牲的悲痛。
(3)、英雄走了,我們活著的人,要有所警醒,看看我們面臨的世界,大家自由讀課文5———6段,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知道“和平之花”的深刻寓意。
3、拓展昇華,凸顯主題。
結合學生蒐集的關於戰爭的資料,說明戰爭給我們帶來的危害,從而明白和平的重要性。學完課文,再問大家“你覺得雷利僅僅只是向加利先生髮出呼聲嗎?”“這只是雷利一個人發出的呼聲嗎?”讓“要和平,不要戰爭”的聲音響徹全世界。
4、走出文字,延伸主旨。
聯絡實際說行動。作為一名新世紀的少年兒童,為了制止戰爭,維護和平,我們能做些什麼呢?讓他們寫寫自己“維護和平,制止戰爭”的方式,讓思想左右行動。
5、作業佈置,落實行動。
讓孩子們小練筆:給深受戰爭苦難的外國小朋友寫一封信。表達自己對他們的關愛,引起社會對他們的關注並熟悉信的格式。
五、說板書設計:
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體現了文章的中心,並層層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