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動與靜》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科學《動與靜》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說教材(教材及學習情況)
在學習瞭如何確定物體的位置之後,本課開始進入本單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運動。在本課中,將解釋什麼是運動,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和難點如下。
1、探索目標:使學生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2、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1)學生願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2)學生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的描述是相對的。
3、知識目標:學生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4、重點和難點: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參照物的選擇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的動與靜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質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我在設計這一節課時,
定位在每個學生都能學好科學,以學生生活中的科學為學習的起點,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瞭解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秘,只要我們能主動探究,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就能認識科學的真面目,因此我採用了探究法、觀察法、歸納法。
三、教學設計
(一)、設計特色:
圍繞“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這一主題,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進行師生交流。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本課開始,我首先由問題匯入,提出一個學生很熟悉的問題,“我們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會有什麼發現呢?”聽到這個問題後,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課堂上,於是回憶起坐車時的體驗,“坐在車裡看見地面上原來不動的房屋和樹木都往後走”,“實際上是車在地面上行駛”等。然後從這些疑問入手,接著提問“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假如你站在路旁,你認為那些房屋和樹木還是運動的嗎?”激發起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接著我又播放一段坐在汽車裡遊覽的影片,讓學生觀看。看完影片後,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更濃了。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後,我安排了讓學生默看課文中“盪鞦韆”這一部分內容,並引導他們進行分析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從鞦韆上女孩的角度來看,鞦韆上的男同學和她自己的位置關係沒有改變,所以她認為鞦韆上的男同學是靜止的;而對於地面上的女同學來講,鞦韆的男同學對於自己來講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認為鞦韆上的男同學是運動的。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課文中判斷鞦韆上的男同學是否是靜止的,是將鞦韆上的男同學和判斷者自己作比較,看兩者的位置發生變化沒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作出判斷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說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是相對於一個參照物來說的,人或物體相對於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人或物體是運動的;反之,位置沒有改變就是靜止的。接著在播放一次坐在汽車裡遊覽的影片,讓學生再次熟悉判斷物體動與靜的方法。
3、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各個方面得到發展這才算達到教學的最佳
效果。在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之後,我就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這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影片《奔騰的駿馬》,讓學生判斷影片中物體的運動情況。然後又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分析課文中自動扶梯上、公共汽車上、旋轉餐廳裡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最後讓學生分析電風扇工作時各個部分的運動情況。透過分析解決問題,發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學體會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透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我也感到,跟採用傳統手段教學相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輕鬆。
板書:
動與靜
鞦韆上的女同學 靜止
鞦韆上的男同學 鞦韆下的女同學 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