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高一語文《我與地壇》說課稿

高一語文《我與地壇》說課稿

高一語文《我與地壇》說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我與地壇》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語文《我與地壇》說課稿1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我與地壇》。下面、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設計,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總體構想:(大綱、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應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所屬單元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

  同時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讀文章,這對於鍛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契機。

  新大綱”規定語文學科的性質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語文教學不僅要表現出其知識性、工具性的特點,還要表現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點。

  所以,我從這兩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抓住關鍵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綿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寫景語言。

  (二)熟讀課文,解讀作者對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強學生面對苦難時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透過學習,體味作者對親情的獨特感悟,體會母愛的偉大,培養學生養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擁有,學習體諒父母進而養成寬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觀。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脈絡非常清晰。全文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古園風情,我的思緒,注重的是“生命”的意義,第二部分是寫對母親的理解,注重的則是“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因此,本篇課文的難點在於:感受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對“生與死”的思考及對母愛的感悟。而教學重點則應該放在讓學生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從而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係。

  二、說教法

  討論法: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結合對研究性學習理論和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理論的認識,本堂課主要採用討論式進行教學。討論是必須問題為中心,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師生和生生的對話、它旨在鼓勵學生髮揮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辨析、去歸納。

  另外,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我還採用了透過以多媒體為教學手段的情景教學法和誦讀法,以激發學習熱情,透過直接感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三、說學生,說學法

  這些學生,剛升入高中人生閱歷還很淺,又剛剛接觸到高中的散文,本文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樣學生偏淺的理解能力和文章相對深刻的內涵構就成了一對矛盾,怎樣在45分鐘裡讓學生讀懂文章並有所收穫,完成對這篇文章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正確有效地學習方法是確保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

  (一)預習思考法;

  (二)誦讀感知法;

  (三)分析探究法;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匯入新課、整體感知、具體探討、拓展延伸、鞏固探究”等五個教學環節。其中,匯入新課估計需要3分鐘;整體感知需要10分鐘;具體探討20分鐘;拓展延伸10分鐘;鞏固探究需要2分鐘。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具體實施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一)設定懸念,激情匯入。(本環節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情景匯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激起全班同學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設計如下導語來匯入新課)

  導語:有這樣一個人,從小生長在北京城,16歲時從清華大學附中畢業,文革時為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18歲主動去延安老區插隊落戶,21歲時因積勞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從此以後再也沒能站立起來,曾有的豪情壯志,所有的年少輕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樓,他痛苦迷惘過好一陣子,後來在母親的奔走下進了街道辦的一家小廠,在那裡每天畫彩;再後來,他轉向了寫作,成了一名作家,當他第一次獲獎時,他的健康的朋友們把他從輪椅上抬起來為他歡呼時,他倔強的昂起了頭,但淚水卻委屈地流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史鐵生,讓我們看看他在《我與地壇》怎樣走過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歲月。

  (二)抓住關鍵,總體把握(約10分鐘)

  教師要求學生在5到8分鐘內快速閱讀全文,並且用幾個詞歸納出這篇散文的核心內容。

  [設計意圖]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因此,我限定閱讀時間,並要求閱讀後歸納概括。透過課堂上反覆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具體探討 (約20分鐘)

  這一環節分兩個板塊進行,第一板塊:感悟生命;第二板塊:母愛無言。這兩個板塊我主要是透過問題教學法、分析探究法來完成的。下面請大家跟我走進第一板塊。

  第一板塊感悟生命我是透過四個問題來達到我的家學目標。

  1、“地壇”部分重在寫景,這些景的特點是什麼?與“我”的處境有什麼相通之處?

  2、古園的景物除了荒蕪、冷落外,還有什麼特點?請看文中的這一段文字:

  3、面對這些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況說說作者得出了什麼樣的思考?

  4、在“地壇”的景物描寫後作者提出了哪三個嚴肅的問題?核心問題是什麼?

  由第四個問題過渡到第二板塊:母愛無言。對於這一板塊,我主要是透過問題討論法來完成教學的。

  邊聽朗讀,邊思考下列問題。

  (1) 文中寫了母親哪些行動?

  (2) 作者設想了母親哪些心理活動?表現了怎樣的母親形象?

  (3) 作者寫了自己的哪些心理活動?有什麼作用?

  (4) 寫母親與“如何面對命運”這一作者追思的核心問題有何關係?

  第四個問題是重點,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地壇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係。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問題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有利於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因此,我向學生出示了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字。

  (四)、拓展延伸(約10分鐘)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節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

  討論:

  1、你有哪些關於“母愛”的體驗?

  2、你遭遇過坎坷嗎?該如何正確地面對?

  [設計意圖] 讓學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壯,明白生命只有在負重的時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與可貴,以此消融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與痛苦。透過師生對話,展開心靈的交流,提升學生的精神與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產生愛戴母親的情愫。實現情感薰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鞏固探究(師生共同小結後,教師佈置作業。)(約2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根據板書,簡要的回顧一下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2、教師佈置作業:

  (1)、中國人有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著”,當代女作家池莉有篇小說題名《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如今的社會有人喊生存日艱,有人說要提升生活的質量等等。請聯絡實際,寫一篇不少於六百字的作文展現你對目前高中生生存狀態的一點思考。

  (2)回家後向父母說聲謝謝,併為他們做一件事。

  [設計意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透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識與技能。為了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我特設計了這些作業,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

  高一語文《我與地壇》說課稿2

  一、地位與作用: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一課,也就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教材體例的系統上來說,從第一冊的“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到第二冊的“篩選資訊”、“研究探討”、“分析評價”,是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作為訓練要點,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適應新世紀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從這個方面上來說,《我與地壇》正處在這個訓練體系的較高層級上。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兩篇文章對“分析評價”這一訓練點進行了鋪墊,那麼在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層級,它所要求的綜合語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僅僅是一個訓練點這麼簡單。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獨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對生命的認識。

  2、抓住文中的關鍵句,揣摩語言。

  (設計依據:透過對本文的學習,不但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要讓學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啟示。)

  三、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

  四、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為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

  (設計依據:課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義,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

  五、文章特點與關鍵: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本篇課文超過7000字,是本學年度最長的一篇課文之一;教材同時將其確定為“自讀”課文,在課時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長度構成了一對矛盾。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心理疲勞週期較短的現象;而課文說的是一個相對“沉重”甚至“沉悶”的話題。怎樣在45分鐘裡將學生的注意力儘量吸引到課文字身上來,完成對7000字的文章的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

  六、教學方法:

  透過提問—啟發—討論—評價的步驟學習課文。

  (設計依據: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鑑於本篇課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義,如果能讓學生自己領悟,自己體會到,完成感情的自我昇華,很顯然比教師直接將所謂的“經驗”“教訓”告訴給他們要來得深刻得多。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是將學生領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採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後透過討論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七、教學方式:

  (使用依據:本文是透過學生默讀、誦讀去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資訊。透過討論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節課中利用明膠片和投影儀將幾個需要討論的問題顯示出來,並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去思考。)

  八、課時安排:

  1課時

  九、指導學習:

  課前自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設計依據:根據本文篇幅較長的特點,課前預習,自學是必須的。自學指導的要求是透過作者直接的語言去理解文章。在課堂上,透過討論去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內容,發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十、教學過程:

  1、匯入課文

  挫折對於每個人來說幾乎是必將經歷的。有些人面對命運中的挫折望而卻步,使成功從手中流逝;有些人卻能夠勇敢面對,昂首前行。這些人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為人們所尊敬,例如:司馬遷、張海迪、貝多芬等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失去了雙腿。他歷經磨難,經過一番苦苦的掙扎最終成為了一個著名的作家。

  史鐵生有這樣一句話用來解釋他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

  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藉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

  到底他的這些文字是怎樣體現出他的靈魂,讓我們一起進入課文,進入作者的內心,去獲得我們自己的體會。

  (設計依據:透過作者自己對名字的解釋,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經歷下的特殊情感,使學生感受更為真切。)

  2、讀準下列字詞:

  宿()命坍圮()()玉砌()雕欄亙()古不變撅()

  捋()蟬蛻()窸窸窣窣()()嘈()雜熨()帖猝()然倔強()()雋()永恪()守焦灼()

  (設計依據: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礎知識。)

  3、思考問題: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幾小節是對地壇景物的描寫?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地壇的景物(作用)?

  ②作者是怎樣理解地壇的意圖?(用文中的話)

  ③比較3、5兩段的景物描寫,有無發生什麼變化?如果有,這種變化意味著什麼?(請位同學朗讀課文第5節,其他同學思考)

  ④在地壇,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地壇又為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

  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哪幾小節是對母親的描寫?

  ②作者透過哪些場景去描寫自己的母親?反映了母親怎樣的心境?

  ③透過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我們體會一下,作者的思想發生了哪些變化?(討論)

  4、重點研討,總結評價

  ①透過這堂課的分析理解,請同學們概括一下母親的做法給了作者一個怎樣的啟示?(思考)

  ②文中有段“設想”非常耐人尋味,可以說這是作者思想上的一次跨越,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設想”,作者是無法得到這樣的啟示的。就讓我們透過這個“設想”共同去體會“母親的偉大”。

  ③課文最後寫道:“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從全文看,此處的“車轍”“腳印”是可以有象徵意義的。那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徵了什麼?

  (設計依據:按照

  (五)作業:有人說寫作是“本於內心的鬱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堂課的作業就是以《地壇給我的啟示》為題寫一篇類似讀後感的文章,不計長短,關鍵要發自於你們的內心。

  板書設計:

  附一:

  我與地壇:絕望——思考——希望(怎樣活)

  我、地壇、母親

  我與母親:頹廢——理解——堅強

  附二:

  送“我”——理解——(行為描寫)

  憂“我”——堅忍——(心理描寫)

  找“我”——焦急(關愛)——(側面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