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數學《統計的初步知識》說課稿範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統計的初步知識》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統計知識的起始課,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體會這種方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能在遇到有關問題時想到去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獲取有用的資訊來解決問題,感受統計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滲透統計方法。
2、透過統計學生的生長髮育情況,使學生理解統計的意義,感受統計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3、透過對統計圖、統計表的分析,使學生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學重點:
理解統計意義,培養統計意識。
教學準備:
統計圖、統計表、統計畫冊、多媒體電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春節聯歡晚會中人們高興的唱啊、跳啊,但是都不能足以說明北京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用資料才更具有說服力。如:北京市人民存款是20年前的169倍、88年的雞蛋產量是590萬噸,到2001年時是2337萬噸。你知道這些資料是怎麼來的嗎?是專業人員經過統計得到的,你知道什麼是統計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統計的.初步知識。
二、體驗過程。
第一層:提出問題。
(課件演示:非洲動物動態畫面)看到這些動物你最想知道什麼?(板書:動物名稱只數)
第二層:解決問題。
請你觀察都有哪些動物?你準備先數誰?怎麼數?數完之後怎麼辦?(邊說邊寫,畫出統計表)
第三層:概括方法。
統計表和動態畫面各有什麼優點?回憶一下,我們是怎麼得到這個統計表的?(板書:觀察,分類,數,製表)
三、大膽想象,誘發創造。
第一層:激發想象。
1、除了用統計表能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外,有沒有別的辦法,能夠更直觀、更形象的表示出哪種動物多?哪種動物少?(討論、交流)
2、利用手中的材料(白紙、格紙),把你認為最好的方法畫下來。
第二層:比較擇優。
把你的作品展示給大家。點評:在比較中選出最佳的方法。
第三層:深入理解。
確定一個小格代表幾。
四、分析統計圖、表,深化意義。
第一層:分析統計圖、表。
1、爸爸、媽媽和老師關心你們的身體健康,你們的生長髮育情況,你們的身高、體重發育得是不是正常,怎麼讓在座的老師知道我們班同學的生長髮育情況呢?(調查)怎麼樣才能讓老師們看得更清楚呢?(制統計圖、表)
2、(把全班同學的身高情況製成統計表)看著統計表,你看出什麼了?(出示該年齡的標準身高),你覺得咱們班身高發育情況怎麼樣?
3、(把全班同學的體重情況製成條形統計圖)看著統計圖,再看標準體重,你有什麼感想?你想對你的同伴說點什麼?如果不注意,無限的發展下去,預測一下,咱們的身體將會怎樣?
第二層:深化意義。
我們發現了我們同學在身高、體重發育中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有是從哪看出來的?是從統計圖、表中看出來的,這就叫對統計圖、表進行分析。(板書:分析)透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五、展示統計畫冊,深化意義。
六、小結設疑,激發興趣。
教學評析:
1、打破舊的教學模式。
以往小學數學中把“統計”教學僅僅理解為統計圖、表的教學,而《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經歷、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因此,整個教學設計都從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統計過程為主線:引導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用適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用合適的圖、表展示資料,對資料作簡單的分析並對自己的分析、思考進行交流和改進。在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2、構建“自主開放”的創新教學模式。
在觀察草原動物、對怎樣數動物的只數及直觀形象的表示動物只數的過程中;在認識、及繪製統計圖、表的過程中,學生充分利用想象、猜測、操作、討論等學習方法,自主探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
3、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的實用性。
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受到:小到自己的身高、體重;大到祖國的各行各業,處處需要統計,統計無處不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進步學習統計知識的求知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