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十幾減九》一年級數學下學期說課稿

《十幾減九》一年級數學下學期說課稿

《十幾減九》一年級數學下學期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幾減九》一年級數學下學期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青島版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

  2、教材簡析:

  教材先安排加法,再安排減法,意圖是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絡,十幾減九是在學生學習了十幾和九加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同時又是二十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是學習兩位數減去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知識,能為後繼教材的學習做好遷移準備。

  3、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讓學生經歷從實際情況中提取、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計算十幾減九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十幾減九。

  數學思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重視演算法多樣化,培養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

  情感態度: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交流,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的快樂,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教材重難點:根據教材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分別是:

  教學重點:讓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十幾減九的演算法。

  教學難點: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探究並理解十幾減九的演算法。

  本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讓他們學會遷移,用類推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二、說學生

  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仍處於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意識。在濃厚興趣的狀態下,學生產生較強的自信心和表現慾望,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操作探究與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一年級學生主要依賴於直觀性的教學進行思維。動手操作讓學生手腦協作,更有利於學生思考問題。英國教育家皮斯博說:“如果你想兒童能夠獨立的批判地思考,並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應該採取加強這種智慧品質的方法。”要把學生培養成富有創造力的開拓型人才,在教育方法上應採取啟發式。正如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想透過五個環節來完成我的教學:

  創設情景,活躍氣氛;引導參與,探究演算法;自選演算法,嘗試練習;

  分層練習,在玩中學;總結體驗,擴充套件延伸

  (一)創設情景,活躍氣氛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開始時學生的狀態就為本節課定下了基調。一開始我便用猴老闆賣桃子這故事引入,激發學生求知慾。

  課件出示:猴老闆喊:“賣桃啦!賣桃啦!又香又甜的桃,快來買呀!”小兔走過來,說:“猴先生,我買9個”。

  提問學生: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還剩多少個?)

  要求還剩多少個該怎麼列式?又是怎麼計算呢?

  這樣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探究的慾望,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引導參與、探究演算法

  首先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為新知的學習找到相關的理論基礎,讓學生學會遷移,學生在學習了十幾和九的加法之後,已基本瞭解了學習的思路與方法,可大膽放手,讓學生以6人小組,充分利用自己的學具,自主學習,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同時還應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有些學生可以不利用學具,直接想出結果,也應該給他們展示的機會。

  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尋找適當地機會用課件演示拿桃的過程,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一個一個拿,拿了9個,還剩3個;

  (2)先拿盒子外的2個,再拿盒內的7個,這樣一共拿去9個,還剩3個。

  (3)從盆裡拿出9個,剩下1個和外面的2個合起來是3個;

  (4)先從12箇中去掉10個,再用多拿的1與2合起來是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