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摩擦力的秘密》的說課稿3篇

科學四年級下冊《摩擦力的秘密》的說課稿

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摩擦力的秘密》的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摩擦力的秘密》的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摩擦力的秘密》的說課稿篇1

  一、說教材

  (一)分析教材

  《摩擦力的秘密》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本課與《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降落傘》共同組成了《無處不在的力》這一單元。

  本課所在的單元與前一單元《物體的運動》一起,完成了《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內容標準中物質世界部分“運動與力”部分內容的學習,併為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部分內容的學習儲備基本的力學知識。

  本單元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關於“力的作用和表現,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力”的要求,圍繞力的存在,力的表現和作用,力在哪裡、力能改變運動的方向和物體的形狀,就力有大小以及彈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氣體和液體的阻力來進行建構。透過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以認知為重要目的的觀察、閱讀、分析和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力、瞭解常見的力,從而提高認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興趣。

  本課在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學知識的鋪墊,尤其是《力在哪裡》中力對物體形狀的影響和測量力的大小知識和技能,又為下一課《降落傘》的學習,提供了知識支撐。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摩擦現象和摩擦力。重點在於體驗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種改變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減小摩擦力。

  這些內容打算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要完成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摩擦力,討論摩擦力的“功”與“過”,透過探究瞭解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涉及到《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分析本課的知識結構,並結合第一課時要完成的任務,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方面:

  能夠使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設計減小固體摩擦力的驗證實驗。

  (2)科學知識方面:

  認識摩擦力,知道如何減小摩擦力,能夠說出摩擦力的“功”與“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歡用學到的摩擦力知識解決生活中摩擦力的問題。

  (三)教學重點:認識摩擦力,透過實驗研究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摩擦力的認識,以及實驗過程中變數的理解與控制。

  二、說教法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遵循學生學習規律,抓住科學課的特點談談本課的教法設計: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學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

  由於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摩擦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學生還不能從理性的層面上覺察到。所以在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設定活動,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動產生的現象中,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幫助學生對摩擦概念的理解。

  2.實踐為主,多種學習方式綜合,突出科學課的特點。

  大膽猜測、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學習方式。

  據分析:學生在第三單元中已經初步掌握了對比實驗的研究方法,又透過本單元前三課力學知識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進行自主探究實驗的素質和能力。

  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教學設計體現: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後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充分應用現代教學媒體,最佳化課堂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

  (1)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我在教學中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上,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匯入時,透過遊戲,追問什麼樣的神秘力量使我們要費更大的力氣才能拉開兩本書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2)自主學習,著眼一個“探”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中指: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提出問題之後,讓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猜測,並且透過實驗去驗證,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

  (3)動手操作,突出一個“動”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透過講授交給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透過對比實驗瞭解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透過“動的過程”內化了摩擦力的知識,培養了透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本課的教學準備主要是教師準備:書本、塑膠平板、彈簧測力計、小木塊、洗潔精、玻璃燒杯、玻璃棒、圓木棍、水槽、抹布、實驗記錄單、多媒體課件。(我之所以準備這些材料,是因為它們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又注重了與內容的緊密聯絡,能充分幫助學生完成探究實驗。學生利用這些典型的材料,依據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去實驗,在操作中驗證假設,在探究中獲取知識。)

  (二)設計思路

  我在教學時依照教學目標並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學內容上大膽創新,根據力運動的特點,透過操作演示和引用影片再現力運動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發現。引導他們親身經歷“發現問題——進行預測——實驗研究——合作交流——生活運用”的科學探究過程。(三)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五個環節

  1、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課一開始設計了一個遊戲,我先將兩本書部分頁碼交錯放在一起,讓學生拉,學生輕鬆的拉開了。接下來讓學生將兩本書所有頁碼交*,讓學生再試一試能否輕鬆的拉開。學生感受到前後的不同之後,追問:什麼樣的神秘的力量使我們要費更大的力氣才能拉開?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它。

  (開課設計遊戲,是為了透過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形成良好課堂氣氛的切入口,為學生的自主探究作好鋪墊。遊戲結果帶給學生一個懸念,使學生產生刨根問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教師發出的資訊,易於將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引導到教學目標上來。)

  2、學習概念,初步感知

  感知摩擦力,是本課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設計了感知摩擦力的活動。

  請看影片(播放錄影)

  (影片展示的活動,將無形的摩擦力,抽象的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動產生的現象中,使學生親身感受,印象深刻。)

  在認識摩擦力的概念後,我又透過一段生活中存在的摩擦力的影片,引導學生一起來討論身邊的摩擦力現象,分析他們的功與過,讓學生體會到我們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又需要減小摩擦力。

  3、創設情境,設計實驗

  為了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我預設了一個情境:首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張埃及金字塔的圖片,告訴學生建造這樣的一座金字塔需要大約上百萬塊重約兩三噸的巨石,問:以前的埃及人是採用了什麼樣的方法把這些巨石搬運起來的呢?於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頓時興奮起來,我適時地抓住這個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想象和猜測。

  學生有了生活經驗作為背景,就能夠很快的猜測出減小巨石與地面摩擦力的方法:加潤滑劑、用木棍變滑動為滾動等。此處學生有可能說的不是很準確,我及時的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語言來表達。

  接下來我要求學生用科學的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設計瞭如何減小木塊的摩擦力的實驗。

  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實驗過程請看影片(播放錄影)

  (科學課實踐證明:學生對時間、空間、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權利之後,他們才能敢做、敢想、敢說,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情感體驗,他們的個性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發展。)

  4、交流彙報,討論總結

  在學生完成實驗後,我先給時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小結和交流。交流先分小組進行,給每個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提高。在交流中,學生對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形成共識之後,由大家推舉代表彙報實驗、討論結果。

  交流的情況在剛才的影片中已有展示。

  (這樣由學生經過親手實驗,經過小組討論交流,經過有代表性地彙報實驗結果,學生不僅僅學習了科學知識,也培養了學生樂於探究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設計活動應用新知

  最後我設計了一個活動場景:“五.一”節快到了,小明的父母準備帶他去運動健身,要參加以下幾項活動:攀巖、溜冰、爬山,請大家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鞋子去參加這些活動。

  (在學生獲得有關摩擦力的知識後,我引導學生應用獲得的知識,嘗試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有利於發展和提升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好時機。)

  6、板書設計

  板書:

  4、摩擦力的秘密

  無處不在必不可少

  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1、新增潤滑劑

  2、把滑動變成滾動

  科學的板書設計往往對學生全面的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板書設計突出了學習內容的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幫助的作用。

  相信這樣設計,肯定能順利完成本節課預定的教學目標。謝謝

  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摩擦力的秘密》的說課稿篇2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 號,我今天說課的教材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4課——摩擦力的秘密。本課是在前三節課的基礎上,專門介紹一種特別又普遍存在的力——摩擦力。我打算用二個課時來安排本節課的教學。現在請讓我用說課的方式說一個教學片段:

  (一) 遊戲匯入,感受摩擦力

  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想先請2位同學上來玩個遊戲,比賽用筷子夾玻璃珠,看看一分鐘內誰夾的多。誰來?

  好,小紅和小明上來。現在小紅這邊是A組、小明這邊是B組,準備,開始。

  時間到,現在老師請個同學來跟老師一起數數看哪隊夾到的珠子更多呢?來,小軍上來跟老師一起數。小軍告訴同學們比賽結果,誰夾的多?

  小紅的比小明的多好多。

  哈哈,老師聽到下面有男生不服氣了,說要他們2個人交換再比一次。好,那就交換再比一次。來,預備,開始……時間到,小軍再幫老師數數,誰的多?

  小明多。

  這回怎麼又變成小明多了呢?

  哦!小華同學說:老師提供的筷子有問題,兩邊的筷子不一樣。

  有的同學觀察的很仔細,發現兩邊用的筷子不一樣,來,看看,A、B組的筷子畢竟有什麼不同?

  嗯!小明同學說:A組的筷子套有橡膠,B組的沒有。

  A組的筷子老師是給套上了橡膠,而B組的筷子老師給塗上了一些洗潔精。

  透過剛才的2次比賽,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比賽取勝的要害是什麼?

  嗯!很多同學都說是套上橡膠的筷子

  恩,很好,橡膠是關鍵,那同學們知道橡膠在這裡起到了什麼作用呢?老師提示一下,橡膠提供了一種力來幫忙夾珠子。同學們開動腦筋好好想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很好,小晶同學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她說:橡膠增大了筷子與珠子間的摩擦力。

  同學們覺得對不對啊?有沒有不同意見?都沒有啊?可見大家都很智慧,小晶同學說的很對,橡膠就是起到了提供摩擦力的作用。

  老師接著教你們做個實驗:來大家把手拿起來,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由前向後移動,同學們體會一下有什麼感覺啊?

  哦!小樂同學說:褲子被搓起來了;越用力移動越慢;感覺移動的過程中手變熱了;沒有想象中那麼輕易……

  恩,老師聽到了好多答案,大家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現象嗎?

  嗯!很多同學都說是摩擦力的作用

  恩,現在大家對摩擦力有沒有一個詳細的印象了?

  (二) 從生活中發現摩擦力,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好,同學們大家還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有摩擦力?有沒有同學能舉例說明呢?

  也許很多同學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意識到有些現象就是摩擦力,那我們現在來看段錄影資料,同學們一邊看一邊試著想想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摩擦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好,錄影看完了,有沒有同學自告奮勇舉手回答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很好,小輝同學來,試著回答一下。

  嗯!小輝同學說: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產生的力就叫摩擦力。好,請坐,回答的還有些不完整,有沒有同學要補充的?好,小軍你說。

  嗯!小軍同學說: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產生的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還有沒有同學要補充的?都沒有啊?那老師來說。小軍同學剛才補充的很好,點出了摩擦力的特點是阻礙物體運動,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點,摩擦力產生在什麼地方啊?

  哦,接觸面。

  所以準確的是應該是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產生的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就是摩擦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開摩擦力神秘的面紗。

  (三) 入情入景,發現問題。

  大家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摩擦力,那老師想問問大家知不知道摩擦力產生需要哪些條件?

  嗯!要運動;要有接觸面

  恩,很好,同學們這次考慮的很全面,既然這樣,同學們看老師這裡,老師這裡有火柴盒、粉筆、木塊、橡皮擦,老師把它們這樣平放在講臺的一塊木板上,大家想一想:這時候有沒有摩擦力產生?

  嗯!沒有

  那麼,要怎樣做才能使這四個物體與木板之間產生摩擦力?

  嗯!小輝同學說:用手推動他們

  老師只有2隻手,沒辦法一下推動4個,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小軍同學說:把木板的一邊抬起來

  恩,這是個不錯的好辦法,那我們來試試。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在抬板的過程中,4個物體有沒有要運動的趨勢,有的話趕快告訴我。

  老師,要動了,要動了。

  嗯!好,那我們先固定在這個角度,同學們來猜測一下,老師再繼承抬高的話是哪個物體先滑下來?

  粉筆;火柴盒;橡皮擦……

  好、好、好,老師聞聲了好幾種答案,大家記住自己的答案,老師來繼續抬高木板看看哪種物體最先掉下來。

  大家看到了嗎?最先掉下來的是粉筆,之後是火柴盒,然後是木塊,最後是橡皮擦。老師想先問問大家,這個過程中有沒有產生摩擦力?

  嗯!有

  那為什麼不同的物體下滑的速度不一樣,會有的快,有的慢呢?

  很多同學都說因為它們的摩擦力不一樣。

  摩擦力的什麼不一樣?

  嗯!大小不一樣。

  很好,所以說摩擦力的大小會影響物體下滑的速度?

  (四) 運用方法,解決問題

  根據剛才的4種物體,你們認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嗯!物體的重量、接觸面積、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物體外形

  正好我們班分成了4組,一組挑選一個你們組覺得最值得研

  究的假設進行驗證,但是每組挑的不能一樣哦,然後小組討論討論怎樣設計實驗來驗證所選擇的假設。討論好了以後,各小組進行研究方案的彙報,大家互相評價,提出修改意見。

  ……

  恩,經過彙報和同學們間相互提意見,老師發現同學們都很有水平的選擇了對比試驗,那老師要再跟大家強調一下對比實驗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確哪些條件是要保持不變的,哪些條件是需要改變的,還要注重改變的方法。而且要留意各小組要有專門記錄資料的同學。各組根據自己所研究的問題,選取好試驗器材後,就可以開始動手實驗了,老師這裡提供一個實驗記錄的基本格式給大家,記錄的同學就按照這個格式經行記錄。

  老師剛看了看大家的實驗都做的差不多了,那現在請各小組往返報下實驗說明了什麼?

  第一組研究的因素是物體的輕重,結論是: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

  第二組研究的因素是物體的接觸面積的大小,結論是: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無關。

  第三組研究的因素是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結論是: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第四組研究的因素是物體的形狀,結論是:摩擦力與物體的形狀無關。

  由此可見,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輕重和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

  (五) 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同學們看老師展示出來的圖,路面上油罐車漏油了,經過的腳踏車和摩托車都滑倒,同學們能不能利用我們剛剛得出的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結論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嗯!用水把油沖洗乾淨;在油上面撒上幾層沙子把油蓋住……

  同學們說說哪個辦法好?為什麼好?

  哦!在油上面撒沙子,使得輪胎和路面的接觸面變得更粗糙,就增加了摩擦力。

  恩,回答的不錯,撒沙子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用水衝行不行啊?其實也是可以的,只是用水沖洗沒有鋪沙子快,不過最終解決的辦法還是要用水沖洗。

  同學們看,老師這邊有一把生鏽的鉗子,用起來已經很不順手了,同學們有沒有辦法幫幫老師?大家觀察下生鏽的地方,發現什麼?

  生鏽的地方是摩擦最厲害的地方

  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就是要減小摩擦力咯?怎麼減小?

  把油滴在生鏽的地方。

  不錯,看來大家對摩擦力已經有一定了解也知道摩擦力有好有壞了,就像上面的2個例子,有時摩擦力會帶給我們好處,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摩擦力會帶給我們麻煩,需要減小摩擦力。我們只有科學的動手、動腦,恰當的運用好摩擦力,才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由於時間關係各位評委老師我的說課就說到這裡,謝謝!

  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摩擦力的秘密》的說課稿篇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

  2.設計實驗研究減小或增大固體與固體間、固體與液體間摩擦力。

  3.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科學知識

  1.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什麼是摩擦力。

  2.瞭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現象感興趣。

  2.意識到摩擦力會給人們帶來好處,但也存在著負面影響。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設計實驗研究減小或增大固體與固體間、固體與液體間摩擦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什麼是摩擦力。瞭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 :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不能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什麼是摩擦力。不瞭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層次2: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能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什麼是摩擦力。不瞭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層次3: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能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什麼是摩擦力。能瞭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探究能力:

  層次 1: 不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不能設計實驗研究減小或增大固體與固體間、固體與液體間摩擦力。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層次 2: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不能設計實驗研究減小或增大固體與固體間、固體與液體間摩擦力。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