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七年級下冊《平行線》說課稿3篇

七年級下冊《平行線》說課稿

七年級下冊《平行線》說課稿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平行線》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下冊《平行線》說課稿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線及平行公理》,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媒體的選擇、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教學過程的設計和說課綜述5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線及平行公理是初中幾何的重要內容,也是本章的重點,主要學習:平行線的定義、畫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論,它是在相交線、對頂角、垂線之後編排的,是以小學學過的平行線畫法及中學學過的相交線、直線的有關知識為基礎進一步學習的問題,重點探討了定義、畫法、公理及推論。特點之一:它揭示了同一平面內的兩直線除了相交之外的另一種位置:關係平行,為今後學習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以及八年級研究的特殊四邊形的有關知識奠定了基礎,也為今後證明兩直線平行提供了重要方法和依據;特點之二: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的使的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有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深刻性,對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檢視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啟下、至關重要。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透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獲得數學重要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實踐能力。根據本節教材特點,結合七年級學生已具備的初步的幾何基礎知識,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平行線的意義及平行公理,會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平行線,理解平行線的傳遞性。

  (2)能力目標:透過滲透類比、轉化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抽象等思維能力以及檢視能力。

  (3)德育目標:向學生滲透數學於實踐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於平行公理和推論是集合證明兩直線平行的重要和依據,而且這些知識的得出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實現了認識上的飛躍,所以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平行公理及推論。但由於七年級的學生接觸到幾何學習時間不長、內容不多,思維具有單一性,理解能力有限,對於平行公理的推論要真正弄清楚有一定難度,所以我把如何理解平行公理的推論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和媒體的選擇

  教無定法,教學有法,貴在得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新課程理念強調:我們的課程不僅是文字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它不在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引導學生、與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由於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自我表現慾望高,根據加德納的多元化智慧理論和雙主教學原則,結合本段教材特點,我選擇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並以電化教學為輔助教學手段。

  引導發現法作為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體現了認知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採取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以達到學生對知識的發現、形成與鞏固,進而實現知識的內化。教學媒體我採用電化媒體,電腦媒體以其形象、顏色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官的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感性認識,使教學目標更完美的實現,另外,電腦媒體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它可以將教師的教學策略和學生的學習思路互動體現,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三、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透過指導學生運用觀察、實踐、類比、探索、歸納等方法,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1、結合實際,情景匯入

  上課開始教師首先強調前面我們已經學過兩直線相交的情形,在同一平面內兩直線還有不相交的情形然後教師用展示筆直的兩條鐵軌、立在路邊的兩根電線杆。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並發現:每個圖形的兩條直線是不相交的,啟發學生:請思考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的想象嗎?由學生舉例,教師指導具有這種位置關係的兩條直線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平行線(板書課題)。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自然地滲透數學於實踐的觀點。

  2、理性歸納,形成概念

  什麼叫平行線呢?教師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抽象、概括,嘗試用幾何語言描述圖形的特點,師生共同完善表述內容,形成概念,對於學生的積極表現,教師適時給予評價,及時鼓勵,使學生增強信心,並給出平行線的符號表示及讀法,指出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或平行。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及時反饋,鞏固概念

  為了及時鞏固概念,我用出示了兩道判斷題:(1)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線段(2)長方體的兩個稜。透過判斷可知:長方體的兩個稜既不相交也不平行,顯然不是平行線,我們把這樣的兩條直線叫異面直線。我用這兩個定義來強調定義中“在同一平面、不相交、兩條直線”這些條件缺一不可。這樣不但及時鞏固概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檢視能力。

  4、動手實踐,理性歸納

  對於平行線的公理及推論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在複習小學平行線的畫法的基礎上,由學生動手操作:過直線AB外一點P畫已知直線AB的平行線,突出“兩靠緊,推動”等重要步驟和方法,然後出示練習:按要求作圖。用來強化作圖技能,用投影展示學生畫圖,共同評判,然後引導學生在剛才的基本圖形上過P再畫直線AB的平行線,從而得出此平行線存在的唯一性,進而歸納出平行公理,若過直線AB再畫AB的平行線,發現三條直線彼此是平行的,為什麼呢?學生討論,這樣突破了教學難點。我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達到思維碰撞,獲得對數學最深切的感受,體會創造之樂,透過推論的得出,實現了“再創造”的過程,富有成就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團結協作的能力,突出了教學重點,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5、反饋練習,鞏固所學

  為了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題:第一題是判斷題,目的是鞏固基礎知識;第二題是填空題,平行公理的推論的符號表示,旨在培養學生圖形與符號的轉換能力,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第三題是讀語句、畫圖形,書本P頁,旨在檢查學生畫圖技能的形成情況,強化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設計習題力求層層深入、步步遞進,既注重雙基,又注重能力的培養,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體現了素質教育提出的面向全體的要求。

  6、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課堂小結主要由學生完成,教師適時進行重點強調。分兩層:第一層是知識和方法的總結:

  (1)本節課學習了那些知識?還有什麼疑問?

  (2)平行線是怎麼定義的?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有幾種位置關係?平行公理和平行公理的推論是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用概括歸納本節課的知識框架,使本節內容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第二層是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學習體會和感受方面的總結

  佈置作業分兩層:

  (1)必做:教科書

  (2)觀察與思考:在現實生活中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並找出存在兩直線平行關係的現象,並思考為什麼是這種現象?

  這樣設計不但及時鞏固了今天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讓學生去了解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7、版面設計:

  本課的版面我主要是以的形式體現的,內容包括平行線的定義、畫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論等知識框架。這樣使本節內容條理化、系統化,實現了重點突出、圖文並茂。

  五、說課綜述:

  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使學生“學會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做準備”的理念,努力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數學教學成為一種過程教學,並注意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的責任是為學生創造一種寬鬆和諧、適合發展的學習環境,創設一種有利於思考、討論、探索的學習氛圍,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起點和教學方法。整堂課以問題思維為主線,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與學具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特別是幾何畫板,巧妙地把數學實驗引進了數學課堂,讓學生充分參與數學學習,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整堂課融基礎性、靈活性、實踐性、開放性於一體,透過“觀察——猜想——探討——歸納”,把知識形成的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觀察、實驗、發現、探索、運用的過程,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興趣,認識自我,增強信心,提高能力。

  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七年級下冊《平行線》說課稿篇2

  一、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教學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時,在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直線段的基礎上,主要解決平行的概念問題。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尚不豐富,仍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平行這樣的幾何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但他們理解概念中的同一平面永不相交比較困難;再加上以前學習的直線、射線、線段等研究的都是單一物件的特徵,而平行線研究的是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的相互關係,這種相互關係,學生還沒有建立表象。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幫助他們解決。

  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數學活動中,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瞭解互相平行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會用語言描述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逐步形成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對平行現象充滿好奇心。

  (2)感受平行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平行美。

  (3)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激發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含義。

  三、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

  以實踐觀察總結歸納運用為主線。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平行的概念,最後以課堂與生活聯絡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平行的理解。

  2、學習方法

  本課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透過觀察、實踐、分析、總結、運用等手段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所用教具學具:課件、木棍。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目標展示

  1.我們學過哪些線?它們有什麼特點?

  2.拿出準備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條直線,每兩根為一組,請你用這些小棒擺一擺,看看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你能擺出幾種情況,在練習本上畫出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預習成果)

  (二)、目標感知

  課件出示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1.討論:你能根據它們的位置關係給它們分分類嗎?說出分類的理由.

  2.小組彙報。(當學生在彙報過程中出現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說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學上我們把交叉稱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在分類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看似兩條直線不相交而事實上是相交的情況。先想象是否相交,再畫一畫,從而達成共識。)

  3.教師小結:表面上看起來不相交,如果把兩條直線無限延長後相交於一點,看來今後不能先看表面現象,要看到其實質.

  4.教師講解:

  這兩組直線表面不相交,延長後也不相交,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平行線.(板書課題:平行線)

  5.學生嘗試概括:什麼是平行線?

  6.教師演示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根小棒,教師提問:這兩條直線延長後相交嗎?它們是平行線嗎?

  7.師生進一步概括平行線的定義(給重點處加標記)

  學生討論:平行線應具備哪幾個條件?

  (三)、目標達成

  課件出示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線。

  (四)、目標累積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五)、目標檢測

  課件出示檢測題,師生共同完成。

  六、目標預覽

  1.我們認識了平行線,也找到了很多的平行線。你還能找出什麼地方有平行線嗎?

  2.你會畫平行線嗎?需要什麼工具嗎?預習79、80頁藉助工具自己嘗試畫一組平行線。

  七年級下冊《平行線》說課稿篇3

  一、說教材

  《垂線與平行線》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內容,本單元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測量中的重要學習內容,又是測量教學中難度較大的一個知識點,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線段的基礎上繼續認識射線和直線的,為以後學習角的概念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能夠畫出他們,並且掌握它們的區別和聯絡。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操作學習等活動,學生關於直線、射線和線段的空間觀念有所提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交流能力以及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有所提升。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直線、線段和射線的特徵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難點】

  直線、線段和射線的特徵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五、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小組討論法。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合作交流,各抒己見。這樣既能啟迪思維,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識,便於形成平等、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參與。同時讓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索發現,並解決問題,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了解決問題,學生會主動探索、觀察,發現生活中的平移現象。這樣安排有利於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匯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我會向同學們展示用雙手捏住線的兩頭,拉緊,並詢問同學們這條線可以看成我們學過的哪個圖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直的線都有哪些?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透過示範呈現圖形以及引導學生回顧線段有哪些特徵。幫助學生建立起線段和射線、直線的聯絡性。)

  (二)探究新知

  1.射線、直線的認識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從生活現象出發教學射線和直線,體會特徵。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知道線段的長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本冊教材以線段為新知識的生長點,繼續教學射線和直線。射線和直線都是把線段“無限延長”得到的幾何圖形,小學生理解“無限延長”往往有些困難,如果不能理解把線段無限延長,就難以建立射線和直線的表象。因此,教材在教學射線和直線時,作了如下安排。

  (1)從生活現象引入。

  在一幅美麗的夜景圖裡有許多燈光,這些燈光各自從一點出發向天空射去,射得很遠很遠。結合文字介紹:這些燈射出的光線都可以看作射線。圖形顯示和文字描述相結合,引入了“射線”,讓學生形象地感受射線的特徵——向一端無限地延長。

  (2)突出射線和直線的幾何圖形。

  在學生對射線有了形象感知以後,繼續引導他們觀察數學現象,從數學的角度認識射線: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就得到一條射線。配合這句話,教材畫出一條線段,把線段的兩個端點都塗上紅色;其中一個端點保持不動,另一個端點隨著線段無限延長。這樣,學生就形成了射線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