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雲雀的心願》說課稿範文
強化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學生髮展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落實素質教育、培養新世紀創造型人才的需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主學習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再讓學生鑽設計好的圈,而應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真正的主人。要使自己從學生學習的支配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從學生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探索的幫助者;還要從學生學習的評判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激勵者,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參與的實踐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下面結合《雲雀的心願》這一課,談談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的。
一、預習時,教師是一名普通的參與者。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講了一隻小云雀跟著媽媽飛越沙漠、大河時,看到森林被毀壞後所造成的危害,產生了一個要到沙漠上去種樹,讓沙漠重新變成綠洲的心願,說明了森林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有效途徑,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以往都是讓學生查閱字典理解詞語,讀順課文等。我在教學《雲雀的心願》前還佈置學生透過各種渠道如:到圖書館翻閱資料、請教家人、上網查詢等查詢與森林相關的內容。並組織學生從森林的分佈、森林的作用等方面進行了交流。透過這種多渠道的預習、感知,學生不僅熟悉了課文的內容,而且在學習時也會與課文產生強烈的共鳴,也便於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難點的理解。實踐也證明:打破了“舊框框“後,學生不僅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預習,而且能預習出新意,預習出個性,在課堂交流中,教師不再是權威,而只是一名普通的參與者。
二、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
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依賴性大,自信心不強,不會獨立思考;讀書時間少,思考、組織語言的時間少這些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儘量減少教師活動時間,做到學生能學懂,學會的內容我堅決不講,將省下來的時間,都用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內容都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討論的問題也是學生主動提出的,學習的結果則是學生共同商討的,評價也是學生作出的。讓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角,學習的主人”。
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就必須將學生引入到一定的問題情境中,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課後的思考題“為什麼說森林這麼重要?”不僅是貫穿於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雲雀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心願的難點所在。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呢?
我在教學課文1、2自然段時,播放了一段多媒體課件,首先抓住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把他們引入到課文內容中來。再讓他們說說,小云雀和媽媽來到了哪裡,看到了什麼?學生不難看出沙漠上空“漫天飛舞”的風沙和渾黃洶湧的洪水淹沒村莊的情景。教師隨即提問,這些現象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學生疑惑了,於是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慾望,迫切希望能從書中尋找答案。我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可以讀讀想想、圈圈劃劃;也可以互相討論,談談感想等。然後我再讓同桌兩人合作分角色朗讀,告訴大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即雲雀和它媽媽的對話)。在充分練讀的基礎上,指名讀,並請其他同學評一評,讀得怎麼樣,哪裡還可以讀得更好。透過反覆的讀、評,學生已理解了“亂砍濫伐”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從而悟出森林的重要性。
在對文中為什麼稱森林為“森林水庫”問題的理解上,我組織大家進行四人小組的學習討論。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對於難題不再是一個人苦思冥想不得其解,而要交頭接耳、相互討論。我鼓勵他們利用肢體幫助,如:雙手高舉叉開就是樹冠;雙腳橫跨就是樹根;自己的身體就是樹幹;衣服就是依附在樹幹上的青苔……透過口、耳、手、腦等多種感官,全方位的參與運動,沉浸到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同時四人小組的討論形式也有利於學習過程的最佳化,它不僅能啟用學生的思維,而且可以給每個成員在討論中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鍛鍊學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此外對聽取、歸納別人意見去粗存精,反駁別人意見的能力也能得到鍛鍊。讓孩子們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也培養了他們協作和團結的精神,有利於非智力因素的同步發展。
三、精心設計學生語言學習實踐活動,便於學生投入自主學習。
在課文結尾處,我設計了一個語言表達訓練的情境,既促使學生消化、吸收範文的語言材料,將範文的語言及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使理解吸收向表達傾吐遷移,活學活用,還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進行了潛移默化的環保意識教育。
我請四人學習小組的組長做一個不講理的伐木工人,(先把他們集中起來,在表情、說話內容上加以指導)正在砍伐小云雀居住的那片森林,其他三位同學就是小云雀,要齊心合力說服伐木工人,停止砍伐。看哪一組的小云雀最機智、勇敢,能第一個把伐木工人勸服。同學們這下來勁了,不僅運用了書上的內容,再加上搜集來的各種資料,進行了一場近乎辯論賽的勸阻,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我以這樣的訓練結束課文內容的教學既是對文章內容的總結,又是在此基礎上的提高練習,對學生來講,具有新鮮感,能再一次啟用他們的思維。學生想要獲得“勸阻”的成功,必然要回顧全文,反覆讀、思,在動腦動口的過程中完成任務。在“勸阻”的過程中,還要聽清楚對話,包含著敏捷的思維、適當的應對、隨機的應變能力,靈活的處事之道等非語言行為的外在表現。此外這一設計,注重課內外知識相聯絡,也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後,我又巧妙地作了一個延伸,設計了這樣一份作業:“小云雀為了實現自己的心願,發出了一份倡議書,倡議大家都來保護母親河。全國各族人民看到了這則訊息,都紛紛行動起來。他們有的出錢,有的出力,很快在黃河兩岸就建起了一道綠色的屏障。十年後,小云雀帶著自己的孩子又回到了曾經和它媽媽一起飛過的地方,它們會看到什麼?又會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以此內容寫一段話。”這樣一來,也就使“寫”成為“讀”的自然延續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