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長高了》說課稿
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米的長度概念,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釐米,初步學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2.發展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估測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3.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絡,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教學設想
發展學生的估測意識,對培養他們的數字概念與創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時,估測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策略。所以,估測活動貫穿於整個測量過程之中。
學生對米並不陌生,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例如: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課透過現實生活中的一個情境,引出長度單位米。在教學中,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1米大約有多長,然後讓學生用多種方法感受1米的長度。如:讓他們伸開雙臂,用兩手間的距離表示1米的長度;讓他們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體的哪個部位;讓學生自己從皮尺上找1米的長度等。
對於1米有多少釐米這個問題,先讓學生估一估,然後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說一說,自己探索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估/PGN0105.TXT/PGN測意識,而且還培養了自主探究知識的精神和能力。
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與1米有關的物體的長度,使學生體會1米的實際意義。教學中,讓學生先估計,再動手量一量教室裡接近1米或2米的物體,加深學生對1米長度的印象。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師:(出示電腦影象)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呢?(學生回答量身高。)
2.師:誰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學生興高采烈地彙報自己的身高。)然後請各小組評比出誰最高?誰最矮?
師:剛才同學們在彙報身高時,都用了一個新的單位名稱是什麼?(米。)師質疑:那1米有多長呢?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
(1)估計:1米有多長?
(2)觀察自己面前的長尺子。師:誰知道這是一把多長的.尺子?(1米長。)
(3)同桌合作,互相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
2.用多種方法感受1米的長度。
(1)伸開雙臂,用兩手間的距離表示1米的長度。
(2)實踐活動我與米尺比高低。
①指名幾個學生站直與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們身體的什麼部位?
②小組內學生互相合作,進行我與米尺比高低活動。
③師:可能有些學生在上幼兒園小班時,還沒1米高呢,可現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這說明你們的個頭怎麼樣了?(生:長高了。)
板書課題:我又長高了。
3.探索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劃1釐米、10釐米、20釐米、50釐米、80/PGN0106.TXT/PGN釐米、100釐米分別有多長。再比劃1米有多長。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個1釐米?怎麼能知道呢?(讓學生估計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數。)
(3)師:1米=100釐米,也可用字母表達式1m=100cm來表示。
4.估測。
(1)課桌的長度大約是多少?
(2)什麼東西的長度大約也是1米?
(3)黑板的長度大約是幾米?
(4)你還想了解教室裡哪些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嗎?
5.試一試:填cm還是m呢?
(1)衣櫃高2( )。
(2)黃瓜長約20( )。
(3)房子高約3( )。
【結合實際經驗,即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大致高度或長度,會選擇和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
三、反饋練習。
1.一張桌子有多高?
(1)先估計一下自己的課桌大約有多高?
(2)再動手量一量。
(3)誰猜得對?
(4)結合實際說一說:工人師傅為什麼不把課桌正好做成1米或90釐米高呢?
2.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3.第3題。先讓學生觀察圖意,然後獨立完成第(2)、(3)小題,全長100釐米,要求學生填出它們分別爬了多少釐米?離終點還有多少釐米?
四、全課總結。
師:學習了這節課,你懂得了哪些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