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運算律》說課稿範文

《運算律》說課稿

《運算律》說課稿範文

  1、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56-58頁的《運算律》。這部分內容是本單元的第一教時,教學加法的兩條運算律——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運算中進行簡便計算的兩種必要的理論依據,他們是學生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思維素質,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後的簡便計算和計算速度。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的加法計算和驗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內容。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設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利用學生身邊的事件,組成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並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使學生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初步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2)過程方法目標:透過學生的自主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並經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3、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探索中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理解不同算式間的相等關係,發現規律,概括運算律。

  4、教學難點:

  概括運算律。

  5、教學準備:多媒體。

  二、學情分析

  學生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接觸過加法的驗算(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口算(數的分與合)等方面的知識,實際上對加法的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在潛意識裡已有較多的感性認識,為新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在實際計算的時候,很多學生是能夠應用一些巧方法,使計算變得簡單而且快。所以我沒有從“零起點”展開教學。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在課的一開始,我設定一個小競賽,有意識讓孩子巧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例題,讓學生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學生會提出如下的問題:

  ①參加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參加活動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繩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其中的這兩個問題:參加跳繩的有多少人? 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學生身邊事情引入新知,,讓學生自由地提問,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同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後繼探究的學習材料,符合新課程“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研究加法交換律

  1、解決問題,初步感知。

  根據“參加跳繩的有多少人?”先讓學生列式,引導得出:兩個算式的結果相同,可以用等號連線起來。板書:28+17=17+28。

  2、觀察特例,引發猜想。

  接著,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你有什麼發現?(同桌交流並彙報)

  學生一般會回答:①兩個加數交換了位置,但結果是相等的。

  ②28和17交換位置,但結果不變。

  比較他們兩的結論,你有什麼要說的?

  學生可能會說:

  透過學生的爭辯,引出僅憑一個特例就得出“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太草率了,不妨把這個結論當做我們的猜想。(板書:猜想)

  3、舉例驗證,自主探索

  怎麼驗證?

  生:再舉一些這樣的例子。

  師:舉多少個?(無數個)可能舉無數個嗎?(不可能)

  每個同學舉3個例子,然後同桌交換相互檢查,看看他的`算式兩邊的結果是否相等。

  在這裡,我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規律發現的過程。一方面組織學生寫出類似的等式,幫助了學生積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表象,進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換律。

  4、觀察等式,總結規律。

  5、引導學生探索加法交換律的表達方式。

  教師提出:能不能用一個等式來表示我們發現的規律?同桌討論。彙報:

  預設1:我們用數字(文字)

  2:我們用符號表示

  3:我們用字母表示

  ②比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發現的規律比較簡潔。

  出示板書:a+b=b+a

  指出:這樣的規律就是加法交換律。(板書)

  學生可能有三種表示法:①用文字(數字)表示;

  ②用符號表示;

  ③用字母表示。

  數學上一般用字母來表示這些規律,板書:a+b=b+a。

  幫助學生構建了簡單的數學模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四)加法結合律

  整個探索過程與“交換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於學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經驗,在這裡教師可以完全放手,稍加點撥便於引導學生完成探索過程。

  1、再次出現主題圖,研究: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列式,得出(28+17)+23=28+(17+23)

  2、算一算,下面的○裡能填上等號嗎?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充分放手,讓學生探索規律。

  (1)再舉兩個例子驗證下。

  (2)你發現了什麼規律,用簡單的語言概括起來(同桌互相交流)。

  (3)用字母表示規律。

  在這個環節裡,抓住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內在聯絡,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把加法交換律的學習,遷移類推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中來。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逐步從觀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透過學生討論、交流、彙報等環節,還給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由於“運算律”屬於理性的總結和概括,比較抽象,學生並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導學生獨立發現,思考、解答,有利於學生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五)實踐應用

  我準備安排基礎訓練和拓展訓練兩個練習層次,透過層層深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知識,形成技能,並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

  基礎訓練就是書上第58頁的想想做做1、2、4、5.

  應用加法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30+28+70+45+72。透過該題訓練把一般的規律推廣到更多的數字計算中,有利於知識的深化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提高。

  (六)全課總結

  四、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我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採用了“激趣、引探、釋疑、導練、啟思”的教學模式,以問題解決為中心,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在做數學的過程中感悟數學,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