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金屬的化學性質》化學說課稿

《金屬的化學性質》化學說課稿

《金屬的化學性質》化學說課稿

  “說課”有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因而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金屬的化學性質》化學說課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金屬的化學性質》是九年級化學第八單元課題2的內容,具體內容是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金屬活動性順序、置換反應的定義及應用,它側重於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應用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本課題的學習還能為後面學習酸、鹼、鹽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按照《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認知能力,年齡、心理特徵,我確立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鐵、鋁、銅等常見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②、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硫酸的置換反應,能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及活動性順序,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資訊,能用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表達有關資訊。

  ②、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資訊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善於總結歸納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使學生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學重難點

  我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設定以及今後教學的影響來判斷教學重、難點,確定本課題的重點是透過實驗探究認識金屬活動順序,由於金屬活動性順序比較抽象,需要學生記憶,而且在運用時需要一定的條件,又緊密結合學生對金屬的日常認識、思維能力、生活經驗以及年齡特徵,我確定本節課的難點為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教法分析

  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原理,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以實驗探索為主線,結合使用啟發法、歸納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以實驗探索為主線能讓學生在做實驗的`同時,還能邊觀察、邊記錄、邊分析、邊總結。多種教學方法相互穿插,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最佳化課堂,課堂效果也會達到最佳。

  三、學法分析

  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學生學習主要採用以下學習方法:實驗法、歸納總

  結法。化學是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做實驗是學好化學的最有效途徑,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出結論,這樣使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了加強,逐步學會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方法,結合總結歸納法,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歸納能力訓練,提高學生對所得資訊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溫故導新

  導語:在現代的考古中,發現從地下出土的文物中,金銀器具總是比鐵器儲存得完好,而且年代比鐵器早,你知道為什麼嗎?

  以科學事例創設情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預示著本課題的重點。

  (2)活動探究,探索新知

  ①、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結合課件展示,回顧學過的鐵、鎂與氧氣的反應,讓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再結合它們反應的難易程度不同,設定學生討論,從而得出這兩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追問】:如果把金和這兩種金屬比較,則金排在什麼位置呢?為什麼?

  這樣使學生能利用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來比較金屬活動性強弱,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還可以及時的檢查和反饋學生的知識掌握和運用情況。

  ②、金屬與酸的反應

  【探究一】:在4支試管中分別加入5ml的稀鹽酸,再依次加入銅、鐵、鋅、鎂,觀察實驗的現象,特別強調的是加入的順序(銅、鐵、鋅、鎂)很重要,這樣實驗現象就有一個遞進的過程,便於學生觀察、對比,把握內在聯絡,是學生能清晰地比較出這四種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從而比較出這四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突出重點,還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設定討論】:大家想想如果要在實驗室製備氫氣,你認為選用哪種金屬最好?

  這樣能刺激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運用,強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③、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

  【探究二】:金屬與金屬化合物溶液的反應

  學生分組實驗,透過教師的啟發,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

  【設定討論】:由實驗(1)可知Al的活動性比Cu強,結合實驗(2)、(3)能否比較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呢?

  設計意圖:給出一定的線索為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在學習化學性質的同時,也瞭解到了比較金屬活動性的方法,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突出了重點,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就感。

  透過上述探究過程,以及科學家透過大量的實驗得出了的真實結論,進而給出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及其用途。

  ④、置換反應

  【課件展示】:金屬與酸、金屬與鹽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設計意圖:以課件展示回顧相關化學方程式,突出規律性、直觀性,便於學生觀察、總結置換反應的定義,自己發現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3)交流討論,歸納小結

  【提問】:談談這節課的收穫,還有何疑問?

  這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自己小結,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說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維。

  (4)作業

  必做題:P14 4、5

  選做題:P14 7

  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設定了必做題和選做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這點恰好符合《教育學》中提到的“因材施教”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