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複習之詩歌中思想情感的解讀技巧
二、把握詩中的顯性資訊
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性資訊,也有一些顯性資訊,鑑賞時要注意把握。
這些顯性資訊,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註釋中。
標題中的資訊,一般是提示詩歌的內容。如2007年江蘇卷,鑑賞辛棄疾《鷓鴣天?送人》(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據標題“送人”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詞(且題目中也提示:這首詞以“送人”為題)。如果知道了這首詞是送別詞,那麼詞中所描寫的“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等意象的含義就容易把握了,詞人所表露的豐富、複雜的情感(翹首遠望,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路途艱險,祝福平安的關切之情;山高水長,前程迷茫的鬱悶之情)也就更加容易解讀了。
註釋中的資訊,一般是交待詩作的背景。鑑賞詩歌要因人論詩,因時論詩,這就需要我們在鑑賞時必須對詩人及創作背景有一定的瞭解。有時考題會給我們提供有關這方面的註釋,對這些註釋必須重視。
如2007年福建卷,在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詩後加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這一交待詩作背景的註釋,對於體會詩人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是很有價值的。
再如,2007年湖南卷:
閱讀下面的宋詩,按照要求,完成賞析:
示長安君王安石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
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
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注:長安君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張奎之妻,封長安縣君。此詩為王安石於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遼國前所作。此時他尚未拜相變法。
問:詩中表現了“愴情”之感,請就中間兩聯逐聯賞析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情感的.。
在回答上述提問時,就必須關注註釋中的相關提示,以在“知人論事”的基礎上體察詩人的悲愴之情。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此時他(王安石)尚未拜相變法”,還處在仕途不遇之中,“湖海”久隔,“塵沙”遠赴,旦夕間重逢又別,且是“出使遼國”,那可是個不無艱險的去處。根據註釋中的交代,答題者作出時空上的拓展,就能將詩歌中表達的愴情悲意在更深的層次上加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