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飲酒其五詩歌鑑賞

飲酒其五詩歌鑑賞

飲酒其五詩歌鑑賞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背景: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著名田園詩人。

  中心:他描寫農村風光的恬美和靜穆,勞動的樂趣和生活的美好,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憎惡。

  ●全文

  ▲表現這首詩思想內容的詞:心遠。它表明一切自然樂趣都是由於自己的心靈超脫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詩中最能體現詩人隱逸生活情趣的一個詞是“心遠”或“悠然”(答出其中一個即可)。詩中描寫的景物突出了寧靜、平和、閒適、恬淡特點。

  ▲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心遠地自偏”以上四句的思想意蘊是什麼?哪幾句詩是寫景的?

  表現了陶淵明棄官歸田後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強調歸隱在心志不在形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這裡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如果把“見”改為“望”好不好?為什麼?

  寫出了陶淵明寧靜安詳、安逸恬淡的心情。

  “採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採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

  ▲ “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一句怎麼理解?

  詩人在自家的菊園裡採菊以佐酒,悠閒地抬起頭來欣賞南山美麗的景色。此句展示出詩人悠閒自得、熱愛自然的的情感和曠達的心胸,最有妙處。

  ▲請從煉字角度說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2分)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後心靈的自得、閒適、恬淡。

  示例二:“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任選一詞,言之成理即可。

  ▲ “悠然見南山”的“見”能否換成“望”?

  不能“見”字的妙處在於無心,無意間偶見,才能與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確是有意為之。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麼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係?

  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還,所以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麼還要奔波於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裡說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彷彿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籲:“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裡。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談談你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記了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了。實際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義,又何必去辨別、去用語言表達呢?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麼?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又不知該怎麼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

  1、“悠然”一詞表現了詩人心境的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安逸閒適 B.隱居 C.迷惘 D.慵懶

  2、對該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本詩首句交代詩人隱居之地乃是眾人聚居之地。

  B.“心遠地自偏”寫出詩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詩人隱居生活的迷惘狀態。

  D.本詩語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渾然一體。

  參考答案:

  1、A 2、C

  10.全詩融敘事、議論 、 為一體,表現了詩人細微的內心感受。 (2分)

  11.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中的“見”字持不同見解。有人認為“悠然見南山”好,也有人認為“悠然望南山”好。請簡明扼要地談談你的看法(2分)

  參考答案:學優網整理

  10.描寫(寫景)、抒情

  11.示例:①“見”字好――更能顯示出詩人採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表現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所以用“見”字好。

  示例②“望”字好――“望”字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託詩人對南山一往情深的喜愛,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表現。所以用“望”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