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領悟意境孤獨中的充實抒情散文

領悟意境孤獨中的充實抒情散文

領悟意境孤獨中的充實抒情散文

  下雨的週末早晨,一個人,倚著門,立於門檻,房子左邊兩層高畔上,一排雜樹一排修竹。雨前,深秋一陣風掃過,落木蕭蕭。沒來由念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腦海裡的意境馬上與現實融合起來,思緒一下凝住,眼神飄出不願收回。

  記得讀書那會兒,學到詩歌老師總要和我們談意境,可總也不明白,意境究竟是什麼東西,那時讓我領會意境和讓我領會形而上學形而下學這樣的哲學語言沒什麼區別,它們只不過是個硬生生的考試詞彙,沒有內容,沒有生命,沒有"我"的融入。上了大學,起初也還是這樣,只覺唐詩宋詞非常有魅力。再學著學著,聽老師分析得多,也讀得多背得多了,有些明白,其實詩詞是以最美的方式帶給了我們最強大的想象力,又透過最強大的想象力再造出一個屬於自己內心世界的最美景象,這種景象有時甚至只能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來概括。

  可不是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況味,帶著自己獨特的況味讀著這些詩詞,產生的最美景象只能由自己領悟表達,只有自己才能盡知這想象的妙處,也只有自己陶醉其中。原來這就是詩歌的意境啊。

  放寬去,一切文字,一切圖畫,一切音樂,一切氣味,一切觸感,一切場景,凡人類用眼睛,耳朵,鼻子,身體,用心靈捕捉到的資訊,透過每個有況味的人,都能產生屬於自己理解的意境。這真是無比美妙。

  文學理論中不乏意境的`詮釋,今天的我已不願再翻開那樣的書籍,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意境。在我所閱讀過的文學作品中, 曹雪芹無疑是最會解釋意境的,他在<紅樓夢>中香菱學詩一章中把意境二字透過小說的藝術形式解釋得非常到位。今天我倒是願意再翻開這一章重新閱讀。第四十八回<濫情一人情誤思遊藝>中有這麼一段: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內一聯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的盡。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似的!還有渡頭餘落日,壚裡上孤煙。這餘字和上字,難為他怎麼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青碧連雲。誰知我昨兒晚上看了這兩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我再用任何語言詮釋都蒼白無力,這麼好的意境解釋,倒讓我們從竟境解釋中又重新體會了一次竟境。

  想想,若世上沒了讓人一體會竟境的形式,這日子過得該有多枯燥寂寞。

  再想想,揹著包驢行,端著相機捕捉,讀一本書,看場電一影,聽首音樂,看幅圖畫,欣賞美景,漫步遠足,思緒飄飛,等等,不都是我們在領悟意境,讓每分每秒充實愉快起來嗎?

  又想想,領悟意境究竟還是一個人的活動,過程形式往往伴隨孤獨寂寞,可就在這看似孤獨寂寞的形單影隻中,內心是那樣充實豐富,不願人打擾,這便是領悟意境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