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拾菌子的散文

拾菌子的散文

拾菌子的散文

  幾場喜笑顏開的雨水過後,不知不覺悶熱的天氣走到了夏秋時節。走在菜市場的街口,各種野生菌已經擺滿街邊,孩子拽著我的手,天真幼稚地問我菌子是從哪裡來的?我告訴孩子菌子是從山上長出來的。孩子一臉疑惑,為了讓孩子實地看看菌子的來歷,我決定週末帶著孩子去找一回久違的菌子。

  週末在孩子盼望的眼神裡如期而至,天剛剛亮,孩子就興奮地催促著我帶他去找菌子。帶孩子吃過早點,帶上雨具及孩子的零食,騎上摩托車沿著彎彎曲曲的公路向山上挺進。剛到山上,孩子的問題又來了,為什麼這個季節才會出菌子呀?搜尋記憶裡的知識,農村都有“六月六雞樅菌子出”的.農彥,記得小時候,每到六月份下雨打雷時,父母總是說,雷公催著菌子出了。第二天天還矇矇亮,我們便帶著母親頭晚準備好的飯糰,背上小揹簍,從村子崎嶇的小路向山上去找菌子了。每當太陽偏西時,我們總能從鬱鬱蔥蔥的松林林裡揹回滿滿的一揹簍菌子,在門口心急的母親總時接過我們的揹簍,用衣服袖子幫我們擦擦額頭上的汗,催促著我們去吃桌子上擺冷了的飯。吃過飯我們便把揹簍的菌子倒出來,母親拿著小刀削菌子腳上的泥土。

  母親拿出一朵紅色小帽子的菌子,告訴我們這叫紅菌,但生長在狗胡椒樹下的不能吃,只能吃麻慄樹下的和松毛樹下的。木碗菌有好幾種,紅色帽子的叫過水青,也叫紅木碗。把它掐開接觸空氣它的肉就會變成淡藍色。黃色帽子的叫黃木碗也就是現在的牛肝菌,這種菌子煮了吃粘纖比較多不好吃,只能炒了吃。黑色帽子的叫黑木碗也叫羊肝菌,白色帽子的叫白木碗,也叫苦馬肝,這種菌子煮出來如同吃中藥,一般只能曬乾菌子。身上哇著有許多土的叫背土菌,這種菌子吃起來比較柴,顏色更白的叫石灰菌,比較辣。黃紅色的掐開就有奶的叫奶芝菌,這種菌子可以生吃……不知不菌我們竟認識了五六十種菌子。

  正當我回味著“黃落傘,黃落傘,吃了背大板”的時候,孩子一陣驚叫打破了我的思緒。原來他在一棵松樹下發現了幾朵菌子,我走過去看看,原來是松毛菌,這種菌子比較多,每到這個季節松毛樹下都是,但這種菌子吃了會啦肚子,所以一般人都不會要,最多找會去曬乾菌子。孩子不信任地看著我,然後依依不捨地丟棄了手裡的那朵菌。看著偏西的太陽,我催促著孩子該回家了。孩子不無好氣地說,這也不能要那也不能要,我們什麼都沒找到。我笑著對孩子說,雖然我們沒找到什麼菌子,可你知道了一些菌子的名字,這比你找到菌子都重要,另外,你看著鬱鬱蔥蔥的松樹,新鮮的空氣,你在爬山的過程中也品嚐了天然氧吧的味道,鍛鍊了你的意志,這不是拾菌的收穫嗎?孩子似懂非懂地不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