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父愛,是我人生的舵散文

父愛,是我人生的舵散文

父愛,是我人生的舵散文

  父親雖然已經去世多年,可是他的教導時時銘記在我的心裡不曾忘懷。

  ——題記

  父親總是叫我的乳名“丫頭”,他雖然滿腹經文,並沒有給我起一個好聽的乳名。我也曾經問過他:為什麼給我起這個難聽的名字呢?他毫不掩飾地說:你是我們最愛的女兒,因為你的聰明、可愛、漂亮都在你媽媽和我的心裡,不用任何修飾!我聽到父親的解釋也無話可說,乳名就這樣在我的生命中陪伴著我。

  父親出生在一個地主階級的家庭,但是,金錢名利對他來說毫無意義。開始,父親讀的是私塾,後來唸了國高,抗日戰爭時期,在學校他就參了軍。在父親的人生觀裡,有孔孟的儒家思想,也有軍人高尚的愛國情操。從我記事的時候起,他就教我們做人的道理。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做人要講仁義,講善心,講信用,走正路。

  他是那樣說的,也是那樣做的。小時候,家裡來客人,他都極其熱情,以禮相待,客人走時,都要握手送別,以禮再三相約。然後告訴我們,就這樣對待客人,否則,誰還與你相處交友呢?父親交友是有原則的,“坑蒙拐騙”的不交。鄰里之間相處很和諧。我們在農村居住的鄰居都像親戚一樣來往。不管誰家有個大事小情,鄰里之間都相互照顧。對過路上門乞討的也會相敬如賓,讓到屋裡吃飯才讓他們走。這不說,更可笑的是居然還給哥哥和我認了好幾個“乾爹”,那些乾爹時不時地就來家裡吃飯,父親還讓母親給弄兩個小菜下酒。因為那時家裡很窮,基本沒有多餘的飯菜給外人吃,更何況還是沒錢沒勢的“乞丐”呢?別人看到那些乞丐躲還來不及呢。母親要埋怨,他就會毫不猶豫地說:有話要送給知人,有飯要送給飢人。在六零年,我國鬧“大饑荒”——後來才知道,那次大饑荒純屬我國和蘇聯絕交還債而為,至使全國人民勒緊腰帶忍飢挨餓,大饑荒也餓死了好多人。那時在秋冬季,我們都用菜葉、菜根充飢。父親每天起早去村外的地裡撿拾一些別人揀剩的菜葉菜根,然後母親就把那些撿回的菜葉菜根洗淨放在半鍋水裡,撒上一點玉米麵加點鹽熬成很稀很稀的糊糊粥,來維持我們的生命。儘管這樣,他還要分給隔壁那位年近七十多歲的高爺爺一份,幫他老人家度命。為此,老爺爺逢人就講:我是靠鄰居張同志的照顧才活過來的,他是好人啊!父親對我們做事要求也很嚴,我們都小心翼翼,恐怕做事出錯。一次,我和夥伴玩耍,為了一個玩具,我們爭奪起來打架,我哭著跑回家,想在父母面前得到‘伸冤’。可誰想到,卻讓父親給訓了:告訴你們,不要和小朋友打架,要‘與友為善’講義氣才對!並且他逼著母親主動找到那個小夥伴的家長道歉才算完事。像這樣的事情,不知父親做過多少次,因為我經常在外面受到這樣的“委屈”。而在我的心裡卻是感到很不公平,什麼是‘與友為善、講義氣’!母親在一旁卻安慰我說:這是你爸爸做人的原則,以後你會明白的。其實在我心裡早就有些看不慣了。

  在大集體的時候,我們村裡總有那麼幾戶人家,每到秋天來臨,莊家地裡的土豆、玉米就會遭到他們的“偷獵”。都是在黑夜裡,把地裡的土豆或玉米偷回來做應急的口糧。因為在那時候,每年秋天各家分到的糧食,如果平時不節約,人口又多,根本就不夠吃到新糧下來,這時候就叫“青黃不接”。如果偷土豆或玉米,被生產隊打更的人發現,白天就會把偷來的土豆或玉米用繩子串起來掛在脖子上游街,並且還扣罰當年新口糧的百分之二十的份。儘管這樣,還是阻擋不住那些偷,就這樣形成了年年偷年年扣年年不夠吃的惡性迴圈。有一次,哥哥聽我說饞新玉米了,想吃烀新玉米。他就一個人在夜裡偷偷的去地裡掰了五穗玉米回來,並沒有被打更的發現。可是被父親知道了,哥哥為了我,卻讓父親給狠狠地揍了一頓。邊打邊說,我告訴過你們:不要做壞事,做人要走正道,可是你們就是不聽話!父親打得是哥哥,實際是打給我們看的,是對我們一個嚴重的警告。其實,我家的糧食早被母親的“囤尖”節省下來。因為新糧剛剛放下的時候,父親就告訴母親,早點節約,別等到青黃不接的時候沒飯吃。咱們家可不能去幹偷偷摸摸的事情,讓人笑話,你們要記住“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個道理。那個時候,我根本不懂父親說的“道理”的含義,反正就是父親不讓我們做壞事。

  父親經常告訴我們要做誠實的孩子,有錯就改,不要說謊。父親有一支墨綠色的中華銥金鋼筆,在那個年代確實是很‘高貴’的筆了。據說是祖父在上海商會上搞募捐的獎勵,留做紀念又給了父親。所以父親很珍惜這隻具有紀念意義的金筆,也常常拿出來欣賞而沾沾自喜。這時,母親就在一旁說:又想你老爸了?我看在眼裡,為有這樣的寶貝也隨著欣慰。一次父親不在家的時候,我懷著一顆好奇的'心,偷偷地把那隻寶貝拿到學校去了,也在同學面前炫耀了一番,之後我的同學都湊上前來觀賞這支“稀奇”的金筆:它的筆尖是圓頭白亮的,據說那一點就是銥金,它堅硬卻很光潤,寫字不劃紙;筆管粗細適中,筆囊稍大能多抽墨水。大家都爭搶看這隻稀奇的筆,突然,被一隻手冷不防搶了去,擰開把玩觀看,我趕上前往回奪的時候掉在石頭上,筆管摔斷了,筆囊也被同學撕壞了!這樣一隻珍貴的筆就這樣夭折在我們的“觀賞”之中。我不敢告訴父親,也不敢說給母親,只是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師,遙想到父親知道時求得老師的援助。我懷著忐忑的心情捱著一天天的日子。終於有一天,父親到處翻箱倒櫃地尋找,也沒有找到那支筆。反過來挨個問我們。先問哥哥,哥哥當然理直氣壯地說:誰動你那玩意兒了,不知道!可是問到我的時候,父親並沒有用嚴厲的語氣,我竟然嚇得臉色蒼白,驚慌失措地說:不、不……知……到……。父親看到我這樣的狀態,就明白了筆一定是我拿走了。繼續詢問我:要做誠實的孩子,不說謊話知道嗎?把筆放到那裡了?還是給誰了?父親一連問了我一堆的問號,他並沒有預料到那支珍貴的筆會讓我弄壞。因為那支筆在他心裡也是一種愛的永恆。在父親緊追不捨的情況下,我的心理防線終於被他攻破了,我說了實話。記得當時我的一頓皮肉之苦是沒有逃脫。最後還是父親慈祥地安慰我:丫頭,你要記住,以後不論做什麼事都要‘三思而後行’。要誠實,不要說謊;不做偷偷摸摸的事,不要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拿別人的東西就叫作“偷”,那是可恥的事情。從那次偸筆‘事件’後,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父親的三思而後行,誠實,不說謊,可恥等是我們做人的信念,是父親教育我們的原則。

  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父親的教育方法也提到一個新的層次,他經常用故事來教育我們怎樣去做人。給我們講古人的故事:講伯夷的淡泊淸遠;講弟子規裡的孝順;講三國裡的“桃園三結義”;講岳飛的“精忠報國”;還講抗日英雄的故事,更多次地講他自己親身抗戰的經歷。這就是我的父親,小時候怎麼會懂得父親的良苦用心呢?當我慢慢回顧,每走一步的路程時,無不是父親在暗暗地為我們引航掌舵啊!我要永遠銘記父親的愛!是他的愛引領我走向人生的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