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總有一種情忘卻不了經典散文

總有一種情忘卻不了經典散文

總有一種情忘卻不了經典散文

  當歲月把生活的日曆翻到20xx年,我站在即將被拆遷的舊屋前思緒萬千,曾經承載著多少兒時歡樂的老屋就這樣成為了記憶的歷史。

  我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普普通通的農民家裡每年過年依舊是拿出微薄的積蓄給孩子增添新衣服與置辦年貨。我有一個弟弟,打我記事起我們就穿著打補丁的衣服,那時候周圍的孩子都是這種裝束,也就沒感到多少的好奇與羞愧,同齡人之間也很少有攀比心理,我們樸實而又快樂的相處,少卻了爭吵與猜疑,也許這就是農村特有的優勢。

  我記得每年過年的頭幾天是打掃房間與置辦年貨,雖然我那時住的地方很小,家裡甚至沒有像樣的傢俱,最多也就是那個媽媽出嫁時奶奶送的梳妝檯還湊合叫做傢俱。家裡東西雖少,但是每次打掃都是一次重新的搬家,所有的東西通通搬到外面。我依稀還記得,每次打掃,媽媽頭上總要裹著一塊枕巾,然後穿上舊的衣服,拿著不知道還有幾根毛的雞毛撣子,活脫脫得像一個準備上戰場的女戰士。

  家裡雖說小的可伶,但是年貨還是得置辦齊全了。快過年的前一個禮拜左右,我們村裡總會趕集,好多商販擺出年貨等待人們的挑選,農村不比城市,花樣雖少但大都實用便宜。花生、瓜子、年畫、一些肉類,對聯不用買,因為村裡有一個退休的老師寫的一手好字,我們村裡的人都是他寫的。

  我們的過年新衣服不趕潮流,因為農村人穿著舒服就好,倘若太追潮流了,反而顯得標新立異,惹得旁人用異樣眼光看你,很丟臉,好面子是中國人的通病嘛。大人不比衣服,小孩子之間倒是很願意攀比。每次過年相聚一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後就開始訴說自己新衣服的來歷,有時候難免添油加醋的,這個時候我都不願意說話,因為我的新衣服大多是媽媽改造的,這也是我後來才知道的。

  除夕這一天,我們要守歲,媽媽爸爸這個時候會包餃子,我們村甚至是我們縣的'習俗和別的地方可能不同,我們是除夕晚上包餃子,大年初一吃餃子。我記得我家裡有一臺黑白電視,雖說只能接收到幾個臺,但是春晚還是可以看得,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的除夕夜晚總是幸福的。

  過年最最值得高興的事情就是大年初一一醒來,翻開枕頭就會發現壓歲錢,我依然記得我那時的壓歲錢一直都是10塊,不要覺得少,那10塊對於那時的農村孩子來說是一筆大數目。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服吃過餃子就要去奶奶家上香,到現在我都沒有弄明白我祭拜的到底是誰。那時候要想拿到奶奶的壓歲錢是不容易的,得磕頭,給爺爺奶奶磕頭,而且嘴裡得說“爺爺奶奶過年好”。

  我那時候害羞,總是低著頭,聲音很小的說,害的奶奶每次都說我。初二中午會在奶奶家吃大餐,因為我沒有姥姥的緣故,所以每年春節都會在奶奶家吃飯,那時候我全家,大姑姑、二姑姑全家,四叔全家都會聚集奶奶家,飯菜簡單,但是可口,爺爺曾經當過廚師,所以味道自然好極了。我到這時候都不會忘記那香噴噴的飯菜味道。

  當日歷翻到20xx年,我已經搬出老屋10年左右了。時代在發展,我家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房子越來越大,年貨越來越多,衣服越來越華麗,壓歲錢越來越多,可是年味卻是一年比一年淡。過年似乎只成為了一種形式,一種符號。朋友之前在觥籌交錯間失掉了原本的純真,團聚間似乎再也沒有那麼的和睦與幸福。

  站在老屋前,看著忙碌的拆遷隊,我很是懷念,懷念那時的我們,雖然物質不富裕,但是精神卻是飽滿的,雖然房間不算大,但是氣氛卻是溫馨的。

  總有一種情忘卻不了,可惜已經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