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心中的年味的情感散文

心中的年味的情感散文

心中的年味的情感散文

  開啟電視,新聞裡不斷播報著“春運”的訊息,春節越來越近了。

  昨天,一同事準備請公休假,要專程回四川老家,陪自己的老父親過年去了。他還說,老家過年很熱鬧,他是去尋找年味的,這幾年在城裡過年聞不到年味。

  聽他這麼一調侃,我腦海裡不斷閃現出過年那春意盎然的節日裡,一家家人忙前忙後,一盞盞紅燈籠,一個個中國結,一節節煙花爆竹,一張張年畫春聯在千家萬戶門窗上綻放的春節景象。

  可是時下也聽到身邊不少人說覺得“年味”越來越淡。早上和同事聊天,她說起每回跟老公去鄉下婆婆家過年體驗了很多的老習俗,過年的味兒好濃。但她在城裡過時卻感覺不到,很平淡。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嘆。這是為什麼呢?細細思量,不難明白,原來,都市春節生活已被你來我往的吃吃喝喝佔據了;親朋好友間的交往也在昏天黑地的麻將桌上和鬥地主的牌局中了;孩子們都整日地盤踞在電腦桌前了;甚至有很多人的交往在名煙名酒甚至紅包的交換中了。真正的親情交往少了。家中父老兄弟的望眼欲穿的等候也被一個電話或一條資訊取代了。可悲啊!

  想到這裡,我自己感到很欣慰,因為我這幾年都是回老家過年。去年我雖沒有回去,但是把我的父母接到我家來過年了。今年打算回老家去過。我不由得再次想起每次回富源老家過年的情景:殺豬宰雞,炸洋芋皮蕎絲花生和肉圓子,做各種各樣好吃的。大年三十的那晚上,貼年畫、放爆竹、敬灶神門神等各路神仙后,全家圍坐在鋪滿青松毛的地上,那兒已擺好12到18碗菜,磕頭之後就開始吃了。酒足飯飽,全家人磕著瓜子,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初一初二這幾天,男女老幼在小集鎮上,放鞭炮、玩春歡、寫福字、猜年畫、品年糕、遊園燈謎、舞耍獅子、敲鑼打鼓、盪鞦韆、走高蹺,有的人走親戚、趕熱鬧的民間街會,熱鬧之極,到處洋溢著一種拜親謁友的濃濃氛圍。這些春節娛樂活動和習俗到處渲染著深厚的年文化,透出濃濃的年味。

  最高興的莫過於村裡的小孩子了。他們漫山遍野瘋玩,打燈籠、打得螺、玩過家家。他們身上裝滿了響炮竹,時而不時地甩一個在地上,發出清脆的響聲。

  “大哥,你好!”一聲問候打斷了我的思緒。我一看這不是我鄰居杜麗萍嗎?她提著一大袋裝好的香腸。“喲,你好在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啊!”我笑問她。她嘻嘻笑道:“趁早啊!臨近過年時忙不過來。娃娃放假要回來過年了,得給他好好補補身子。”“哈哈哈!一個好媽媽!”我誇獎她。

  這幾天,不管行走到那兒,隨時會聽到《常回家看看》的歌聲和人們談論過年的話題。曲靖城鄉市場到處是置辦年貨的熱鬧,各種春節促銷活動如火如荼。天上和地上,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載著歸心似箭的人們奔向家鄉。他們有的是因為家裡有親人倚門望歸,有的是因為能與各居一方的親朋好友互敘往事,推杯把盞,有的是因為去探尋心靈深處記憶中的痕跡,看一看,走一走那些熟悉的地方,那村前的溪流,田間的小道,村旁那片紅土地和後山的那片樹林。

  下班回到家,我接到遠在他鄉當兵的侄子電話,他興沖沖地說已請准假了,即將回來過年了,路過曲靖,要來看望我,給我帶了一點土特產。我聽了很高興,不是因為土特產,而是可以見見這小傢伙——我看著長大的`。

  記得元旦期間,我回到老家時母親還談到,遠在福州某部隊工作的小弟也要攜妻小回家過年。父親笑著說:“你母親和我不圖你們給我們買啥,我們都有。主要是期盼你們兄弟秭妹幾家子到時都能回來,聚一聚,說說話,見見我那些孫子孫女們。至於如何過年倒是無所謂。”

  我聽了很是感動。不由得感嘆到,什麼是年味?原來只有讓自己的心靈融入那種有著親情的陪伴,有著記憶中熟悉的東西,有著喜慶、熱鬧、祥和,有著老少皆宜的紅紅火火的氛圍,這樣的年才會過得有滋味、有精神、有感覺、有歡樂、有幸福感。

  過年的真正意義在於親情的相聚,團圓。過年就是在父母等待兒女回家殷切的目光裡,在一家人圍坐在一張桌子旁共同舉杯的氣氛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生的歲月中,過了一年就少了一年。說白了,過年是一種團聚,是一種親情,是一種心境,是一種氛圍,更是一份翹首的期盼。過年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嘮嘮家常,兄弟姐妹歡歌笑語,陪父母說說話,那種親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過年了,回家吧!

  想到這兒,我不禁開心地笑出聲來。女兒打趣地問道:“老爸您有啥好事,說出來讓我和媽媽也樂樂噻!”

  我回答她:“爸爸聞見年味了。今年,咱們一家子要回爺爺奶奶家過年去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