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舌尖上的春天優美散文

舌尖上的春天優美散文

舌尖上的春天優美散文

  前幾天在一個詩詞群裡和詩友談論詩詞,間或有詩友發來早春的詩詞。談論中不覺已是臨近中午,螢幕上忽然顯示一個小盆子,接下來是文字:“薺菜雞蛋餡餃子,開始包了。”隔著螢幕,似乎就聞到了薺菜的清香,不由得垂涎欲滴。

  春天,真的是一年裡最好的時光。萬物復甦,風和日麗,花花草草都萌發出新的生命力。春天的大自然,除了給予人們視覺上的享受,更有一份獨特的味覺上的享受。從3月到5月,正是挖野菜的大好時機。默默地在心裡盤點了一下,那些年品嚐過的舌尖上的春天。才發現,真的是不曾辜負了春天的恩賜。

  (一)茵陳

  茵陳在我們這裡俗名叫做白蒿,每年二月和三月是挖白蒿的最佳時節,在這裡面有一個典故,是名醫華佗“三試青蒿草”的故事。華佗還編了順口溜:“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人須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痔,四月青蒿當柴燒。”這個典故主要說的是茵陳的藥用價值,也就是“綿茵陳”。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爺爺是一名獸醫,每年春天的時候,都會組織他的孫子孫女們來一場挖白蒿大賽,大家挖出的白蒿以稱重方式賣給爺爺,每斤兩角錢。挖白蒿的過程中,我和堂姐們還有妹妹都樂此不疲。後來挖白蒿,則完全是用來吃的。或是拌了麵粉做蒸菜,或是打荷包雞蛋茶的時候放進去一些;或是直接用乾的白蒿泡茶喝。

  (二)薺菜(芨芨菜)

  薺菜是春天的田野裡隨處可見的一種野菜,如果時間允許,可以挖到很多。薺菜可以涼拌了吃,還可以包餃子。包薺菜餃子,素餡兒、肉餡兒都可以,那種鮮美、清香是韭菜無法媲美的。源於高中課本上的那篇課文的影響,一直都想品嚐一下薺菜餃子。第一次包薺菜餃子,是做的薺菜雞蛋餡兒,雖說是多年前的事了,至今仍能回味起來。這樣的體會,怕是隻有吃過薺菜餡兒餃子的'人才能知道。

  (三)榆錢

  榆錢是榆樹的果實,因其形狀像“銅錢”,故稱“榆錢”。榆錢起初是一種淡綠色,這個時候是最好吃的。可以摘下來直接洗乾淨了生吃,清脆、甜絲絲的;可以煮粥的時候放進去同煮;還可以拌了麵粉蒸。小時候聽外婆講過,春荒難耐,特別是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別說是榆錢,就連榆樹皮都被飢餓的人們扒得一點不剩。

  (四)槐花

  槐花的美麗有目共睹,潔白無瑕、晶瑩剔透的花朵,一串串的墜下來,和濃郁的綠葉相互輝映。小時候摘槐花,往往是一串在手就迫不及待的吃起來,那香甜的味道,就像喝了槐花蜜一樣。媽媽會把摘了的槐花拌了面蒸熟,這樣就可以吃了。或者加一些其他菜,用油炒了再吃。也或者是用一些蒜汁,攪拌均勻了吃。槐花應該是春天裡人們最喜愛的自然景觀了,花怡人、食美味。在這裡我要提醒一下沒摘過槐花的人們,摘槐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枝上那些刺刺,小心紮了手。

  (五)麵條菜

  名字來源於它的形狀像細長的麵條。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春天來的時候麥田裡有很多面條菜,一般都是做糊塗麵條的時候吃的,糊塗麵條裡配上青色的麵條菜,風味別具一格。

  (六)蒲公英(黃花苗)

  綠色的葉子,黃色的小花,在春天的田野裡,可以非常準確地找到蒲公英。蒲公英作為一種中藥,有清熱解毒、美容養顏之功效。爸爸常常一個人去挖蒲公英,回來後讓我們擇洗乾淨,然後媽媽把葉子揉一揉,加一些鹽醃製,醃製好的蒲公英可以直接吃。蒲公英的根則被曬乾,用來熬茶喝。蒲公英的種子成熟後會變成白色的絨球,隨風飄飛,落到那裡就在哪裡生根發芽,再次經歷春天的輪迴。

  (七)泡桐花

  泡桐是我們這裡常見的一種樹,其葉大,花呈紫色,一枝上大約有幾十朵花。淡淡的紫花倒掛著,像一串串紫色的風鈴,風吹過,有陣陣清香。小學時候,我們家在獸醫院的職工樓上住過兩年。院裡有一棵很大的泡桐樹,每年三月都開滿樹花。那年春天,媽媽站在二樓的走廊上,摘了很多泡桐花。摘下來的泡桐花被媽媽洗乾淨,用熱水焯一下,揉碎了,拌麵炸成丸子。雖說泡桐花炸成的丸子帶著苦苦的味道,因為有了濃濃的母愛在裡面,卻也成了我們姐弟三人的美味食品。

  (八)馬齒莧(馬齒菜)

  馬齒菜在4至5月份生長的最旺,野外很多。馬齒菜的吃法也有多樣:“可以涼拌;可以加些麵糊攤成餅;還可以炸成馬齒菜丸子。馬齒菜是一種天然抗生素,老幼皆愛。童年時,挖馬齒菜的過程中,小夥伴們還會把馬齒菜的粗一些徑彎曲了,支撐開上眼皮和下眼皮,玩得不亦樂乎。

  除了這些紮根在記憶中的野菜,還有一些叫得上名字和叫不上名字的野菜,正是它們,充滿和充實著了我童年的春天。

  愛春天,更愛春天的鮮美。舌尖上的春天,帶著我走向回憶,走進現在。願這種美好,一直都在,就如同春天本身的美好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