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懷念暖融的鄰里關係情感散文

懷念暖融的鄰里關係情感散文

懷念暖融的鄰里關係情感散文

  在我的記憶裡,“鄰里”這個詞是很有人情味兒的,人們住地毗連,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你來我往,互相關懷,暖意融融。

  我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自幼於農村長大。那時,人們有事無事都要去鄰居家串個門,一句“我串門去啊”剛喊出來,人已到了鄰居家裡。去鄰居家就像回自己家一樣,用不著先打招呼,也無需客套,到了院裡喊一聲“在家吧”,也不等主人回答,已自顧自的進屋了。

  鄰居來了,有時略坐一坐就走了,有時則呆上半天,嘮一嘮嗑,或看看電視。婦人們最常串門,她們手裡總不忘拿上打了一半的毛衣或尚未納完的鞋底,去鄰居家一邊閒扯一邊做。

  鄰里間總是無拘無束的。有時候鄰居來時會捧來剛摘的蔬菜瓜果,有時候鄰居走時會端走幾個熱氣騰騰的大包子。禮尚往來,並無講究,也無計較,自然而然,情真意切。

  誰家澆地人手不夠,不用擔心,有鄰居呢!甚至不用等你開口,鄰居已經自己帶著工具來了。趕到農忙時,幾家人湊在一起勞作,那更是常有的事,人多力量大嘛!

  麥子熟時,曬麥場上堆滿了金黃的麥粒,誰去翻曬麥子,總不忘把鄰居家的麥子也捎帶著給翻上一翻;下大雪時,厚厚的白雪鋪滿了巷道,哪家男主人出去掃雪時,也總要幫鄰居把門前的雪掃乾淨。

  逢紅白喜事,鄰居們更是自發地幫忙,跑前跑後,比自己的家人還要忙呢。鍋碗瓢盆不夠了,鄰居去家拿,桌子椅子不夠了,鄰居去家搬。做飯地方挪騰不開的,乾脆去鄰居家開火,做好了再端過來。

  鄰里間,那叫真正的“遠親不如近鄰”!鄰居們關係雖好,但卻極少在別人家吃飯,一看到人家快開飯了,就打聲招呼回家了。

  小孩子們則不然,今天在你家吃,明天在我家吃,把鄰居家的飯都吃了遍。我、小明、小軍三個小男孩家住得近,又都是屬豬的,被大人們戲稱為“三隻小白豬”。“三隻小白豬”成天一起玩,吃飯也每每吃一個鍋裡的飯。常常是家裡大人喊回家吃飯,才發現孩子已經在別人家吃過了,惹得大人嗔怪一聲:“臭小子,還是別人家的飯香哦!”

  如今,居住在城市裡的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不要說吃鄰居家的飯,連鄰居家的門都沒進去過。高樓大廈內,住在你隔壁的鄰居姓甚名誰,家有幾口人,是做什麼的,恐怕沒幾個人能說得上來了。鄰居間的交情,更多隻是點頭之交罷了。怪不得有人說,現在的鄰居,雖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什麼時候,“比鄰不再若天涯”呢?這恐怕是個無解的問題。身為一個父親,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提起“鄰里”這一詞時,心裡是溫暖的,不會覺得它是一扇扇冰冷的鐵門。我也希望自己能去做點什麼,改變點什麼。

  回想那時我的老家,那是一個很大的村落,從南到北有好幾里路的跨度,農村人特別的淳樸、厚道,農家小院基本都沒有院牆,白天都直接開著屋門。全村孩子隨意地跑東家跑西家,沒有任何人去阻攔。主人看到這個小孩子面孔有點陌生,就打聽是誰家的孩子,孩子只要報上大人的名字,馬上就知道他家在哪裡住,父母是幹什麼的,家裡有幾口人,心裡清楚得很呢。

  再後來,我到城市上學,再到廠裡上班,住在筒子樓裡,和來自四面八方的人住在一起。可不是一個宿舍、不是一個樓層的人,雖然在同一棟樓住著,每天在上下樓梯時都會相遇,基本上互相不打招呼的。

  後來,我結婚有了孩子,便在單元樓房裡居住了。住過幾個小區,住過幾處樓房,樓房裡的人,就是住在對門,平常都不相往來的'。除非你是個特熱心的人,見人就打招呼、噓寒問暖的,才會和對門、樓上樓下的鄰居相處得比較融洽。小區裡的人有相識的,大都是孩子一起玩耍做了朋友後,家長才慢慢地熟了幾分。可嘆的是,好長時間都不知道大人的真名,只知道孩子的名字。

  我曾試圖去改變,就刻意地和鄰居打招呼,有熱情回應的,更有冷冷不理的。久而久之,我也懶得打招呼了。在這個樓裡住了好幾年了,竟然不知道鄰居姓什名誰。大家都各忙各的,天天擦肩而過,卻如同陌生人。

  常言道:“金鄉鄰,銀親眷;鄰里好,賽珍寶。”真希望樓房裡的鄰居們都能開啟房門、敞開心門,相互之間多交流、多走動,多一點鄰里之間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