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她是一首倔強的詩歌散文

她是倔強的詩歌散文

她是一首倔強的詩歌散文

  一、斷翅的鷹

  一個可坐可立的小木桶,圈著一個想飛想蹦的小婭萍。

  她多想和小夥伴丟手帕、跳繩子、藏濛濛,捕捉童年的歡樂呀!可是,她不能:幼兒時,一次庸醫的醫療事故,傷了功能神經,她的雙腿癱瘓了,就像只折了翅膀的雛鷹,被命運之網鎖在小小的巢穴中,她只能撲騰,卻飛不出閨門之夢。

  她哭,她喊,用力地打著木桶。父母忙於部隊工作,顧不得撫慰她。只有姐姐哄她,勸她,安慰她,用故事描繪甜美的生活,用畫書映出大千世界。姐姐淺薄的知識,給了她豐富的想象。豐富的想象又促使她追求浩瀚的知識。她不願讓姐姐攙著知識的柺杖,她要自己走出去,她要上學。

  十二歲那年,靠疏通關係,她才伏在哥哥背上,跨進小學校門。進校的第一篇作文,就上了校牆報。她僅用三年時間,就吃完小學六年課程。剛入初中,那場浩劫,一把沉重的鐵鎖,竟封住了中國學校大門。小亞萍和其他同學一樣,失了學。不過,那顆求知的心沒有鎖住。沒有學校,她在寫滿知識的書頁中翱翔。

  二、霜秋的菊

  書裡的知識像一場雨露,使她生根發芽吐出綠葉,綻出花蕾。那一年,她拄著雙柺,夾著詩和書,走上工作崗位。她在省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師部當話務員、播音員。她那顆少女的心,整個都撲到了工作和學習上。師部到處都有她的笑容,廣袤的上空流淌著她甜蜜的聲音。她忘記了自己的雙柺,不,工作和知識給她插上了雙翼。

  為了點燃生命之火,她尋找過普羅米修斯;為了探索人生真諦,她求教過帕拉司塞斯。她吟唱過賀敬之的《雷鋒之歌》,她攀登過光彩奪目的《紅巖》。特別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那是她最崇拜的一個英雄。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至於虛度年華而後悔,也不至於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在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這段至理名言,被小亞萍端端正正地抄下來,貼在床頭,成了她奮勇前進的信條。

  她知道,每個人不一定能做出轟轟烈烈的大事情,但他們卻能踏踏實實地做好平凡的工作。世界就是由於這些做平凡工作人的存在才發展的,繁榮昌盛的。她是凡人中的一員,她要用自己的這朵小花、小草,去裝點祖國的大好河山;用自己的一點雨滴,一絲陽光,去為中國披上彩虹。

  三、破了愛神的傘

  “昨夜風驟雨狂,我竭力為你撐傘,你用灼熱的目光表明,愛情是生命的源泉。”

  “今晨風和日麗,你棄我另去尋歡,你用眼睛的距離證明,愛情只是負擔。”

  也許痴情是自焚的火,幸福只像曇花一現,可是,每當微風乍起,心便顫抖著,為你著想,“你是否想起那把傘”。

  這是婭萍的詩《為你著想》。這是遭受愛情遺棄的姑娘的大聲吶喊。哪一個少女沒做過愛的甜夢,哪一個姑娘不想找到理想的愛人?婭萍,這隻損傷的琴,多想落在樂聖的手中,奏出動人的曲。她那撐著雙柺的愛,多想得到知音的情。可是,她沒有得到。雖然,她為了愛犧牲了自己的一切,但得到的只是痛苦的《長恨歌》和一個可憐的女兒。

  那一年,一個民辦教師,鬼鬼祟祟地敲開了婭萍的愛情之門。這位涉世不深的殘疾姑娘,按捺不住內心的羞澀和喜悅,沒有聽從父母和親朋的勸告,投到了甜言蜜語的懷抱,地震棚成了她的花燭洞房,婚後兩年,生下一女兒。按說,這應該是一個溫暖的.小家庭,因為他們是自由相愛的。

  然而,愛情並不是他心中金碧輝煌的寶藏,而是被褻瀆為交易場上的商品。農村戶口的他,成了城市戶口的他;民辦教師的他,成了公辦教師的他;這一切,都是她給於的。這個他,過河拆了橋。她被拋棄在河的那一邊。她的愛情之舟,也被兇濤惡浪沖走。

  為了不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她極力忍受折磨,不願離婚,幻想愛神“慈愛的垂恩”。可憐的婭萍,想得太天真,變了心的男人就是撒旦,留給她的只能是災難——“他打人和別人不同,白天,在別人面前,他對我和和氣氣;夜裡,就踢我蹬我,把我這個殘疾人溫腳的熱水袋也扔掉。”

  “一次,他要打我,我害怕,晚上抱著女兒躲在人家看電視,他見同事陪我回家,便滿臉堆笑讓我進屋,同事一走,他揮拳擊中我的太陽穴,我呼喊救命,領導趕來,他卻說:我哪能打她呢,是她不小心碰的,你們不要聽他的。”“一次,我患病住院,他不但不來看我,相反威逼我同她離婚。我抽空回家洗澡,他在門外撥開門,闖進來拳打腳踢,揚言不離婚就叫我死。我渾身上下被打傷多處,哭著扭回醫院。”

  “女性本來就是弱者,我這殘疾人更是弱者中弱者。人不能正面抗衡,只好躲避。三九寒天,我用大衣抱著孩子睡在總機室裡。他竟裝神弄鬼,讓我在惶恐中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

  婭萍是人,她有人格,她有尊嚴,她沒有屈服。為了呼喚女人的權利,為了尋找失去的愛情,她承受了人間最大的痛苦。她拄著雙柺在風雪中蹣跚,多少次踏破了領導門前的雪路,得到的只能是憐憫,是不解渴的官話。無奈,只得離婚。

  婭萍離婚後,生活得到了安寧,思想卻陷入了無比痛苦之中。那個人離婚後即攬新歡入懷,她和女兒卻成了孤獨的人。要知道,她的女兒才三歲。孩子的母親是個殘疾人,多希望有個健康善良能夠照顧自己的父親啊!

  她坐在總機室裡,常常隔著風雪望著託兒所裡的女兒,直到託兒所的阿姨最後一個將女兒送到她的懷裡。她多想去看望孩子,去接回孩子,可是她無腿。那個有腿的他,近在咫尺,卻又相遠隔千里。

  她的女兒很懂事。三歲起,就主動當了媽媽的“腿”。天冷,雪大,路滑,女兒不讓媽媽去買飯,而是自己端起小鋁鍋,把三角錢的菜票,三兩飯票,放在反扣的鍋蓋上,去攀爬那夠不著的視窗。望著孩子離去的身影,望著雪地上歪歪斜斜的小腳印,婭萍的淚流到了心裡。

  她苦悶,惆悵,傷心,“悲憤交織欲往黃泉跳”。然而,她是強者,她沒有倒下。她要像保爾,像拜倫,像白朗寧夫人那樣,揚起生活的紅帆。

  失敗的愛情對於強者來說,和成功的愛情一樣,同樣是前進的動力。婭萍就是憑藉這種動力,把淚和恨化為詩句,傾瀉紙上。她要用筆去鞭撻人間的醜類,去訴說世間的不平。

  四、犟詩的泉

  憤怒出詩。婭萍的第一首詩《長恨歌》,就是用血和淚譜寫成的,那是她坎坷道路的真實寫照。如果說婚前的她,是在安徒生的童話裡生活,那麼,正是《長恨歌》這座橋將她接回到現實世界。

  只有三年學歷的婭萍,在現實生活裡,體會到無知的恐懼。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她付出超過常人多倍的精力。白天,她努力工作,精心照料女兒。深夜才是她自由駕馭的時間。經過兩年努力,她學完了陳琳教授編寫的英語初、中、高階全部課程。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豐富的知識,開闊了她的眼界,陶冶了她的情操。她駕駛知識這條航船,從狹隘的地方,來到了一望無際的海岸。

  她的心情愈加爽朗,她的詩愈加湧出,猶如噴泉,猶如瀑布。

  婭萍扶著雙柺踏上文學之路後,得到了四面八方的支援。滁縣《清流》雜誌責任編輯李國貞,給她點撥寫詩方向;《藝譚》編輯柯文輝,像慈父一樣,關心她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希望她能成為中國的伊麗莎白白朗寧。

  那一年,她架著雙柺,站在詩壇上,向眾多的著名詩人和朋友,朗誦她的《愛神》,聞者無不動容落淚。著名詩人公劉、流沙河、雷霆、劉祖慈給她簽名留言,《安徽文學》編輯賀羨泉給她寫道:“要在堅毅中登攀奮進。”《文學報》編輯桂興華在詩會上對她朗誦:“那個他,道德已經癱瘓,而你的詩,卻沒有拄著柺杖。”作家時紅軍贈言:“讓事業給以你溫暖,讓書來給以你力量,讓希望給以你勇敢。”

  這些老師和朋友的愛護、關懷、幫助和鼓勵,如涓涓泉水滋潤著她那枯渴的心,像悠勁的東風送她展翅青雲。她的詩在她的筆下,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她的詩在多家報刊雜誌上刊出,省電視臺拍了三分鐘的鏡頭,介紹她身處逆境,自學成才的事蹟。她經過艱苦跋涉,終於走完了寒冬,來到陽光明媚的春天。

  不幸,是強者的進身之階,是弱者的無底深淵。

  今天的詩壇現狀,作為詩人,婭萍發展得很遲緩。但是,她不灰心。正如她給筆友的信中所云:“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很好的詩人,但我永遠不會放棄對文學執著的熱愛和追求。也許我永遠成不了張海迪,但我相信,她的紅紗巾永遠在我的生活道路上飄揚。”

  啊,婭萍,你真是一首倔強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