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談《夢牆》小說的平實記敘風格散文

談《夢牆》小說的平實記敘風格散文

談《夢牆》小說的平實記敘風格散文

  作者lo.vekim的短篇小說《夢牆》,在江山發表之後,我讀完的感覺就像題目那樣。如許多小說作者的寫作風格各異這個事實,其實是要求寫讀後感的人去如何適應許多各式各樣的小說題材以及它的寫作技巧。這在英國作者喬·艾略特等人寫的關於“小說的藝術”一文裡也能找到佐證。

  “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起自然生態的危機,卻很少有人關心文化生態的危機”。小說《夢牆》它所要給讀者透露的是存在的勇氣和寫作的勇氣這兩個方面的結合。作者在創作前或許存在著過多的思想是否會干擾創作?當這樣的問題一旦被理解為無謂的時候,這時候作者的寫作就是一種入思的方式。一種把語言帶向語言行動的過程。拒絕思想也就拒絕文學。在《夢牆》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負責任的構思和具有一定寫作實力的`作者,他必定也是他自己作品的批評家。那麼,《夢牆》的平實性就是這篇小說的特色之一。這些特色都體現在敘事體作品的建構上。假如我們看劇本,至少,對話是它獨一無二的特徵。那麼,《夢牆》的語言是對報道的模仿,是屬於超現實的事物,我把它視為語言的平實。現在,我取一段《夢牆》的小說讀之:“他想喊‘你是誰’的,卻把自己給喚醒了。舒顏安靜的坐在他床邊,手裡捂著熱氣騰騰的營養麥片粥,笑盈盈的看著大夢初醒的他,說,天生,該起來了,快十二點了,然後把粥輕輕放在床頭桌上,說,穿好衣服就把粥喝了,然後去洗漱,下午兩點,部裡要開臨時會,剛趙曉倩打電話來過。”小說是用過去時態出現在我的眼前,作者這樣寫了,我們也就接受了它,這究竟有沒有這一回事呢?其實在小說中,作者模仿了一種真實的報道,在小說當中,哪一些是可以相信的,哪一些又是不可以相信的呢?這就是“藝術”。從作者和讀者一開始就清楚了這種手法,作者和讀者都已經各自明白,這就是藝術和敘事體作品的基本形式。德國作家阿·德布林說,“有案可查的真實世界之外,還有一種存在叫存在世界,對此,人們也可以從形式上去報道,而且可以用過去時的形式去報道,這樣一種報道要求我,讀者和聽眾也去相信它——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它又值得去寫了。”這種情況下,作者和讀者又產生了一種可以建立起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指可以信賴基礎上的真誠關係。或者說,作者lo.vekim已經領悟到了這些。

  “那麼,是什麼可以使一種報道形式所承載的杜撰的事物發展過程從僅僅是設想出來的王國昇華到一個真實的王國”,小說《夢牆》被描寫事物發展的過程和形象的典型性,這屬於是塑造出來的人類存在。無論是天生也好,舒顏也罷,經過作者幾十次分析之後所創造出來的人物,其超越的真實性和真實的說服力,今後,我們還能夠在作者的其它小說中略見一二。

  最後,“藝術作品與真實有關係”。“寫敘事體作品的藝術家就是在今天也還是可以極為認真地運用報道的形式”。

  寫於2010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