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楊修之死》札記散文

《楊修之死》札記散文

《楊修之死》札記散文

  一

  《楊修之死》中,我認為楊修之所以要幫曹植,是因為倆人惺惺相惜的緣故。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建安文學中成就卓著者。其文學才華可借用趙本山在春晚小品中的一句話:你太有才了!所以,如果我們用出類拔萃冠絕天下來形容他也是不為過的。

  楊修乃太尉楊彪之子,其舅舅曾是一方諸侯的袁術,名門望族的出身,加之天賦異稟,使得其才華卓絕。《楊修之死》中所記敘的七件事就是例證。楊修不但才華出眾,而且穎悟力極強,他就像是曹操肚子裡的蛔蟲,連曹操想什麼他都知道。不過楊修為人很高調,也就是作者說的恃才放曠。楊修這特點,如果在文學方面倒也沒什麼,可一旦涉及政治方面,那可是致命的缺點。

  楊修與曹植並不像曹丕在《典論論文》裡所說的.,文人自古相輕,這也許是因為他倆超越了一般文人,所以,他倆都很敬重對方的才華,成為了摯友。當曹植與其兄曹丕爭奪世子時,楊修是出於彼此間真摯而深厚的友誼,常常幫曹植。而楊修對曹植也就是在幫這層面,並沒上升到謀士的高度,以便精心地為曹植策劃爭奪世子之位的方略。吳質跟楊修不同就在於吳質是曹丕的謀士。

  當楊修得知曹丕把朝歌的吳質,裝在大簏裡,上面放著絲綢抬進府裡為曹丕出謀劃策時,他徑直地去告訴了曹操。

  當曹操為了試曹丕與曹植的膽識,一邊吩咐他倆出城,一邊卻叫門吏阻止不準出城,曹丕未出城而返時,曹植問於楊修,楊修未避眾人,直接告訴曹植,你是奉丞相令出城,敢阻攔者斬。曹植果然斬了門吏,當時深得曹操的賞識。後來有人向曹操告了密,說是楊修教曹植這樣做的,結果曹操不喜歡曹植,同時也有了殺楊修之心。

  從以上這兩件事何以看出,楊修與曹植有著文人的秉性,喜歡光明磊落襟懷坦白,憎惡耍陰謀詭計心狠手辣。

  二

  楊修與曹植雖然才華出眾,可他倆都是書生意氣,不懂得怎樣玩政治,他倆政治的智商與他倆的才華恰恰相反。這也應該是歷代文人們的通病。我認為文學與政治,應該是兩條平行線。然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因為受聖人孔子的“學而優則仕”的影響,卻硬生生地讓這兩條線相交,結果弄得歷代大多數文人墨客都深切地嘆息自己懷才不遇,才不為世所用。

  像曹植與楊修、曹丕與吳質,如果從才華上來說,前者遠遠勝過後者,曹丕也有才華,他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可他卻在兄弟曹植的璨燦星光下顯得有點黯然失色。用周瑜的話說是“既生瑜何生亮”。至於吳質,就更不能與楊修比了,他倆個似乎不在一個檔次,就像拳擊運動員,一個是輕量級,一個是重量級。可你有才華,並不能說你會玩政治,上天在造人時,總是會讓你集長處與短處於一身。所以,在玩政治方面,兩者又倒了個了。對於曹丕與吳質來說,他們知道玩政治講究的是工於心計,玩弄權術,而這些只能是絕對隱秘,必須在陰暗的角落裡進行,絕不能曝光,就像過去照相的膠片,一曝光就完了。曹丕還暗中收買他父親曹操身邊的人,一旦有個風吹草動,他便能知曉。因為他們沒有楊修那麼超強的穎悟力。像那次請吳質到家裡來,做得那麼隱秘,採用瞞天過海之術,雖瞞得了別人,卻沒能瞞過楊修,幸虧楊修徑直地去向曹操告發此事,被曹丕買通的曹操身邊的人馬上通知了曹丕,曹丕便將計就計,使得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曹操懷疑楊修譖害曹丕,參與到了曹氏內部的事。

  曹丕還買通了曹植身邊的人。斬門吏被告發,另外還有楊修為曹植做的十幾條答教被盜來交給曹操就是明證。

  我們從這一系列事件中,深知曹植與楊修遠遠不是曹丕與吳質的對手,曹植沒立為世子,楊修被誅,就是因為他倆不懂政治。

  三

  在楊修之死裡,曹操是一個大政治家。

  他陰險狡詐,偽善多疑,假仁假義,誠府極深。楊修自以為對曹操捉摸得很透,能知道曹操所思所想。其實楊修所知道的,只能是表層的思想,至於深層的思想,楊修是無法知道無法揣摩的。因而他始終未能覺察到曹操對自己的情感變化,那怕是曹操已有殺己之心,他也不知道。所以,做為一個文人,你想與政治家玩,人家玩死了你,你還不知是怎麼死的呢?所以,我奉勸那些文人,你最好遠離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