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一樣的夢想,不一樣的命運的散文

一樣的夢想,不一樣的命運的散文

一樣的夢想,不一樣的命運的散文

  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的巨大變化悄悄影響著農村女性的命運。從“女人就是哄娃做飯的”,到女人也能齊家、創業、兼濟天下,鄉村對待女性、女性對待自己的觀念也在發生著改變。分別為“60後”、“70後”、“80後”的張紅霞、郭亞麗、寇小豔,都是出生在陝西省的農村女性,她們的人生軌跡,展現出時代變化和思想觀念對農家女命運的巨大影響——

  張紅霞  被“壓倒”的才女

  張紅霞的家在旬邑縣排廈鎮的近郊。上世紀60年代初出生的張紅霞,當年被電影《人生》所傾倒,她是跑了七八里路,去公社看這部電影的。然後灑下一掬淚水,為劉巧珍高加林,也為自己,因為她也和高加林劉巧珍一樣,懷著一腔對新生活的希望,最終卻只能面對命運無可奈何。

  張紅霞是當時村裡唯一的女高中畢業生。她渴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走進城市,和那些志趣相投、有理想、有品位、愛讀書的人為伍。這是那時農村青年走出鄉村的唯一途徑。然而,命運卻跟她開了一個玩笑,她以幾分之差高考落榜,回到了村裡。

  她不甘心自己的努力就這樣付之東流,經親友介紹,到縣城一家工廠裡做臨時工。一個月才五十多元,然而,就這樣,她已經很滿足,她期望透過好好幹,有一天會轉正。

  可是,她沒能抵住家裡的壓力,早早被安排和一個村裡的小夥子結婚。在那時農民的眼裡,女人就是生娃做飯伺候男人的。村裡人譏笑她,說她心野了,守不住家。丈夫經不住風言風語,三天兩頭跑到廠裡吵鬧:“回去,咱農村人,過的就是農村的日子……”有時候天剛亮,宿舍裡上夜班的工人還在睡覺,丈夫就來吵,弄得張紅霞沒辦法,抹著眼淚回到村裡。不久,她生下了第一個女兒,丈夫見了不高興。第二胎還是女兒,被送了人。第三胎,又是女孩,她在婆家人眼裡一點生娃的“本事”都沒有。

  在每日勞累的消磨中,張紅霞慢慢麻木了,她忘記自己還讀過高中,只是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兩個女兒身上。

  二十多年田野上的風吹雨淋,讓張紅霞顯得比城裡的同齡人老了很多。現在,兩個女兒都考上了大學,丈夫也有了穩定的收入。一家人過上了溫飽的日子。對這些,她已經很滿足了。因為,她用自己的忍耐和毅力,讓一家人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日。

  如今張紅霞是留守在農村的婦女中的一員。她們用淚水埋葬了自己的夢想,用善良、忍耐、堅持和粗糙的雙手撐起鄉村的天空。

  郭亞麗  和丈夫共同創家業

  郭亞麗是旬邑縣排廈鎮人,出生於70年代初,90年代結婚。郭亞麗也是透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結婚的。但是她的觀念有不同:她認為,賺錢養家不容易,女人要撐起半邊天。

  她的丈夫唸完小學之後就去打工了,學得一手粉刷牆壁的技術。結婚後,別人看他們都是老實人,勸他們安心在村裡種地算了。可郭亞麗不服氣,她跟丈夫商量,到縣城裡租間房子辦起裝修部,專門給人粉刷牆壁。

  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很難攬到生意。他們兩人一起上街,一個小區一個小區去找需要裝修房屋的'人。他們保證:先施工後收款,不滿意可以不給錢。很快,有了第一份生意,接下來,像滾雪球般,生意慢慢地做大。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目前,他們的裝修業務也發展到了農村。

  他們在縣城裡有了房子、車子,衣食無憂。這時又有人對她說:你現在該歇下來,像城裡那些有錢有閒的女人一樣,逛逛街,美美容,好好地享福。可是,她卻認為,日子還長著呢,不能把生活的重擔全都讓丈夫去擔。那樣,丈夫太辛苦了。

  她覺得,做夫妻就是這樣,不是誰依靠著誰,而是兩個人一起努力,一起走完這個漫長的人生。這樣,雖然是辛苦的,但兩個人彼此卻是溫暖的。在她心裡,女人已經不只是男人的賢內助,更是男人事業的左右手,婚姻其實就像個人字,一撇一捺牽著手,才能站得住。累了,兩個人可以互相靠著對方的臂膀,安詳地歇息。

  於是,她又去學了字畫裝裱,在家裡開了一個裝裱部。

  她說:女人如果不能和男人同甘共苦,那幸福就永遠不會光臨。

  寇小豔  追逐夢想實現人生價值

  寇小豔本是陝西省吳堡縣寇家塔村人。可如今,因為她在旬邑縣創辦了卓越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幾乎被當地人認為是自家女兒。

  寇小豔出生在1979年,當年作為一名普通農家女,她也曾把離開鄉村當成自己的唯一夢想。在她善良、勤勞的父母支援下——她的父母是和張紅霞同時代的人,大學畢業後,寇小豔在西安有了一份工作。並在2000年把父母接到城裡一起生活。然而,她並不安於尋常日子,希望實現人生最大的價值。她辭去安穩的工作,應聘到一家企業,擔任業務經理,為以後的創業積累了豐厚的經驗。

  幾年後,寇小豔有了自己的公司。但她並沒有停止追夢的腳步。

  2007年,寇小豔偶爾來到旬邑縣,發現這裡的新農村建設蒸蒸日上,她決定在這裡的農村辦一個規模化養殖場,發揮自己的才能,於是,她經過考察,選擇了排廈鎮——這裡本來就有一個養豬專業村,但一家一戶分散飼養難以形成規模,技術也相對落後。於是,2008年,“陝西卓越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排廈鎮成立。

  2010年,她擴大規模,又在家鄉吳堡縣建立了萬頭生豬生產基地。

  也是在這一年裡,她被共青團中央、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稱號。

  她從不忘記自己是一名農家女,在她的公司,有傾向性地招聘農村大學生,吸收下崗工人、農村青年,資助多名家庭困難的大學生完成學業。她免費為村裡的婦女提供豬苗、技術,扶持了二百多戶農家發展養殖。

  現在寇小豔又為了建設沼氣專案忙得腳不沾地。她說,沒有什麼比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更重要。她說,放棄城市,回到農村,是因為這裡才是心靈的依託、是生命的根。

  當我們的傳統農業日漸式微,當有專家面對農村人才的流失,而憂心忡忡地呼籲:明天誰來為我們種地的時候,寇小豔就像一道明亮的陽光,為我們照亮了農村今後的道路。讓我們知道,有這樣一群有知識有能力的新生農村女性,即將成為我們農村建設的主力,我們就不必為農村的未來擔憂。相信隨著農村的發展,鄉村會吸引更多的有才識的青年,投入農村建設。那樣,農業的產業化,集約化就指日可待了。我們期待著這一天。

  三位農家女都有改變自己人生和命運的夢想,三個人都有文化有能力、肯吃苦肯實幹,但是她們所處的時代不同,她們的機會就不同,身邊的人們對待農村女性的觀念也有所不同,她們的人生和命運就不同,上世紀60年代農村女性的夢想,已經可以成為現在女性的現實。

  夢想,農家女人也敢有。實現夢想,貴在堅持,貴在不懈地去追求。

  今天,科技興農,為有知識有文化的農家女們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發展機遇,期待有夢想者都能把夢想變成現實。(刊於《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