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認識實習報告四篇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實習報告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實習報告 篇1
緊張的期末考試剛結束,我們土木系大三的學生又要開始維持一個月的生產實習。還記得開動員大會的時候,我們是那麼的起勁,認真的做著筆記,老師講的“三看、二動手、一學習工地管理技術”都記了下來,豪情滿志的準備去工地上大幹一番,把所學到的東西都用上去。
回到家,拖親戚幫忙找了個實習單位——xxxx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現階段有兩了專案:一個專案馬上要結束了,另一個20號才開工。叫我20號去新的專案部那,到時等電話。在家休息了一個星期問問同學都已經開始實習一個星期了。這時我的開始有點焦慮了,新的專案開工是主體開工呢,還是開始土方工程,學校要求要主體正在建的工程,電話也沒打來,越想越擔心。等到20號我便有個人去了實習單位問問情況,找到了郭經理便講明瞭來意,交流後決定讓我去快要建好的工程,雖說快要建好但也能學到很多東西,我起初也很迷惑,都快建好了還能看到學到什麼啊。下午便帶我來到了“xxxx城”,見到了專案經理,幫我安排了一位師父,這便開始了艱苦卻不乏有意義的實習。在去找單位的過程中,我學到了——機會是等不來了,要自己主動去尋找的。
第一天我帶著“馬上就要結束的工程有什麼可看的疑問”來到了xx城。見到了我的師父楮工——一位很年輕、很負責、很專業知識紮實的工程師。畢業兩年就考到了國家二級建造師。帶我一起工地上轉了圈,仔細的講個一下工程的情況,這下我才知道原來在這裡能看到學到不少的東西。首先有基本建好的二期15棟住宅樓,就等分戶、竣工驗收了。而後就是我主要接觸到的一期的10棟住宅樓外加三個地下車庫,1#~8#主體已經建成,陸續的在做外牆裝飾工程、門窗工程、內牆砌築、防水工程等等,接著有一期9#~10#號樓地下室鋼筋、模板、砼工程。最後是會所的樁基工程。可以說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但一個月的時候畢竟有限,只能側重某些部分。和師父翻了一篇實習任務書,看看實習內容和要求,知道了重點。師父也說能學到上面的好幾項工作,譬如施工組織的編寫可以好好的看看,工地例會,定位放線等等。但在實習的過程中也存在了一些問題,其一,由於在甲方實習,有許多東西不用親臨現場,不用自己去做,這也使得我自己動手的機會就少了,主要以看為主。其二,也是伴隨其一而產生的,由於師父工作崗位的定位,做為一名甲方代表,他需要對整個工程的每個環節都要很清楚,管的事就比較多。而我剛接觸工地須慢慢學起,一步一步來。每天跟著他到處轉,對於一些近距離了解的東西也不是很多了。但是碰到不知道的部位,一些專業名詞我都會請教師父。
下面介紹一下我實習期間的工作情況。
第一,對工地的環境有所瞭解,包括實際的工作環境和人際環境,對於工作環境可以說相當之艱苦,我去時,專案部的辦公室剛搬到二期前排的商品房做臨時使用,之間導致了辦公室內沒有避暑設施,特別是剛去的時候正好趕上高溫天氣,早上過去坐在辦公室裡,幾分鐘便大汗淋漓,呆在外面都比裡面涼快點。這樣的環境也持續的20天,而後新辦公室建好搬過去,裝上了空調,但問題又有了,辦公室離工地有一里多路,每天不只要走幾個來回。在人際方面短短的一個月卻讓我接觸到了不少人,就施工單位就見到了三四個專案部,從土建到道路再到綠化最後還有樁基專案部,監理更不用說了,辦公室就在我們隔壁,算是處的比較熟的,其間還接觸到了房管部門、質量檢查部門、各分包單位的老闆、公司的領導等等。
第二,看,來到工地看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感覺每個地方都值得你好好的看看,老師也說了要“三看”,圖紙是必不可少的,拿了一本一期5#樓的施工圖翻開看了起來,師父叫我先重點看建築設計施工說明和結構說明,確實裡面有很多的東西需要你記住的,特別是結構說明裡面,建築構造做法表、鋼筋的使用,錨固等等。而後看平、立、剖圖對房間的開間,進深,高度有所瞭解,在大腦裡形成立體圖。但在看結構圖時就遇到了困難,結構平法圖是個陌生的概念,剪力牆、柱、梁、板的鋼筋標註完全看不懂,師父介紹我去買了幾本圖集後,慢慢的琢磨起來,不明白的地方就問。有時自己拿著圖紙去現場對鋼筋。現在可以說平法已經沒什麼大問題了。
二看資料,要說資料工地上實在是太多了,工作聯絡單:裡面有變更、具體做法、通知等;會議記要:監理月報、工地例會、專題會議、專案監理機構內部會議等;一期1#~4#樓施工組織設計;外牆外保溫工程的施工方法;7月份8月份的施工進度計劃表;關於會所樁基工程問監理拿個份檔案,瞭解了樁基部分的有關知識,如樁徑尺寸、長度、持力層、單樁豎向承載力,採用110振動沉管灌注樁,打樁時可能發生“瓶頸”樁、“大肚子”樁等,入土深度控制、容許偏差範圍及樁身砼質量控制等等;《無錫市住宅質量分戶驗收管理規定》,講到了驗收人員組成、分戶與竣工驗收的區別、驗收時需填表格、驗收內容等等;《全國統一建築工程基礎定額—江蘇省估價表》,《江蘇省建築工程綜合預算定額》,《無錫市建築工程補充預算定額》這三本書要結合起來看,我也大概翻了一翻,每章有工程說明、工程量計算規則和計價表,計價表一開始看不懂,幸好有個預算員教我看了一下,什麼基價有人工費、機械費、材料費組成。最後還看到了一期1#~10#樓加d1、d2、d3的建築工程樁基工程的施工驗收資料,每份足足有幾百張,並且一些單子需要原件,裡面有質量驗收報告、樁點陣圖、高應變檢測報告等等,這些都要送到檔案館存檔。
我短短的一個月的實習生活已經結束了,首先透過這次實習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適應環境。透過這次實習我開始適應了這種工地生活。有了這段時間的鍛鍊,不論以後做什麼工作都有了一種吃苦耐勞的毅力。另外就是在工地上知道了一些與學校不同的問題,還有在工地上知道了作為一名技術人員應該怎樣去和工人、領導、監理、相關部門的交流等。
其次,透過這次實習使我對工程方面的有關知識在實際上有了更深一些的瞭解。應該說在學校學習再多的專業知識也只是理論上的,與實際還是有點差別的。這次實習對我的識圖及作圖能力都有一定的幫助,特別在做圖方面學到了cad的一些快捷方式如複製可以輸入co、m移動、e刪除等等。並且有幸參加了兩次工程例會,學到了做為甲方如何調節個部門之間的矛盾,採取有效的解決方法。
工地上是艱苦,特別是連續十幾天的高溫天氣,加上臨時辦公室沒有空調和電扇,早上過去後衣服就沒幹過。但能學的是一些現實東西,鍛鍊的是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例如:設計圖紙上的變更,具體施工時出現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等等,只有透過實踐後才能找到問題發生的原因,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另外,對有關的資料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什麼時候該填什麼資料,需什麼人簽字等,這些是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
最後一點就是:雖然只有一個月的實習時間,但我有幸瞭解了專案的整個過程,“xx城”工地上有剛開始建的會所,看到了樁基工程;一期10#樓的地下室柱和剪力牆的鋼筋和模板工程;一期1#~8#樓的裝飾工程;室外綠化工程。另外,這次還看到了使用平法標註的結構圖,初見時感覺有些頭大,雖然在這之前聽老師說過,但並未學過,就那麼一張剪力牆平法施工圖,都有些眼花。什麼kz,gdz,q,ll,lb,at,gt等等,一開始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不過師父介紹我買了幾本平法制圖的圖集,圖集裡詳細介紹了讀圖的方法,經過幾天的努力,再看圖時終於不再感覺難了。可以拿著圖紙去現場對鋼筋了。
透過這一段時間的實習,所獲得的實踐經驗將終身受益,在以後的工作中將得到體現,我會不斷的理解和體會實習中所學到的知識,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來。這才真正達到了實習的目的。
認識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目的
透過接觸和參加實際工作,充實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培養綜合應用的能力,為以後課程以及日後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二、實習內容
(1)結構形式
當今的建築主要採用的是框架結構或者是框架剪力牆結構,磚混結構也採用但用的比較少。我們所參觀的兩個施工工地都採用的是框架---剪力結構。它是框架結構和剪力牆結構兩種體系的結合,吸取了各自的長處,既能為建築平面佈置提供較大的使用空間,又具有良好的抗側力效能。這種結構是在框架結構中佈置一定數量的剪力牆,構成靈活自由的使用空間,滿足不同建築功能的要求,同樣又有足夠的剪力牆,有相當大的剛度,框剪結構的受力特點,是由框架和剪力牆結構兩種不同的抗側力結構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於純框架結構中的框架,剪力牆在框剪結構中也不同於剪力牆結構中的剪力牆。
(2)構造柱
磚混結構設計中,為了加強建築物的空間剛度和整體性,使建築物在地震中避免或減輕破壞,根據抗震規範,我們設定一定數量的圈樑和構造柱,來增強和提高建築物的抗拉、抗裂效能構造柱的設定位置的規定:規範規定無論房屋的層數和地震烈度是多少,均應在外牆四角、錯層部位橫牆與縱牆交界處、較大洞口兩側、大房間外牆和內橫牆交接處。.樓梯間四角最好設定。上人屋面的女兒牆也應設定構造柱。.跨度比較大的梁,如果不設定牆垛或墊塊,也應有構造柱。
而在框架剪力牆結構中,為了加強砌塊隔牆的整體性,應在砌塊隔牆的適當位置設定構造柱或圈樑,具體設定位置和磚混結構的一樣。
(一)施工縫、變形縫和後澆帶
施工縫:受到施工工藝的限制,按計劃中斷施工而形成的接縫,被稱為施工縫。混凝土結構由於分層澆築,在本層混凝土與上一層混凝土之間形成的縫隙,就是最常見的施工縫。所以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縫,而應該是一個面。因混凝土先後澆注形成的結合面容易出現各種隱患及質量問題,因此,不同的結構工程對施工縫的處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變形縫包括伸縮縫、沉降縫和防震縫。他們的作用是保證房屋在正常溫度變化、基礎不均勻沉降或地震時有一些自由伸縮,以防止牆體開裂,結構破壞。而後澆帶是在高層建築中來代替變形縫的做法。其做法是每30米到40米留一道縫寬為800毫米到1000毫米的縫隙暫時不澆注混凝土。縫中鋼筋可採用搭接接頭,等荷載差不多穩定時,一般是結構封頂兩個月後再澆注混凝土。後澆帶都是用於建築長度大於50米的建築。而當建築長度小於50米時並且是框架結構,這時為了保證建築物的整體性和一定的剛度,就的設定單元牆來增加建築物的整體性和剛度
沉降縫:為克服結構不均勻沉降而設定的縫。如上部結構各部分之間,因層數差異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較大;或因地基壓縮性差異較大,等可能使地基發生不均勻沉降時,都需要設縫將結構分為幾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較均勻,避免在結構中產生額外的應力,該縫就是“沉降縫”。須從基礎到上部結構完全分開
伸縮縫:若建築物平面尺寸過長,因熱脹冷縮的緣故,可能導致在結構中產生過大的溫度應力,需在結構一定長度位置設縫將建築分成幾部分,該縫即為溫度縫。對不同的結構體系,伸縮縫間的距離不同,我國現行規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50010-XX對此有專門規定。伸縮縫在基礎可不斷開;
抗震縫:為使建築物較規則,以期有利於結構抗震而設定的縫,基礎可不斷開。
現在多用3縫合一隻有沉降縫能滿足這個要求,所以多用沉降縫來代替其他縫來使用。
(二)梁:按梁的常見支承方式可分為:簡支梁、懸臂樑、一端簡支另一端固定梁、兩端固定梁、連續梁。
梁按其在結構中的位置可分為主樑、次梁、連梁、圈樑、過樑等。
門窗過樑
門窗洞口上的橫樑,支撐洞口上部砌體傳來的荷載;傳遞荷載的窗間牆
常用形式:磚砌過樑,鋼筋磚過樑和鋼筋混凝土過樑
圈樑
砌體結構房屋中,在砌體內沿水平方向設定封閉的鋼筋砼梁.
在砌體結構房屋中設定圈樑可以增強房屋的整體和空間剛度,防止由於地基示均勻沉降或較大振動荷載.
圈樑:為了保證砌體的穩定而在砌體頂部或底部用鋼筋混凝土澆灌的構造封閉梁(非承重梁)。它採用鋼筋混凝土其厚度一般同牆厚,在寒冷地區可略小於牆厚,但不宜小於牆後2/3,高度不小於120mm,常見的有180mm和240mm。
在非抗震設防區,圈樑的主要作用是加強砌體結構房屋的整體剛度,防止由於地基的'不均勻沉降或較大振動荷載等對房屋的不得影響。
在地震區,圈樑的主要作用有:增強縱、橫牆的連結,提高房屋整體性;作為樓蓋的邊緣構件,提高樓蓋的水平剛度;減小牆的自由長度,提高牆體的穩定性;限制牆體斜裂縫的開展和延伸,提高牆體的抗剪強度;減輕地震時地基不均勻沉降對房屋的影響。
三、實習總結
一、透過這一次認識實習,我對相關的專業知識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也學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觸的東西,受益頗豐。深入工地一線的參觀,使我能夠將所學理論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系統地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深化了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初步體會到建築工程的設計與施工的工作特點,熟悉了工程設計與施工現場的各種技術和管理工作,在實習中,我發覺自己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和培養,為未來走向工作崗位做好思想準備。此外,透過實習,我開闊了視野,增加了對建築施工的理性認識
二、實習感受透過這次實際的工地實習,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具體環節,而且也鞏固了我在學校期間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在學校學習,理論與實際相差較大,一些知識雖然能在短期內被掌握、被運用,但一些知識則不能掌握,也不便於記憶,更談不上掌握運用了,因此,老師所傳授的內容雖然多、廣、博,但是我們學習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皮毛的東西,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論知識,只有透過實際的學習和參觀,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四:建築認識
西安是我國最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次的建築認知實習選擇在西安,更多的是它有較為完善的歷史風貌,在現代建築中融合了地域文化,做出了許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建築與在它基礎之上做出的現代建築進行對比,激發我們去思考。在這裡先介紹幾個西安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築。
大雁塔是西安古城的標誌。大雁塔又名慈恩寺,位於西安市區南郊,為唐代長安城內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築之一,建於唐永徽三年,初建時為方形五層樓閣式塔。史載:建築大雁塔是用來儲存唐高僧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
武則天長安年間因倒塌而重建,高十層,後被戰火毀掉上部三層,剩餘七層,後唐長興年間曾經修繕。明萬曆年間在塔身外面包砌一層面磚,形成今日的外風。大雁塔現為方形七層樓閣式塔,塔身結構為磚砌單層塔壁,內各層架樓板,設木樓板直通頂層。塔外壁磚砌立柱,表現開間數目。各層挑簷用磚砌作疊澀牙子,塔頂為定瓶葫蘆。整個塔造型雄偉穩健,風格樸實,為唐代樓閣式塔的典範。
與大雁塔齊名的是小雁塔,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平面方形,明嘉靖三十四年關中大地震,震落塔剎和塔頂兩層。塔身現今剩餘十三層,殘高約四十四米,開式為密簷式佛塔。塔身結構為單層塔壁,內部設林樓梯直通塔頂,各層挑簷用磚砌作疊澀,下簷砌菱角牙子。外壁南北開闢券門。塔身逐層遞減,疊澀漸次收分,造型俊秀挺拔,俏麗柔和,為唐代密簷式塔的典範。
從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造型和特點可以看出,唐代的技藝已完全可以建造高層建築,因塔大部分採用木構架,雖歷經數次大地震卻完好無損,但因木構架不利於防火,難免會因人為或自然雷火而毀壞。因而,中國古建築保留至今的屈指可數也就不足為怪了。如今大雁塔周圍已經佈置成一個大型的休閒文化廣場,成為西安市一個展示以唐文化為主的主題廣場。
鐘鼓樓也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位於西安的中心地段,周圍有大量的古典式建築,而且現今又出現了許多國外的建築,如何組織古代建築與現代建築的地位與關係是關係到西安城市發展的重要問題。
同時還有古城牆的與周圍環境的有效結合問題,西安的古城牆是我國儲存最完整的古城牆,在我國的建築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西安市在保留了城牆之後,如何更好地利用城牆的景觀作用。
張綺曼教授指出,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不可能定應該說在西安做現代的建築是有相當大的難度,西安一個古老的城市,建築風格已經完全成熟,在這樣的基礎上如何能夠融入地方特色是建築師們要思考的問題。
定位在一個朝代的建築風格上,若按照一個朝代的風格進行統籌也不太容易。西安城應該用傳統的風格來統一建築風貌,不主張復古、仿古,但傳統的符號、文脈和地域特點應體現於當今的建築風格里。
在西安的日子裡我們也認識到了在西安大部分的建築都是仿唐式的建築,如大雁塔廣場兩側的建築風格是完全的唐式風格,還有鐘鼓樓廣場周圍,也有不少的仿唐式建築,唐式建築已經完全充斥於西安的大街小巷,但是在西安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這不僅在西安,在國內也是普遍的現狀,就是外貌類似古代風格的建築太多,其結構完全都是鋼筋水泥,僅為形似古建的虛殼罷了。在我國專門從事研究古典建築的人員少之又少,能把古建築用在現代社會的例子就沒有幾個了,象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竟然沒有象日本那樣的專業,完全用古典傳統做法研究古建,不得不說是一件可悲的事。
去過西安的人也都知道,鐘鼓樓廣場,西門內建築,風格類似徽派,甚至還有山牆,我對古建民建所知甚少,但是至少應該不是唐代建築元素吧。還有西安的大街上也出現了西方建築,西方的設計文化是建立在近代科學和現代文明的基礎之上,它的主要特徵是空間的幾何化,用機械論的觀點來解釋自然,設計思想主要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價值觀,這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對立的。
在這樣一個風格不統一的城市裡沒有真正的體現出一個地區的文化特徵,屋頂斗拱滿大街擺只能歸結為中國城市發展中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單調與重複性,城市定位的過度絕對化.過度強調單一價值單一形式,只能讓城市的"有機更新"和"可持續發展"成為空談,只留下一個沒有靈魂的驅殼。
做西安的建築,張錦秋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成功的例子,不但黃帝陵還有陝西曆史博物館等等肯定能夠留傳後世的,新建的大唐芙蓉園更是讓人感覺仙境一般,張錦秋就是擅長從唐代的風格中提取設計元素,真正地從地域特色出發,不只是簡單地追求形似,而是做到了真正的神似。 我們需承認張錦秋對古典建築造型法則的把握能力如何能夠繼承我們自己的古典,我們需要作的事情很多.如何能讓這樁數千年的古樹抽新枝,發新芽,是我們每個後來人的責任.,作為建築學專業的學生我們更是任重而道遠。
從西安的建築風格上我對建築的地域特色有了更深刻的瞭解。設計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指設計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各個以及本區域歷史所遺留的種種文化痕跡,並具有極強的可識別性。由於許多極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藝術品均是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中發展演變而來的,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異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而可識別性是非常明確的。 因此真正的地域主義形式應該是一個地方的人文、地理、氣候、環境等一系列的因素所構成的,講地域主義如果忽視當地的人文、地理、氣候是不可能的。真正好的地域主義一定是切合當地發展的,是更多地挖掘文化、地域內涵的東西。
可以說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特色,一個地區也會有一個地區的特色。世界有許多不同風格的建築,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風格與文化。大到國外,如地中海地區的通身白色外殼,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埃及的金字塔;小到中國各地的民居,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客家的土樓,皖南的粉牆黛瓦,還有陝西的窯洞,傣族的竹樓,不同的地方形成各具風格的建築文化。建築的地域性從廣義上來講,它首先受地理的氣候,區域的影響,比如說在我們南方地區,炎熱地區跟北方寒冷地區建築顯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個地區,山區的建築和濱河的建築也是不雷同的。
關於建築的地域特徵,何鏡堂教授說過這樣的話:“建築是一個地區的產物,世界上是沒有抽象的建築的,只有具體的地區的建築,它總是紮根於具體的環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受具體的地形條件,自然條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築地段環境所制約。”從廣義上來講,建築首先受地理的氣候,區域的影響;從狹義的角度來講,建築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築地段的具體的地形,地貌條件,和城市周圍的建築的環境;建築的地域性還表現在地區的歷史,人文的環境之中,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們長期生活決定了歷史文化的傳統。
建築的地域性,從狹義的角度來講,我認為主要是指建築地段的具體的地形,地貌條件,和城市周圍的建築的環境。這是具體影響和制約建築空間和平剖面設計的,乃至建築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築師要以生態觀的角度順應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與地段環境,融為一體,要用城市的觀點看建築,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體的佈局和肌理,以及建築與自然的關係,在體形、體量、空間佈局,建築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採用與地區相適應的技術條件手段,再結合功能,整合,優選,融會貫通,就有可能創造出有個性的精品。
我想建築是一個地區的產物,世界上是沒有抽象的建築的,只有具體的地區的建築,它總是紮根於具體的環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受具體的地形條件,自然條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築地段環境所制約的,這是造就一個建築形式和風格的一個基本點。
當然,建築的地域性還表現在地區的歷史,人文的環境之中,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們長期生活決定了歷史文化的傳統,建築師應該在地區的傳統中,來尋根,發掘有益的“基因”,與現代科技文化相結合,使現代建築地域化,地區建築現代化,我覺得這才是建築師真正廣闊的創作空間,也是建築師取之不盡的源泉。
在世界範圍內,建築作為一個時代的寫照,新的技術體系,新的思維方式,新的科學技術,必然帶來了新的設計觀念和思想,現代建築創作很自然地就應該適應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建築要用自己特殊的語言,來表達所處的時代的實質,表現這個時代的科技觀念,揭示思想和審美觀。歸根到底,是時代精神決定了建築的主流風格,把握時代脈搏,融合優秀地域文化的精華,建築才會創新和向前發展。
當然,強調創新和時代精神,並非排斥傳統和地區特色,創作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關鍵要處理好時代精神和弘揚傳統建築文化的關係。弘揚的目的是為了創新,創新也必須原有的文化根基上發展。繼承傳統並非在新建築上貼標籤、貼傳統符號,或者部分構件的複製;而是吸收整體的文化的內涵,這既有中國文化的傳統,也是世界人類建築文化的精華。
作為學生我們特別要重視吸收地域建築文化的優秀傳統,努力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點,不斷地探索傳統審美意識與現代審美意識的結合方式,並融會到新的建築中去,才能夠創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現代建築。建築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區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時代特徵;文化性是地區傳統文化和時代特徵的綜合表現;時代性正是地域特徵,傳統文脈與現代科技和文化的綜合和發展。如果建築師能夠很好地理解和綜合應用建築的三性,強調整體性和統一性,創作真有特色的建築。
建築作為一種文化,它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領悟、去發現、去創造的,我相信只是我們能以認真學習的態度去面對我國現階段的建築文化,努力學習西方適合我們吸收的建築思想,我國的建築業會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也會在我們的大地上出現更多更好的建築,去實現我們真正的地域文化。
認識實習報告 篇3
選擇身邊的企業單位為物件,聯絡課上所學理論,接納實地考察跟蹤其物流全過程的方法,對南昌物流業發展現狀進行初步瞭解,物流認識實習報告。培養實際調研能力,嘗試檢驗所學知識,並從實際中進一步學習瞭解物流的內涵與外延。
實際練習方式:
接納實地調研的方式,具體接納了面臨面的訪談了解、過程跟蹤調查和側面行為觀察的方式。出動全構成員合理分工,每人賣力不同側面的內容,協同合作,調查後團體討論分析,並總結出實際練習報告。
實際練習時間:俱增,越來越受到許多人的關注。江西省省委省政府認識到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現代物流業必然成為江西經濟發展的基礎財產。江西經濟要率先在中部地區崛起,需要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省委省政府也給予了四條、八項優惠政策。由於江西位於神州中東部,與神州經濟最活躍的三個區域(長江三角形洲地、珠江三角形洲地、閩東南三角形洲地)緊密相連。在這些區域經濟結構梯度轉型期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江西將扮演重要的腳色。潛在無限的商機,海表裡商人云集,紛紛把目光注視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省政府果斷提出自己的發展思路和戰略構思。並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好省內四小時經濟圈、省外八小時經濟圈。對接長珠閩、溶入全世界化。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短短几年時間江西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江西物流業也恰是在如許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政府對物流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對該協會成立給予了大力支援,同時五家從事物流行業的公司是該協會的發起單位。大約經過一年多的醞釀與籌備,協會於車流量20xx餘輛,最高年銷售收入達3.7億元,上交國度稅利200多萬。
接著,陳董事長還特別提到了目前物流市場上存在的問題,比如那一些貨運部、資訊部等,它地沒有合法的經營執照和容許證,就打著"物流"的招牌經營配載業務,一間屋子、一臺臺式機和幾張桌椅就構成了"某某物流公司",他們的操作不夠專業也很不標準,這些店面的存在嚴重製約了物流業的發展。他們希望政府應及時擬定法律法規或政策去標準、整合、管理,實習總結《物流認識實習報告》。我們還從周經理那瞭解到貴公司的機構設定和今後的發展思路。隨即我們與兩位領導進行了互動:我們問到客戶對物流服務的要求時,陳董事長回答說: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要根據和客戶簽定的合同辦事,其中企業的信譽和形象非常重要,我們要做到及時、安全、高效的服務,不斷提高事情效率來使客戶達到滿意。我們的問題還關於到公司對畢業生的要求,他老實地向我們提了三點要求:一、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2、到公司後,首先從基層做起,物流業事情比力艱辛,要注意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3、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我們小構成員圍繞"物流外包、業務操作、人才招聘"等方面提了問題,他們都實事求是的做了回答和解釋。兩位領導知識淵博、談吐風趣,讓我們受益非淺、感受頗深。最後,周經理帶我們參觀了公司的建材市場和物流中心。
(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經過一週的認識實際練習,我們收穫了很多。走出美麗的象牙塔,感受外面的世界,才真正體會到社會競爭的現實性和兇狠冷酷性。曾經的我們如井底蛙、籠中鳥,絲毫感受不到社會事情的複雜與艱辛。在大學校園裡有的同學還過著空虛、無聊的生活,現在想一想真不該該。我們學到的知識好少。沒有實際操作經驗和技能,書本上的理論和知識與現實有很大的差距,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物流業雖是一個最近興起財產,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就業前景非常可觀。但是,它又是一種艱辛的行業,社會上需求更多的是實際操作人員,而管理層人才往往需求較少。因此,在大學期間我們除了應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外,還應該培養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精神,這對我們今後就業、擇業非常有幫助。志當存高遠,事應求卓越。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曲直折的。所以,再也不要感覺無事可做了,實在我們的路很長,道很遠。
此次實際練習還存在很多缺憾,我們只認識了一些皮毛,初步瞭解了南昌物流業的發展情況,由於浩繁因素,我們未能親自考察南昌市國際集裝箱碼頭等。在這裡感謝系裡給我們供給了此次機會,它為下次實際練習積累了經驗,奠基了基礎。
認識實習報告 篇4
摘要:為了更好的認識與瞭解專業知識,並拓展實際的知識面,我們先後參觀了高新電廠與供熱公司,武漢鍋爐廠,武漢汽輪機廠和華能陽邏電廠。透過對以上各廠的初步認識,加深了對電廠及其相關行業的瞭解,並對其廠內裝置有了初步認識。
關鍵詞:火電廠 鍋爐 汽輪機 認識實習
一、前言
進入大學三年級,我們將開始學習專業課,開學的前三週,便是認識實習。認識實習其實也不能完整的學到一些專業知識,但是作為一次大學生與實際環境的直接接觸,而且是第一次,必將對以後的專業學習乃至個人發展都將有所幫助。於是,我們就先後來到了武漢高新電廠與供熱公司,武漢鍋爐廠,武漢汽輪機廠和華能陽邏電廠實習,其實從真正的意義上講,就像華能陽邏電廠的遊立言工程師所講,這短短的參觀也就僅僅是參觀而已,談不上實習,但是就當作參觀,也未必不可,而且對我們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從小到大一直是與課本打交道,這次能直接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當然是不能錯過,而且要好好的把握。
雖然只經過短短的參觀認識,但是經過各電廠的介紹得知,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半個世紀中,中國的電力工業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到XX年12月底,全國裝機容量以突破5億千瓦,無論在裝機容量還是在發電量上都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特別是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電力平均每年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7GW,使長期嚴重缺電的局面得到了基本緩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得到了基本滿足。
但是,我們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全國發電裝置平均年利用小時逐年下降。其次是我國的人均用電水平底,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大約是加拿大的1/20,美國的1/4,法國的1/8,全國至今還有上千萬人沒有用上電,而且近幾年中國電力供需十分緊張,不少地區拉閘限電,可見,電力的發展還遠遠不夠。
二、對火電廠的總體認識
第一次來到的就是武漢高新熱電廠,當天上午,廠內工人向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電廠的基本歷史,還有就是發電的基本原理。然後我們就在一師兄的帶領之下去參觀了電廠的各個部分。電廠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嘈雜,環境極為惡劣,對於師兄的介紹,講解,如果站在一米外幾乎就聽不到說什麼,很不幸,在廠房內,我沒有能靠近師兄,當然也就不知所云,不過還好,經過了嘈雜的廠房後,我們來到了中央集控室,這裡可以說是電廠裡面環境最好的工作場地,沒有房外的灰飛煙饒,沒有機器的轟轟隆隆,而且沒有外面的酷熱,估計在這裡面工作的職工的薪水也是最高的吧,後來問了師兄,果然是差不多。在集控室,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正門對面的一排機器,上面佈滿了紅線,紅點,還有一些綠色的,據介紹就是控制電廠的機器裝備等等的電路圖,現在基本上都是自動化了,室中心的幾臺計算機就是對他進行控制的,而工作人員的人數只需要幾個了,只要控制計算機就可以確保機器的正常安全執行,比起原來的舊電廠,現在的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電廠的技術人員越來越少了,當然對他們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直接帶來的就是效益的越來越好了。
這一點在陽邏電廠也可以鮮明的看得出來,我們在遊立言工程師的導引之下,穿過了電廠的廠房,其中除了只看到機器裝置之外就沒有什麼其他的,很難看到一個工人,偶爾看到的是幾臺可控機器,據遊工介紹,只需要工人在上面設定好程式就可以不管了,機器的控制全部在集控室可以觀測,所以只要電廠執行出了問題,就可以馬上得知,一個電話過去,維修的就馬上過去,使之儘快得到解決。
談到自動化,我們在武漢鍋爐廠也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在汽包製造分廠,汽包的一些輔助製造,比如汽包上面的鑽孔,焊接等全部是自動進行,只要技術工人根據製造要求事先設計好程式,然後開動機器即可;在管子分廠,無數支管子的生產,如果僅僅是人為的打磨,那是不可能做到完全一樣的,所以當然也利用機器的自動作業,工人只需要注意機器就可以了。對於鍋爐,他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水冷壁。水冷壁就是由許許多多的管子並排組成,管子之間都是焊接著,這些焊接也是有機器的自動完成,每次並排幾隻管子,調整好之間的位置,然後就是自動工作了。
現在火電廠的自動化程度都很高,人員數量必然就會減少,使得對工作的質量就會提高。據瞭解,火電廠的職工一般是五班三倒或者是四班二倒或者還有其他的,反正就是採用的輪流制度吧,每次只要是上班就是連續12個小時,在集控室工作的就必須嚴密注視著計算機,確保異常情況的出現能夠被立即發覺;對於維修方面的,工作時間有有些不同,有一種開玩笑的說法,說維修工個個都患有“電話恐懼症”,只要電話一響,多半認為就是要工作了——電廠某些裝置需要維修了,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都必趕赴現場。當時我們聽起來都很驚訝,心底裡自然就想以後自己不要從事這種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