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實習報告範文
一段辛苦的實習生活已經告一段落了,想必我們吸收了許多新的思想,在實習報告中記錄下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吧。很好奇實習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建築的實習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建築的實習報告1
實習時間:
20xx年7月9日
實習地點:
xxx
實習內容:
在李組長的指導下,學習國家相關的規章制度,瞭解各種工程程式;透過閱讀圖紙,瞭解設計的意圖、設計方案、施工細部;
瞭解在工程建設中可能發生的實際問題,並學習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等。
(一)建築學知識參觀東郊初中建築工地瞭解分析以下內容:
1、根據所學知識,對所參觀建築組群的總平面佈局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進行分析。
2、參觀建築物外觀及內部,瞭解各層平面佈局及房間佈置,觀察建築外觀特點。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該建築平面佈局、空間造型和立面處理方法。
(二)房屋構造透過去參觀在建工程現場情況,瞭解以下內容
1、瞭解該建築物的結構形式、構造特點、建築作法、承重方式、施工方式、抗震等級等;
2、瞭解該建築物的地基及基礎型別、構造形式及施工方法;
3、瞭解該建築物的牆體型別、結構佈置、細部構造及施工特點;
4、瞭解該建築物板、梁、柱等的型別,配筋方式及其與牆、梁的連線構造,瞭解樓地面、屋面構造及頂蓬構造特點;
5、瞭解該建築的樓梯、陽臺等的詳細構造;6、瞭解建築物的建築裝修構造。
(三)建築材料透過去建築工地實地參觀,瞭解以下內容:
1、瞭解水泥、磚、砂子、石子、鋼筋等主要材料的規格、標號、特性及使用要求;
2、瞭解混凝土、砂漿的配合比、標號、生產工藝所用裝置以及養護要求;
3、瞭解各種鋼筋加工情況;
4、瞭解有關裝飾材料的情況。
(四)建築施工透過去施工現場參觀,要求瞭解以下內容:
1、瞭解各施工工種的工藝過程,生產特點以及各工種之間的配合及穿插作業情況;
2、磚混結構施工工序,現澆構件的施工工序;
3、建築工程與安裝工程的施工配合及工序要求;
4、土建工程與安裝工程的施工配合及工序要求;
5、裝修工程的施工過程,施工特點及方法;比如,鋼筋的綁紮,底層基礎鋼筋的綁紮首先要放樣,每一跨度裡鋼筋的接頭數只有25%,即4根鋼筋裡只有一個接頭,另外,接頭要儘量放在受壓區內。在砌牆的過程中,如遇到牆要轉角或相交的時候,兩牆要一起砌起來,在留槎的過程中,可以留斜槎,如果要留直槎,則必須留陽槎,且要有拉結筋,不能留陰槎。在進行混凝土施工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在天熱的時候要注意養護。
(五)基礎
1.基礎選用型別採用獨立基礎,基底標高為-5.10M
2.鋼筋基礎地面應作強度等級為C10的100厚墊層,墊層宜比基礎每側寬出100
3.鋼筋基礎曾厚度,有墊層處》40,無墊層處70,與土壤直接觸外側建築防水做法的鋼筋擋土牆,柱在室外地面部分保護層厚度應向外增加到40。
(六)地基
1.地層土性描述:基礎應置未擾動的卵石層上,撐載力特徵值F=350KPa
2.基槽檢驗應按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和施工圖要求進行,並需要有勘察設計人員機參加。
3.基礎設施完畢用不含對基礎有侵蝕作用的戈壁土,角礫土或黃土分曾回填礫實。
4.基礎開挖應按與爆破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規定放坡,對臨近建築有影響的基坑,應由具有岩石設計與施工單位做支護設計及施工。
建築的實習報告2
一、 實習目的
本次測繪實習主要是針對中國傳統民居的構造、材料以及藝術空間手法的處理加強深入瞭解,以深化大三上學期對中國古建築史的理論學習,以及加強同學們對國內建築的熱愛,古建築測繪實習報告。
二、 實習時間與地點
XX年7月1號根據學校授課安排,我們將在湘潭平政路進行維持二週的古建築測繪實習。
三、 實習參與人員
06建築學本部1、2班跟瀟建1、2班。
四、 實習內容
7月1號上午九點鐘,我們班的同學全體在文廟集合,然後按分組的情況分頭行事。最終我們選定的是距離關聖殿東100米處的三戶民宅。這天的天氣相當詭異,雨下的很大,好多人鞋子跟褲子都溼了,同時也給測繪工作的進展帶來了一定的不便。雨漸漸小了些,我們便開工了。我們組共有七個人,湘潭本地的有兩個,鑑於語言溝通的問題,這問卷調查當然非他們莫屬啦,實習報告《古建築測繪實習報告》。大隊人馬首先殺進一個老爺爺的家裡,小劉首身示範。之後小趙、亞信還有還有海劍就都跑去弄調查問卷啦。剩下的四人就鎖定一家據傳有70年曆史(貌似這一條老街房子的平均年齡達到了一百多)的民居著手測繪事宜。我們從大門而入,房子很簡單的一面寬三進深,門洞都是開在同一邊上,除去大門是正(典型的立面)中心的。進入第三間房子的時候,一架舊式木質樓梯呈現面前,沒有扶手,樓梯的踢面也是鏤空的,踏面也很不平整貌似還能轉動,大概首層的層高是4.1米,看到這樣的樓梯,女生貌似有點懼怕,不知道當初在造它之時,主人是否有想過?上了二樓,哇塞,滿目灰塵,估計主人是不怎麼上來吧,除了去臨街面出的挑臺晾曬衣服,平時是很少活動的!讓我有意外之喜的不是中國傳統的木屋架結構,也不是挑臺出為支撐挑簷而撐起的木結構(屋架木結構)上的倒蓮座,而是中間二進廳(不知道可否這麼叫)中一個被兩排南北方向的木欄杆圍護起來的空間,甚是好奇,小劉爆冷說,大概是放置過世的老人的,但細想一般不都是置於堂屋的嘛?無奈尋問主人,自也是說不上個一二。有個值得一提的是“一線天”,(一線天)首層片面是三進深,而到了二層就變成了二進深外加前面所提的挑臺,屋頂是傳統的坡屋頂,脊檁線正對與二進房的中點,在三進房與二進房屋頂交接的地方很特意的預留了15mm寬的一條窄縫,讓光線從此處洩露下來,我猜測大概是房間不開窗的緣故,為了解決光線的.問題,故採用了此法。
還有一大發現是其牆壁的做法,編好的竹篾成其“骨”,混以稻草、黃土為粘結劑,這做法到有點仿似現代的鋼筋混凝土,不過相比之下,它比鋼筋混凝土保溫隔熱效能更好,(牆壁材料)只是從理論上來說使用年限有所遜色,且承載力、抵擋風與暴雨的能力也不及後者,但能純於世達一百多年,也算是古人智慧的一種表現吧!這是在第一家民居的發現。我們上午的工作差不過就做到著,總結一下,完成了問卷調查以及第一家的測繪。
中午,大隊人馬餓漉腸腸的跑到一間蒸菜館,無奈其廚藝有限,我們就夾雜著窗外的淅瀝小雨,撿以兩三點菜色,撮以些許大白米,瞌睡連連。下午強打精神,繼續上陣。歸去途中歷經關聖殿,帶著久遠的好奇心,推開了紅漆的大門,貌似今日對外不開放,殿內人煙稀少,冷冷清清,大概是今天下雨之故!閒逛了一遍,跟傳說中的漢白玉龍柱雕還有階前的蟠龍雕合了影。不辜負此次之行。後來,我們又瞄準了離第一家不遠的民居,歷盡一百年有餘,建築形制類似於第一家,很典型的住戶型別,熱心的民居主人甚至給我們拿來了房契,哇塞,我想我們是沒必要測啦,上面是絕對原版的平面圖。有一發現是,室內牆面上的開窗,一般多見於古典園林,透過借景的構圖手法來美化景色,在這裡也被應用到了室內。再接著我們拐了個彎,尋找到了第三家民居。典型的兩層,唯一不同的是二樓的護欄不見了,可能是被主人拆了,首層也是一面寬三進深,門洞方向均開在牆面的北邊,幾乎也不怎麼開窗,但室內採光尚好,大概是門洞做的比較高,且在第三進房南邊牆有開一窗一門。有意思的是這民居旁邊的古建築,據外貌看來估計是商鋪,對面的天工樓據老人說有兩百年的歷史,門口還有一對石獅,甚是莊嚴啊!至此我們本次的古建築測繪之行已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