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歷史第一單元測試題(及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個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意的。)
1、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都是我國境內著名的原始人類。獲得他們生產生活的第一手資料,要透過
A、神話傳說B、史書記載
C、考古發現D、學者推斷
2、以下文物圖片集中反映了我國遠古時期
出土的粟和裝粟的陶罐尖底陶罐圓形房屋
A、元謀人的生活狀況B、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C、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D、半坡人的生活狀況
3、某歷史老師在介紹我國一處早期文化遺址時,提到“長江流域”、“水稻”、“幹欄式房屋”。此文化遺址最有可能是
A、元謀人遺址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D、半坡遺址
4、“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每年清明節,為紀念中華民族的這位人文始祖,數萬華夏子孫會聚在他的陵前,以“九鼎八簋”的傳統禮制及浩大樂舞舉行祭祖活動。你知道這位“人文始祖”是
A、堯B、舜
C、禹D、黃帝
5、人和動物與很多的相同之處,你知道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
A.會不會使用天然火B.會不會製造工具
C.會不會語言交流D.會不會直立行走
6、下面這些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個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B.用弓箭射死了一頭野獸
C.鑽木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D.用火堆驅趕野獸和照明
7、能夠較典型的反映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是()
①元謀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8、下列哪兩種農作物最早是由我國勞動人民種植的()
A.大豆和小麥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D.水稻、粟
9、下列哪一考古遺址能夠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
A.元謀人遺址B.半坡原始居民遺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10、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環境的優劣 B.原始農業的發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學會建造房屋技術
11、我國先民的足跡遍佈於祖國的東西南北,已經發現的遺址數以萬計,但是地域文化卻各具風采,根本原因是()
A.自然環境不同 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習慣不同 D.思想意識不同
12、被尊稱為華夏之祖的是()
①炎帝②黃帝③蚩尤④禹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13、在原始社會的大部分時間內,整個社會呈現“天下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
A.人們按血緣關係組成B.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
C.人們之間互相謙讓D.沒有戰爭,和睦相處
14、標誌著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的標誌是()
A.炎帝和黃帝部落聯合B.大禹建立起夏朝
C.堯成為部落聯盟首領D.原始農耕的出現
15、舊石器時代人類生活最初主要是以什麼為生()
A.農耕種植 B.飼養家畜 C.漁獵採集 D.手工製作
16、韓非子在描述遠古社會自然環境時,寫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A.學會製造工具B.住在山洞裡C.懂得用火驅趕野獸D.過群居生活
17、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進步表現在:()
①種植農作物,開創原始農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③學會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生活④會製作陶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8、我們說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情況,主要判斷依據是()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隨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隨葬品中是否有磨製石器等生產工具 D.隨葬品的多少
19、傳說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認為應該是:()
A.黃河B.長江C.淮河D.珠江
20、形成日後華夏族的主要部落是( )
A.黃帝、蚩尤部落 B.炎帝、蚩尤部落
C.黃帝、炎帝、蚩尤部落 D.黃帝、炎帝部落
21、右面的文物出土於下列哪一著名的考古遺址()
A.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B.陝西西安半坡遺址
C.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D.陝西臨潼姜寨遺址
22、山頂洞人已經掌握的勞動技能有( )
①磨光和鑽孔技術②燒製陶器③人工取火④用耒耜開墾土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經濟活動的相同特點是( )
A.以原始手工業為主 B.以飼養家禽、家畜為主
C.以原始農業為主的多種經濟生活 D.以採集、狩獵為主
24、據考古報道,安徽發現的繁昌人距今有180萬年。這樣,我國人類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
A、10萬年B、20萬年C、100萬年D、120萬年
25、在原始社會早期,人們結成群體一起生活。這主要是因為()
A、當時的生活環境惡劣B、人們的體質發育不全
C、人們之間的血緣關係近D、當時的生產工具簡陋
二、非選擇題
26、(11分)閱讀下列材料請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獸眾,人不勝禽獸蟲蛇。------《韓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木炭和幾處比較大的灰燼堆,還有在火中燒過的獸骨和樹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氣。------而人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韓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險惡的環境下,北京人做怎樣才能夠生活下去?(2分)
②、材料二證明了什麼?(2分)有什麼意義?(3分)
③、材料三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中的一個什麼變化?(2分)這一變化出現在
哪一個遠古居民時期?(2分)
27、(12分)右面是兩幅古代房屋的復原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A和B房屋樣式的名稱。(3分)
(2)最早建造AB房屋的分別是哪裡的居民?(3分)
(3)中國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樣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3分)
(4)寫出圖A和B房屋好處。(3分)
28、(12分)下面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參觀某一古代人類遺址時寫下的詩句:
“彩陶精美,畫紋亦多珠。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何奈遺址中,獨不見文書。”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中詩歌的內容請你猜測出這是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繪?(3分)
(2)你能舉出“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的一個彩陶文物代表嗎?(3分)
(3)“農耕既普及”詩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麼農作物?(3分)
(4)郭沫若參觀此遺址最大的遺憾是什麼?(3分)
29、(15分)從下圖中找出與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相關的資訊寫出來並在圖中標註出來。
(最少5處)
參考答案
1-----5CDCDB
6-----10DDDCB
11---15ABBBC
16----20DADAC
21----25BBCAA
26、(11分)閱讀下列材料請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獸眾,人不勝禽獸蟲蛇。------《韓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木炭和幾處比較大的灰燼堆,還有在火中燒過的獸骨和樹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氣。------而人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韓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險惡的環境下,北京人做怎樣才能夠生活下去?(2分)
群居生活
②、材料二證明了什麼?(2分)有什麼意義?(3分)
北京人會用火火的使用,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③、材料三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中的一個什麼變化?(2分)這一變化出現在
哪一個遠古居民時期?(2分)
鑽燧取火(人工取火)山頂洞人
27、(12分)右面是兩幅古代房屋的復原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A和B房屋樣式的名稱。(3分)
半地穴式房屋幹欄式房屋
(2)最早建造AB房屋的分別是哪裡的居民?(3分)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3)中國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樣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3分)
自然環境不同
(4)寫出圖A和B房屋好處。(3分)
抵禦風雨、保暖防寒,通風防潮
28、(12分)下面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參觀某一古代人類遺址時寫下的詩句:
“彩陶精美,畫紋亦多珠。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何奈遺址中,獨不見文書。”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中詩歌的內容請你猜測出這是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繪?(3分)
半坡原始居民
(2)你能舉出“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的一個彩陶文物代表嗎?(3分)
人面魚紋盆
(3)“農耕既普及”詩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麼農作物?(3分)
粟
(4)郭沫若參觀此遺址最大的遺憾是什麼?(3分)
文字
29、(15分)從下圖中找出與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相關的資訊寫出來並在圖中標註出來。
(最少5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