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試題> 說屏語文課時訓練題

說屏語文課時訓練題

說屏語文課時訓練題

  一、給加粗字注音

  韶光( ) 傖俗( ) 休息( ) 相稱( )

  曲屏( ) 錦屏( )( )

  二、根據所給的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無益地耗費勞力。______________

  2、創作出來的物體形象。___________

  3、恰當,恰如其分。________________

  4、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採取適當的措施。___________

  三、選用恰當的詞語填空

  1、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 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木屏、竹屏等。

  A、美麗

  B、秀麗

  C、美觀

  D、華麗

  2、可是總勾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 ,色彩又覺傖俗。

  A、精巧

  B、輕便

  C、輕巧

  D、精密

  四、閱讀

  (一)

  “屏”,我們一般都稱“屏風”,這是很富有詩意的名詞。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後來每次讀到詩詞中詠屏的詩句,見到古畫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嚮往之情。因為研究古代建築,接觸到這種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著神秘作用的東西,更覺得它實在微妙。我們的先人,善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文章,關健是在一個“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國人還都齊聲稱道。

  1、文中有兩個錯別字,找出來並改在括號內:

  ⑴ ( )—( )

  ⑵ ( )—( )

  2、解釋加粗字:令人銷魂( ) 齊聲稱道( )

  3、為什麼作者認為“屏風”是個很有詩意的名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屏風有什麼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起初作者對屏風有什麼感情?後來因為研究古代建築,又對屏風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樓

  “重屋曰樓”,這是古人常說的一句話,從古代建築例項來看,這“重”字不限於兩重,二層以上的就可稱之為“樓”。樓有很廣泛的用途,在宋畫《清明上河圖》中繪有作為商業建築的茶樓酒肆;在明、清的住宅和園林中有作為臥室、書房和觀賞風景的樓,如“見山樓”“明瑟樓”“聽櫓樓”等等。古代建築中還有許多不同於前者的樓,如漢畫像石所刻的大住宅旁的“望樓”,北宋在汴梁城中所建監視火警用的“望火樓”,古代城防工程中的敵樓、城樓,許多古城中的鐘樓、鼓樓。它們雖然很高,但多數不是“重屋”,下半部有的以木構架支撐,有的是夯土臺或城牆。樓的體型繁簡不一,人們常見的鐘樓、鼓樓、城樓是較簡單的型式,歷史上曾出現過體型非常複雜的樓,如宋畫中的黃鶴樓。類似這樣的建築今天已不多見,僅山西省還倖存有明、清所建的萬泉飛雲樓和介體玄神樓,是極寶貴的遺構。

  閣

  閣在古代往往是對收藏貴重文獻的建築的稱呼。歷代的寺院中常可見到“藏經閣”這樣的名字;漢代曾建有藏書的“天祿閣”“石渠閣”;清代乾隆皇帝為收藏四庫全書,專門修建類似國家圖書館性質的“內廷四閣”,即北京故宮的“文淵閣”,瀋陽的“文溯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這四閣的建築形式均仿寧波私人藏書的“天一閣”,做成長方形平面,兩坡硬山頂,二層樓,閣的正面滿開山窗。其餘三面都是實牆。

  閣在園林中是作觀賞風景用的建築。例如蘇州拙政園的“留聽閣”,命名用了“留得枯荷聽雨聲”這句詩的意思,表明建它是為了欣賞荷花。

  在一些宗教建築群中,供奉高大佛像的多層建築也被稱為閣,如遼代建築的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明代建築的廣西容縣“真武閣”,清代建築的承德普寧寺“大乘閣”、頤和園“佛香閣”等。它們的平面有長方形、凸字形、八角形,立面造型挺拔莊重,是中國多層木構建築的代表。其中“大乘閣”在現存木構建築中高度居第二位(39米多),“佛香閣”高度居第三位。

  亭

  亭是我國園林中幾乎不可缺少的建築,無論公園、私園,大園、小園、古園、今園,都可找到亭子。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名篇描寫了亭子,至今膾炙人口。亭既是供遊人在內停留小憩的得景建築,又是供遊人自外觀賞的點景建築。例如蘇州拙政園西部的“補園”,本來是另一家的園子,園內小山上有一座“宜兩亭”,這個亭名據說寓意是“一亭宜作兩家春”。登上這個亭子,就可以飽覽兩園春色。由於亭子是點景建築,人們對它們的體型推敲得更為細緻,總是力求完美。匠師們依據它們所處的不同自然環境,常把它們的平面設計成三角、四面、六邊、八邊、扇面、圓形、梅花等不同的形式,供人們欣賞。

  軒

  軒是古典園林中觀賞性的小建築,也是中國景作用的`,但在軒中往往陳放簡單傢俱,供人們飲茶、下棋、鑑賞書畫使用,這是和亭不同的地方。軒可以露在水邊,也可以隱於半山,建築佈局較為自由,風格也多輕盈疏朗。網獅園的“竹外一支軒”和頤和園的“寫秋軒”,代表了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中軒的不同形式。

  1、文中作者是如何介紹說明每種建築的?

  答: 。

  2、閣與樓彼此相近,作者怎樣抓住閣的特徵,將閣與樓區分清楚的?

  答: 。

  3、作者是如何比較軒和亭的特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答: 。

  4、本文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舉例加以說明。

  答: 。

  (三)

  漫話扇子

  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

  這是民間流傳的一個謎語。稍加思索,不難猜出它的謎底是扇子。提到扇子,我們總會想到它在炎炎夏日,驅酷暑送清風的功勞。可是,你知道扇子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歷史麼?

  我國是扇子的故鄉,扇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很早以前,古代的能工巧匠就開始製作扇子,而且由於時代不同,扇子的樣式也不斷髮生著變化。最初的扇子叫羽扇,是用鳥的羽毛製成的。工匠們採集飛禽羽毛,選用其中又長又美麗的,按顏色配在一起,製成一把把美麗的羽扇。不過,羽扇剛誕生時,並不用於扇風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為帝王遮風蔽日,有時也作為儀仗。只是到了漢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羽扇產生後,很快就成為文人儒將的愛物。《三國演義》中足智多謀的孔明軍師,手中常常輕揮一把鵝毛扇,神態瀟灑地運籌於帷幄之中。這鵝毛扇就是羽扇的一種。蘇東坡在詞中這樣描寫周瑜: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寥寥數語,為我們描繪出一位風流倜儻的都督形象。由此可見,羽扇在三國時期已經普遍被人們使用。

  大約在漢末,又出現了一種新扇子──團扇。用竹木或獸骨做柄,竹篾或金屬絲做成圈,蒙上白色的絹、紙而成。聰明的藝術家又在扇面上題詩作畫,團扇就更精美了。

  唐朝A的《B》中有“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這裡的“輕羅小扇”應該就是指這種小扇子。隨著歷史的發展,團扇漸漸只成為小姐貴婦們的寵物。《紅樓夢》裡的“寶釵撲蝶”中,薛寶釵拿的就是這種扇子,只不過扇面上的圖案是用五彩絲繡成的。團扇上的圖案或是花鳥蟲魚,或是古代仕女,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藝品。

  大概在唐代,摺扇從朝鮮傳入我國,開始得到一些官僚貴族、文人墨客的喜愛。這種扇子是由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紙或絹做成。可以摺疊,開啟有30~40釐米寬,而折上只有2~3釐米寬,30釐米來長。它比較耐用,攜帶方便,因而久盛不衰,我們今天大多也使用這種扇子。摺扇有幾十種,最常見的扇面是紙的,上面或題詩,或繪畫,或詩畫俱全。在扇面上作畫,宋朝時就有這種風氣。北宋畫家郭熙年邁時曾在扇面上畫了一幅風景畫,後來這把扇子被蘇東坡得到。蘇東坡對郭熙繪畫技術讚歎不已,親自為畫題詩,成為宋朝一段佳話。

  隨著扇子的發展,扇子藝術產生並發展起來。明朝畫家唐伯虎經常在扇面上作畫題詩。他作畫題詩的扇子,成為後人收藏的藝術珍品。

  到了近代,有許多畫家還舉辦了扇畫展覽。朱孔陽先生是我國現代傑出的畫家、書法家。他當年在上海賣藝時,曾與陶冷月先生合辦扇展。陶先生作畫,朱先生揮毫作書,“陶朱公賣扇”,一時傳為美談。

  除了上面介紹的幾種扇子外,我國勞動人民多使用植物的莖葉做成扇子。如葵扇、蒲扇、棕櫚扇等。這些扇子雖不能登“大雅之堂”,但物美價廉,經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

  我國的扇子不但種類繁多,而且製作精巧,有許多是精美工藝品。其中浙江杭州的黑紙扇、湖州的羽毛扇、廣東新會的葵扇、四川自貢的竹絲扇,被譽為“扇子之王”,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扇子的製作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扇子藝術也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一部分。

  1、請為A處填上作者的名字 ;B處填上作品的名稱 。

  2、本文的說明物件是 ,文中抓住它的 的特點加以說明的。

  3、文中主要說明了幾種扇子的樣式?它們各具有什麼特點?

  答: 。

  4、為什麼“植物莖葉做成的扇子”不能“登‘大雅之堂’”,卻受到人們普遍喜愛?

  答: 。

  5、文章運用了什麼說明順序?

  答: 。

  【參考答案】

  一、給加粗字注音

  sháo;cāng;qì;chèn;qǔ;jǐn píng

  二、根據所給的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徒勞

  2、造型

  3、得體

  4、因地制宜

  三、選用恰當的詞語填空

  1 、D

  2、C

  四、閱讀

  (一)

  1、文中有兩個錯別字,找出來並改在括號內:

  ⑴ 善—擅

  ⑵ 健—鍵

  2、銷:離散,消失。稱:稱讚。

  3、因為小時候受到古詩詞中有關繪屏或詠屏的佳句的影響,就覺得屏風充滿了詩意。

  4、似隔非隔,在空間起著神秘的作用;功能與美感相結合。

  5、起初作者對屏風充滿喜愛與嚮往之情,後來對屏風的認識加深了,認為它實在是微妙,對它的感情也加深了。

  (二)

  1、首先從樓的名稱的意義、用途和體型來介紹樓的建築特徵;然後從閣的功用特點來介紹閣的建築特徵;接著從亭的功用和體型、軒的用途和風格介紹其建築特徵。

  2、作者介紹閣的特徵,抓住了它功用上的特點來說明,這也是與樓最明顯不同的地方,這樣就把閣與樓區分清楚了。

  3、軒是古典園林中觀賞性的小建築,也是中國景作用,但在軒中往往陳放簡單傢俱,供人們飲茶、下棋、鑑賞書畫使用,這是和亭不同的地方。

  4、文中運用了分類別的方法來講述幾種古代建築特徵;介紹亭時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例如蘇州拙政園西部的‘補園’……”;介紹閣時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其中‘大乘閣’在現存木構建築中高度居第二位(39米多),‘佛香閣’高度居第三位。”

  (三)

  1、杜牧;秋夕。

  2、扇子;繁多的種類和製作的精巧。

  3、主要介紹了三種扇子的樣子:羽扇、團扇、摺扇。羽扇是用鳥的羽毛製成的。最初它並不是用於扇風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為帝王遮風蔽日,有時也作為儀仗。到了漢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團扇由竹木或獸骨做柄,竹篾或金屬絲做成圈,蒙上白色的絹、紙而成。而且可以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摺扇是從朝鮮傳入我國的,開始得到一些官僚貴族、文人墨客的喜愛,這種扇子用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紙或絹做成,可以摺疊,較為耐用,攜帶方便,所以今天人們也仍在使用它。

  4、它物美價廉,經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所以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

  5、時間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