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試題> 破解解密現代文閱讀試題

破解解密現代文閱讀試題

破解解密現代文閱讀試題

  一、對讀

  1.何謂對讀

  完成掃讀任務後,已對文字的大意有了瞭解,接著應進行“對讀”。所謂“對讀”,是指將題目(含題干與選項)與文字、選項與選項進行對照性的閱讀,從而準確地解答習題。

  解答科技文與社科文閱讀試題時,“對讀”時也應注意去偽存真,排除干擾項。

  高考題中干擾項的“造假”形式主要有:

  A偷換概念。

  在一段文字中,敘述的是一種事物,而在選項中卻變成另一種事物或在原文中說的是一個事物或一種情況,而在選項中卻變成另外一種事物或情況,把物件搞錯或張冠李戴這就是偷換概念。在很多種情況下,這兩種事物之間往往有著一定的相似性、聯絡性。如,1997年22題A項:“應激激素作用於腸腦引起腸神經系統化學物質的改變。”原文說:“應激激素會衝擊胃臟以生痙攣,驚恐又引起交感神經影響腸腦的`血清素分泌量”,選項偷換為“化學物質的改變”。

  B.因果倒置、顛倒主次。

  在所選文段中所陳述的幾個物件往往都有主要和次要的區別,有原因和結果的關係,而在選項中常把他們的關係混淆倒置,有時也會出現強加因果的現象。如,1999年18題B項:“當心髒收縮時,鈣離子就流進心臟細胞;當心髒舒張時,鈣離子就從心臟細胞中排出。”原文說:“當鈣離子流進心細胞的細胞時,就引起心臟收縮;當鈣離子隨即排出細胞時,心臟又開始舒張。”選項將原因與結果倒置。

  又如,1998年25題C項:“更難對付的害蟲的加快出現將是轉基因作物給環境帶的最大危害。”原文說:“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他們一旦同野生狀態下的‘表姐妹’雜交後,那些‘表姐妹’就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選項所說的“最大危害”卻是“更難對付的害蟲”,這就顛倒了主次。

  C.改變範圍、以點帶面、以偏概全。

  在原文中對一種事物的判斷是在幾個方面的前提下才出現的一種結果而在選項中卻只提及其中的一個方面,以區域性代替整體,或者命題人根據自己的主觀想像,背離原文的說法,隨意擴大或縮小範圍,甚至是誇大其詞,使得選項與所選文段的意思相去甚遠。如:1998年25題A項:“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原文說:“轉基因作物目前在社會上已經種植有1000萬公頃左右,種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紅柿等。在實驗試種的還有萵苣、西瓜、稻穀等品種。”這裡只涉及到“棉花、玉米和西紅柿”“萵苣、西瓜、稻穀等品種”,而選項卻說“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這就改變了範圍。

  D、無中生有、節外生枝。在所給的文段中,本來沒有某種情況或意思的表達而在設定選項時把沒有的情況想當然的推出一個想當然的結果。如,1998年25題D項:“增產並不是轉基因技術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通讀原文並沒有提到“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實驗的”這個意思,純屬命題人為了迷惑考生而故意這樣表述。

  此外,現代文小閱讀常見的“造假”形式還有文體不符、答非所問,顧此失彼、自相矛盾,憑空想象、有悖事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