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人生哲理> 爭取更大自由的秘訣哲理短文

爭取更大自由的秘訣哲理短文

爭取更大自由的秘訣哲理短文

  一個叫“心語”的朋友在我“心情隨筆”裡跟貼:“自律不僅是職場新人需要特別重視,而且在我們每一個人一生當中都是需要時刻需要警醒和提升的品質。他人用規則來要求我們,我們往往會感覺不舒服,覺得自我人格受到了約束。而其實,只有當我們沒有自律的時候,他律才會出現。一旦明白這個道理,只有發展出自律才能真正獲得自由,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幸福。發展自律,就是和人性中的惰性作鬥爭。當你別人做這件事你肯定會有想法或者意見的時候,這時候就是你需要自律的時候。與其讓別人來管,何不自我自管理?”這段話講得太精彩啦,這位朋友的'思想非常深刻,讓我很敬佩。導航志願者們從百度搬家到新浪和網易後,我的散文就採用了“連結”的方式,思維這樣深刻的朋友就很難遇到了,所以遇到一個讓我很開心。

  心語朋友的話讓我想到一個人,如果已經出現“他律”,這說明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已經出了問題。他律同一種情況,他律情況絕不要達到三次,所有的情況總共也不要超過三次。如果超出兩個三、三,你在他人心中就一定成為一個“靠不住”的人,這時,你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價值絕不會高,受尊重的程度也相應大打折扣。

  對於自律能力強的人,你越自律,別人對你就越放心;越是感到你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你的價值在他人心目中會越高,受尊重的程度也越高。

  結合臺灣心理學家的理論,受到“心語”朋友的啟發,我腦中構出兩幅圖。

  你一個人在獨處時,可以使用自我語言:“想不想、要不要、喜歡不喜歡”,這不會影響到他人對你的信任。但是,如果你在共處模式,一定要訓練自己使用“角色語言”:“該不該、能不能、可不可以、合不合情理法”。

  許多家庭裡,關係緊張就是這樣的原因。如果你對家庭有很大貢獻,親人再難受也可能會“忍耐”,但是,當對方不願“忍耐”時,任何親情關係都有可能“崩潰”,因為自我語言用於共處模式時,只會帶給他人難受。我們是社會人,應懂得在共處模式訓練自己使用相應的角色語言。

  不過,如果只使用角色語言,即使在獨處模式時也不使用自我語言,那麼,時間長了,你也很會感到不開心,所以在獨處時,可以練習一些共處的好習慣,但是在獨處時,要注意使用一些自我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