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著讀後感>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5篇)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

  在暑假之前,我的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名為《昆蟲記》的書。我很是高興,對它愛不釋手。

  《昆蟲記》是由法國的法布林所著,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讓我學到了好多關於昆蟲的知識。他為我們講述了各種各樣的昆蟲的習性、製作巢的方法、產卵的時間、地點、方法和捕食的過程。

  法布林的昆蟲記引領我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那樸素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我覺得自己彷彿就在現場一樣。那些被我忽視了太多的昆蟲身影,以及他們喧鬧的鳴叫,一下都聚攏過來。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好像在聽故事,毫不費力的知識記住了。

  我也挺佩服法布林的,他是一名著名的科學家、科普作家他也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刻苦鑽研,將自己變為“蟲人”,不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堅持對昆蟲進行觀察和研究。釋出而這種對科學嚮往的精神,把他引進了科學的殿堂,他花費畢生的精力去觀察昆蟲,最後終於寫成了《昆蟲記》,受到了世人的關注和讚揚,連達爾文也稱法布林為“無法效仿的觀察家”。

  我很喜歡《昆蟲記》這本名著,也很佩服法布林。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2

  有一語文老師讓我們回家背課文,那天作業不多,但是我卻磨蹭了好長時間到了10點鐘才寫完,我迷迷糊糊地收拾好書包,準備上床睡覺,但是還沒上床就被媽媽叫住了:“天卉,老師發來簡訊了,語文課文要背誦,你背完了嗎?”我心裡一緊張,支支吾吾的說:“背…背…背完了。”媽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虛,又厲聲問了一遍,我無言以對。在媽媽的嚴謹督促下,我睜開那已經要打架的眼皮,無力的背誦著課文,揹著揹著,就快要睡著了。這是媽媽問我說:“背完啦?等會兒,我來檢查。”啊?我一聽要來檢查,連忙胡亂的看了幾遍,其實也沒看到什麼。一開始背誦,我就卡殼了,連開頭都不知是什麼,這是媽媽提醒了我才開始背出來。到後來不是卡殼,就是背多字,而且還差點漏了一大段文字。到了最後,媽媽再也忍受不了了,讓我重新背熟了再背。我可不願意,連忙說:“唉,差不多差不多,反正不都一樣。”第二天一早起來什麼都忘了,只記得那開頭的幾個字,結果被老師批評了。現在讀了這本書,我一定要向法布林學習,要有認真嚴謹的想學習態度。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3

  《昆蟲記》是法國的法布林的鉅作,法布林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花費在研究昆蟲上,利用畢生的時間完成了昆蟲記。

  法布林擁有一個自己的荒石園,荒石園裡是法布林的住處,而且還是法布林研究昆蟲的地方,因為荒石園是昆蟲最好的“家”,所以裡面昆蟲成堆,理所當然的法布林就讓這荒石園變成昆蟲研究的基地,而且還可以當住宅。

  法布林還非常喜歡昆蟲,在昆蟲記裡,法布林有這樣寫過:“孔雀蛾是一種長得很漂亮的蛾。”這裡可以看出法布林非常熱愛昆蟲。法布林昆蟲的知識也非常了得,幾乎就是一個會移動的昆蟲百科全書,有昆蟲問題法布林幾乎全答出來,有不懂的昆蟲問題就會去做試驗,做了一次又一次,一直到得出結論為止,把結論裝進自己的腦袋裡。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像法布林一樣認真的去幹每一件事情,需要反覆的試驗,直到得出結論為止,把全部的精力都花費在幹一件事上,要有一件自己的作品。

  我們要學習法布林的專心,讓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4

  小時候,那一隻只蝴蝶、蜜蜂、蟋蟀使我感到十分好奇,現在,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法布林寫的《昆蟲記》。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段了:

  因此,有一種嚴肅的美存在著,它屬於理性範疇,它在各個階層中都是相同的。它在所有太陽的照射下都是相同的,無論這太陽是單一的還是繁複的,是白色的還是紅色的,是黃色的還是藍色的。這種普通的美就是秩序。世間萬物都被製作得恰到好處。這句話非常的偉大。他的真實性隨著對事物奧妙的探索而更加的顯現。這種秩序,這種普遍的平衡基礎,是一種盲目的機制生產的無法避免的結果嗎?它是否如百拉圖所說,進入了一個永恆的幾何學家的規劃之中了?它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美學家的美嗎?而這樣的美正是世間萬物存在的理由。

  這是我讀完這一段後的感受:

  這本書明明是寫昆蟲的,而這本書的作者卻借昆蟲這種小生物,完整地剖析出了人生的大道理。昆蟲的生命是那麼弱小,那麼卑微,那麼微不足道,但是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精彩,昆蟲不是不引人注目嗎?可他們無處不在:土地上,山崗上,花園裡,甚至石頭的裂縫裡都有他們的影子,你能說他們不存在嗎?所以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光彩,只不過某些人更鮮豔、亮麗些而已。別灰心,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昆蟲記》,想必很多人都看過這本書吧,《昆蟲記》的作者是偉大的昆蟲學家法布林,他從小就喜歡昆蟲,熱愛昆蟲,所以才寫出這麼精彩的一本書來。

  看過《昆蟲記》的人都覺得這本書寫得很好,當然我也是這麼覺得,裡邊精彩的故事有很多,例如蟬的歌聲是從哪裡來的,熒火蟲為什麼是晚會燈光師,螳螂是怎麼捕食和蠍子毒液的作用等等。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講述螳螂捕食和蠍子的毒液的故事。接下來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螳螂捕食這個故事是講了螳螂的前爪是它最兇狠的武器,它的前爪像屠刀一樣鋒利,就是因為它有這樣的武器,被它捕到的獵物是絕對逃不出它的魔爪的。撇開它的致命武器不談,其實螳螂的樣子一點也不恐怖。它一身淡綠色,那輕盈的體態,雅緻的短上衣,還有那長長的薄紗似的翅膀,甚至不乏幾分優雅的味道。

  接下來談一談關於蠍子的毒液,人人都知道蠍子的毒液巨毒無比,只要被蠍子的毒鉤碰到就必死無疑了。其實蠍子的前面還有兩隻巨大的螯,一般蠍子捕獵時都是用螯來制服對手,只有在碰到強勁的對手時,它們才會使出自己的殺手鐧毒液來和對手決鬥。

  讀了《昆蟲記》裡的這些故事後,我明白了螳螂的前爪是它最厲害的武器,蠍子的致命武器就是巨毒無比的毒液,所以在昆蟲界裡,只有強大的昆蟲才能生存下去。

  這樣的描述裡面還有很多很多,從這本書中我知道了許多新鮮的知識,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啊!相信我講的這些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6

  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秘,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7

  第一次看到這麼愛蟲的人——法布林,看到封面上的圖畫,一個男孩正拿著放大鏡,趴在地上聚精會神地看著蟲子。我和媽媽都被深深地吸引了,不由自主地看下去。

  書中講了一個個非常動人的故事:法布林從小就很愛昆蟲,想盡辦法抓各種各樣的昆蟲。這一天,法布林拿著一個黑袋子去捉昆蟲,黑袋子裡不知不覺已經裝滿了昆蟲,但是法布林還想抓一些,法布林靈機一動想了一個辦法,他把昆蟲放在口裡,就又抓起昆蟲來了。正當他心花怒放的時候,忽然有一個昆蟲放出苦味,但法布林依然合著嘴再去抓更多昆蟲……憑著他的喜歡和熱愛,他終於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昆蟲學家。

  其實,文章讓我和媽媽感動的不只是這一個故事,還有一句話:“法布林永遠不會傷害昆蟲,還會讓昆蟲幸福。”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和媽媽都很感動,因為法布林比誰都愛昆蟲,他研究昆蟲,心裡只有對昆蟲的愛護,從來沒有傷害,昆蟲是他最好的朋友!

  而且法布林聽盡朋友對他說的壞話,他從沒有放棄,他依然愛著他的昆蟲,發現它們的奧妙,讓更多的人認識它們,愛上它們,我從心裡佩服他。

  愛蟲子的人,願你把愛昆蟲的品德撒滿全世界,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讓昆蟲幸福!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8

  《昆蟲記》由法布林編著,書如其名,介紹了各種與昆蟲相關的知識。

  本書由作者本身的發現與觀察展開,透過作者的研究寫進書本,使人們對昆蟲的認知和了解更進一步。

  我第一次瞭解到昆蟲並沒有真正的自我思考能力,只是靠著自己的本能來實現行動。而且他們不會迷路,有歸巢的本領,無論多遠都能找到家的方向。

  我感觸最深的是螢火蟲。小小的甲蟲,藉助微弱的能量散發著自己的光芒,實現自己的價值,點亮自己的生命。人亦如此,透過努力來創造充足的人生,為自己而活著。

  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舍腰蜂。這種昆蟲在書中講的很詳細,是一種蜜蜂。作者稱呼它們為泥水匠蜂,因為它們用黏土建房。這種蜜蜂受不得寒,建巢都建在乾燥溫暖的地方,會建在人的家中。

  建築過程是很辛苦的,需要不停地搬運,還可能被水沖垮,但就是這樣一點點一點點地建出來一個蜂巢,以見這些蜜蜂的毅力和耐心。

  昆蟲記這本書使我對昆蟲有了新的認知和了解,並對它們產生了興趣,受益匪淺。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9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跟昆蟲有關的名著——《昆蟲記》。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昆蟲的知識,這本書的作者法布林,他一生中寫過兩百多篇昆蟲記。

  作者把《昆蟲記》裡面的昆蟲描述的不但有趣,而且生動:有可憐的鳴蟬、膽小如鼠的蛐蛐、可怕的狼蛛、五毒之首的蠍子、勤勞的蜜蜂……這本書主要講了一些昆蟲的家庭生活、捕獵技巧和外貌特徵等。在這裡我向大家介紹一樣我最感興趣的昆蟲———螢火蟲。螢火蟲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昆蟲,它的肚子頂端會發出微弱的光亮,就好像肚子裡掛了一盞小燈籠,在寧靜的夏夜,經常會看到它們在草叢中游蕩。有人把它們捉了拿個瓶子放在一起,就像一盞燈。你們一定沒有仔細觀察過它吧,它長著三對短短的腿,幼蟲時期它們利用這三對小短腿邁著碎步跑動,雄性螢火蟲到了成蟲時期會長出鞘翅,就像其它的甲蟲一樣,而有的雌蟲則永遠保持著動蟲階段的形態,無法享受飛翔的快樂。螢火蟲有著色彩斑斕的`外衣,它的身體呈棕栗色,胸部是柔和的粉紅色,其圓形的服飾邊緣則點綴著一些鮮豔的棕紅色小斑點,這就是可愛的螢火蟲。有空的時候,你也可以仔細的觀察一下,看是不是和我說的一樣。

  《昆蟲記》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它教我怎樣觀察昆蟲、教我怎樣識別昆蟲,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我們要愛護昆蟲。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0

  早晨起床,心情略微激動地開始閱讀一本書--《昆蟲記》,它是由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林的精心之作,更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書中體現出了作者對生活設想享有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昆蟲記》不單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讚揚生命美麗的宏偉詩篇,法布林用畢生的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的環境中對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等,這給後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向了現代文明。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一個人耗費一生的時間來觀察,研究昆蟲,本身就已經不可思議了。一個人一生專為昆蟲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了。然而直到百年之後,此書一次又一次引起了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也就是這樣的一本書,讓我感覺到了人類並不是特別的存在,這個星球之中還存在各種各樣神奇的生命,也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昆蟲也值得我我們尊重。

  而且,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它的文學語言生動形象,語調輕鬆詼諧,不襟給人一種身處大自然中的觀察昆蟲的快感,在作者筆下,天牛像一個吝嗇鬼,身穿一件視乎“缺了布料”的燕尾服。小甲蟲為它的“兒女操碎了心”?多麼可愛的小生物啊,這也是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的原因吧!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法布林與昆蟲們共同抒寫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他的毅力和他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1

  我是個“啃書蟲”,今年暑假裡,我“啃”的第一本書就是法布林的《昆蟲記》。法布林用那似乎聊天般口吻,講述了那麼多種昆蟲的不同習性、外表和捕食方式,把我帶進昆蟲世界,讓我身臨其境,甚至著迷。

  螢火蟲在捕食時會像人類進行外科手術一樣,先給獵物注射一種麻醉劑,使它失去知覺,然後慢慢享用;松毛蟲像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一樣,總是排著環形隊伍,好像時刻準備圍剿自己的敵人;蜘蛛的電報線,那簡直太神奇了,它就像人類的電報線,不管敵人處於什麼位置,只要“入侵者”觸動這根“電報線”,蜘蛛就會讓它死無葬身之地;毒蠍子的毒針,那真是它的神兵利器,不管敵人如何強大,只要它把自己的獨門武器——“亮劍”,它的對手就會一命嗚呼;小甲蟲為它的後代做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竟然還能愉快地進食,如果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還有螞蟻、蟋蟀、燕子、螳螂……種種奇妙的現象都展現在我的眼前。原來昆蟲也跟我們人類一樣啊!有生死、有喜怒,有和平、有戰爭,有善良、有殘酷。

  我腦海裡不由得浮現出諸多情景:一個老爺爺,他在路上發現許多螞蟻正在搬運幾隻死蒼蠅,就馬上伏在地上,不顧路人疑惑或鄙視的目光,用放大鏡全神貫注地觀察起來;一個老爺爺像孩子般地悄悄爬上一棵大樹,躲在樹幹後面,屏住氣息,偷偷地在觀察著樹上的螳螂……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2

  蟬也叫蠐螬,通常住在生有洋橄欖樹的地方,在《昆蟲記》中,法布林道出:蟬——用生命歌唱生活!一直認為,蟬是一種好吃懶做不幹活的昆蟲。拉封丹也曾經寫過,蟬到了冬天去哀求螞蟻給它食物吃,但是這是沒有依據的,法布林卻認為與此不同,它發現了當炎熱的夏天來臨時,蟬生產一個“酒窖”時,其他昆蟲都來偷喝,最壞的算是螞蟻了,它們成為了無恥之徒,成群結隊的來襲擊它,把整個酒窖搶了過來。蟬並不是弱不禁風,也許是因為太善良了。

  蟬在建築他們的地穴時,巧妙的利用自己身上的粘液,使地穴能夠牢固。說起蟬的地穴,卻永遠不遜於蟋蟀建築的地穴。在《昆蟲記》中,法布林寫了金蜣的地穴與蟬的作對比,突出蟬的造穴技高一籌。

  法布林做了一個實驗,用節日裡最大的火藥放在蟬看不到而又最近的地方放響,結果蟬一點反應都沒有。可見,蟬是一個“極聾的聾子”,它對自己所發的聲音是一點也感覺不到的!

  蟬的一生都在唱歌中度過,它唱歌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展現魅力?還是為了取悅人們?還是為了解悶?我不知道,但是我們不能割奪它們的權力。畢竟,它們這一輩子只能唱歌。我們不應厭惡它歌聲中的煩吵浮誇。那種鈸的聲音能高到足以歌頌它的快樂,如此難得,而又如此短暫。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3

  一天,我放學回到家,看到媽媽正認真地拿著一本書看,我叫媽媽一生,媽媽都沒有理我。我心想:“咦?什麼書讓媽媽看得如此入神?”我湊上去一看,書名叫《昆蟲記》,等媽媽看完了,我拿了過來,主要內容是講螞蟻認路,裡面介紹了螞蟻認路本領非常奇特,是用景物來認路的。讀完之後,當時我心血來潮,心想:“螞蟻認路?不可能那麼神吧,不行,我一定要去試一下。”我一不做二不休,立刻爬下樓看看螞蟻在幹什麼,再試試它們的認路本領到底有多強。

  我下樓,來到螞蟻經常出沒的地方,發現一些螞蟻正忙碌的尋找食物,我便挑了幾隻螞蟻進行實驗。我一開始用了一些石子擋住了螞蟻的去路,結果螞蟻都是繞道而行。之後,我又換了一些雜物來擋住螞蟻的去路,但結果還是和原來一樣,它們最後還是會回到原來的路上。忙了半天,累得我滿頭大汗,天氣太炎熱,我便回到我的“空調房”去了。

  讀著《昆蟲記》,我好佩服法布林,他能寫出這麼多有趣的昆蟲,他一定非常辛苦,不論颳風還是下雨,炎熱還是寒冬,他都要堅持觀察昆蟲。這種執著努力,不怕苦的精神,值得我學習。

  如果我們大家都熱愛科學,學會利用科學,那我們人類的生活就走進高科技時代了。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4

  大家都知道法布林吧,他用五十餘年深入到昆蟲世界中,用畢生的精力去了解昆蟲。使大家進一步喜愛昆蟲。

  我剛讀完這本書,便對他有尊重與敬畏之情。小時候,法布林的父母怎麼也阻止不了他對昆蟲的熱愛,他經常撿那些“小玩意”,把衣袋裝得鼓鼓的,然後偷偷的去研究昆蟲。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昆蟲是螢火蟲。因為它不僅在夜間發光,而且捕食也非常有趣。它們以吃蝸牛生存。當然,我還喜歡其他昆蟲,如:紅螞蟻、大孔雀蝶、黑胡蜂等等。紅螞蟻它的嗅覺很敏銳,能聞到回家的路;大孔雀蝶雖然美麗,但形狀稀奇古怪,而且吃樹葉;黑胡蜂的形狀非常獨特,捕食也非常厲害。它們都非常有趣,使我著了迷。

  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痴迷,把法布林引進了科學的殿堂。轉頭想一想,正是法布林這種精神,讓我對小提琴更加熱愛。

  我拉小提琴已經年了,但因為平時作業有點多,便想打退堂鼓。但媽媽告訴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如果放棄了,那前五年的心血就白費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媽媽的話震撼了我的心靈,我下決心做什麼事都要一心一意,不打退堂鼓,做一個堅強的快樂女孩。

  《昆蟲記》這本書使我們陶冶情操,也讓我們更深的瞭解到昆蟲的好與壞,這是本充滿科學趣味的好書,值得大家閱讀。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5

  這幾天,我在家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昆蟲記》,這本書很有趣,這篇文章介紹了好多昆蟲,這本書中的“昆蟲的荷馬”,“昆蟲的史詩”是我做喜歡的章節,其中的每一章每一節都浸透著作者法布林對大自然以及生命的熱愛。他是科學與文學結合的曲範,雖然歷經百年,可至今仍是一座無人可超越的豐碑。

  這本書裡介紹了許多昆蟲,如:螢火蟲、紅螞蟻、天牛、蟋蟀、蝗蟲、舞蛛以及糞金龜等一些昆蟲。比如說螢火蟲吧,這些美麗的螢火蟲最具誘惑的就是它們屁股後面的黃色小燈籠,看著就很可愛,這些螢火蟲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的從生下來就天生的一直到死去都是會發光的,它們的卵發光,幼蟲也發光,螢火蟲的卵在不久就會孵化,幼蟲無論雌雄,尾部都帶有“小燈籠”。接近嚴寒時,它們鑽入地下三四米出。接近四月時,幼蟲又鑽出地面,繼續進行它們的演化。大概在60年代的時候,人們有沒有燈,在晚上時行動相當不便,他們便會收集好多螢火蟲聚集起來,這個時周圍就會有光很亮了,這時人們行動也就方便了許多,這難道不是螢火蟲幫的忙嗎?還有其他的昆蟲,如螞蟻,螞蟻在下雨之前會搬家,讓人們提前知道要下雨了就;還有青蛙可以幫我們吃掉好多害蟲;壁虎也可以吃掉好多害蟲;等等。。。在我們身邊還有好多這樣的益蟲。

  我讀了這本書後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這本《昆蟲記》好像在提醒我們要保護益蟲,還要保護我們的大自然,保護環境,不要捕捉一些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