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爬地松生活隨筆

爬地松生活隨筆

爬地松生活隨筆

  一提起松樹,就會想起陳毅元帥的詩:“大雪壓青松,青松高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極贊松樹的堅韌不拔和不畏嚴寒,可在珠江源頭的馬雄山,我看到的松樹又是另外一個樣子的:

  松樹變成了身軀矮小的灌木,雖然枝葉還是針狀,卻匍匐在地面上,稱為“爬地松”。這和平常所見到的、高大和挺拔的松樹,形成強烈的反差。站在馬雄山山頂,太陽直直地炙烤著,風很大,裹挾著陣陣熱浪迎面撲來,人似乎都要颳得飛起來了,這麼強勁的風,很多植物會被連根拔起,吹得無影無蹤。風略小了些,我看到了在石縫中安如磐石的“爬地松”,雖說是“爬”,但它們並不能像爬行動物那樣爬行,而是用爬的姿勢展示萬物爭榮的風景。一根主根上生長出很多樹幹,形狀似巨大的章魚,樹幹一般有人的胳膊粗細,長几米,十幾米,主根吮吸著土壤深層的水分,託舉著綠意盎然的樹冠,凡是爬過的地方,就爬出一簇蔥蘢,根,也在貧瘠的泥土裡巋然不動。

  據資料顯示,爬地松的壽命遠遠高於被譽為“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荒漠胡楊,被生物學家稱為殘留在地球上最耐久的“活化石”。這種松雖然長不成材,但在它低矮的懷抱裡,或它的周圍,小花和小草都非常茂盛,它們用耐久不屈的特殊生活方式保護著其它植物,小動物也喜歡在裡面做窩。當地人常常拾它來引火,藉著樹皮上松脂的燃燒,火分外旺盛,火焰裡還有中芬芳,當地人也用它來燻肉,味道很香。

  爬地松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匍匐生長的樣子?影響這種松樹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風。好多植物在大風環境下,還沒長高,就已經被風吹折斷了。只有矮小的`樹種能夠存活下來,並繁衍後代,這樣,經過千萬年的適應,就成了今天的模樣。看到爬地松,在心中不由暗暗讚歎達爾文老先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多麼正確!

  爬地松只要有巖縫薄土,就能生存,它不挑剔貧瘠,也不依賴肥沃,天寒地凍也是蒼翠依舊,它珍惜被根系所觸控到的每一寸土地,然後用平凡的方式創造出一片自己的色彩世界,它們相依相偎,團結一致,在高原上生出,給這片土地創造出一片生機,不帶一絲張揚和尖銳,平凡而又自強不息,給人們帶來了一番感動!看到爬地松,我被它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打動:人當然不可能有爬地松那樣的壽命,雖然人生命的長度已經固定,但也要努力拓寬生命的寬度,努力與惡劣的環境相抗爭,頑強地表現自我!雖屢戰屢敗,也要屢敗屢戰,比別人多堅持五分鐘,不到生命的最後關頭,決不放棄!誰說長在荊棘地上的種子不能生根發芽,不能開花結果,不能長成參天大樹?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感動中國的十位最美鄉村教師”的節目:杜順老師是一位殘疾人,每天都要走1.5公里的村路,一走就是17年;就是這樣一位殘疾教師,靠著鍥而不捨的精神和虔誠的跪姿,在簡陋的教室裡、家裡的火炕上送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升入初中。達芳老師教書育人的真善美,是在一根粉筆、一個黑板擦、兩鬢白髮、三尺講臺、四季人生中寫就的,是大愛無疆的美。……,雖然其他幾位老師的名字記得不大清楚,他們紮根鄉村數十年,生活環境固然很艱苦,但是他們無私耕耘、默默奉獻,難道不是給人們帶來無限生機的爬地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