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只需十件衣的生活隨筆

只需十件衣的生活隨筆

只需十件衣的生活隨筆

  有一位留學巴黎的女孩寫了一本書《法國人只需十件衣》,這本書一問世,便很快登遍了國外的各大暢銷書榜。在時尚之都巴黎,每天都有各種新款設計層出不窮,生活在時尚中心的人們,怎麼會只需十件衣呢?

  正想著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好朋友盧小樂從巴黎留學回來,一身簡單大方的衣服,襯托出乾淨的氣質,隨身攜帶著沒有任何Logo的白色手提包。

  這和出國前的她判若兩人。

  出國前,她作為一名奢侈品愛好者,極盡了鋪張浪費之能事。出門在外,身上總少不了一些可圈可點的'亮點。而她的家中,早就變成了當代博物館:梳妝檯上排列著的一百多支口紅,全部是一線品牌的最新款;開啟頂天立地的衣櫃,各種名牌女包嘩啦啦地倒下來;而臥室裡的冰箱,居然還存放了一百多瓶法國香水。

  然而留學回來,她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將珍藏了多年的法國香水全部送人,一櫃子名牌女包,通通處理掉。前幾天去她家,臥室裡那個存放香水的冰箱已經不見,梳妝檯上只有幾件化妝品。

  我一臉驚疑,不知道是怎樣的經歷給她帶來如此大的改變。而她只是淡淡地對我說:“在法國三年,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人不需要太多物質。”

  於是,在暖暖的陽光中,她給我講了一些事。

  在法國,沒有人會因為你擁有昂貴的物品而更看得起你,也沒有人會因為你淡泊物質而另眼看你。你是世世代代的貴族,還是斤斤計較的市井百姓,這一切都寫在你的臉上,體現在你的一舉一動間,並不需要太多的物品來偽飾。

  所以,他們對待物品的態度更為客觀。脫離了炫耀和攀比,物品就回到了物品本身。它為我們的生活服務,並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在有些法國人家中,可能會有一套昂貴的餐具,但他們很可能沒有車,因為巴黎四通八達的地鐵,足以滿足出行需求。

  而在中國,我們早就習慣了為擁有一些奢侈品而沾沾自喜:我擁有歐米茄手錶,我擁有三克拉的鑽石,我擁有蘋果電腦,我擁有谷歌眼鏡,我擁有兩輛車,我擁有三套房……一切就像是永無止境的追逐,物品成為唯一的尺度,所有人都深陷其中,併為此奔命。

  法國人喜歡擁有的和我們不同。他們擁有陽光午後的小憩,一杯咖啡,一把座椅;他們擁有質地優良的服裝,不用太多,只要夠穿;他們擁有經久不衰的莎士比亞書店,把文化變成一種樂趣;他們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吃一點點甜食,品一點點紅酒。

  把日子過成詩,和貧富無關,只和修養有關。

  同樣和修養有關的,還有自由生活的能力。在法國,每個人都可以循著內心的方向,去過想要的生活。無論是想成為家財萬貫的商人,還是想成為歲月靜好的農夫,都是一種追求。

  所以,法國人會有各種各樣的人生追求,無關你擁有多少套房子,也無關你擁有多少件衣服,只關乎你是否活成了自己的樣子。

  就像我那位曾經沾滿物質氣息的朋友盧小樂,留法三年後,居然搖身一變成為空靈的女子。

  比衣服更重要的,是穿衣服的人。比物品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這些物品來成就更好的自我。

  法國人只需十件衣,恰恰是對生活的尊重。因為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讓他們的物品少而精良。因為對於人生方式的追求,讓他們更關注自己做什麼,而不是買什麼。

  有詩歌可下酒,有夢想可實現。這才是讓我們人生更為充實的方式,而這些,都遠比物質本身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