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古鎮覓舊隨筆

古鎮覓舊隨筆

古鎮覓舊隨筆

  鵝卵石鋪成的小徑深遠綿長,氤氳著水墨色的粉牆黛瓦靜默著。這裡是我的故鄉—— 崇仁(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鎮,位於嵊州市西北部,離市區11千米)。

  在窄巷弄堂裡穿梭,迎面而來的是前後相連又相對獨立的老臺門。徜徉檻前,歷經風霜的門板紫黑斑駁,已不是當初的模樣;踱入天井,春來新發的苔綠欲上人衣,卻是經年不變。“儂來啦——”綿軟的鄉音,像小別後的重逢,似期待已久的會面。“孝義為本,仁讓為先”的'祖訓,亦如這千年不變的鄉音在裘氏家族中代代相傳。

  相傳自晉至宋,居於越州雲門的裘氏家族六百餘年義風不泯,經鄉鄰郡縣層層上疏,得宋真宗敕封“義門”,一時“恩表門閭,光華瞻梓里”。慶曆年間,雲門二十一世孫裘永昂入贅剡西下園商家,後遷居至杏花村。從此家族繁衍,並易地名為“崇仁”,取“崇尚仁義”之意。朱熹謂永昂公“義概常存,宗風不墜”,我們今天所見的崇仁裘氏皆是永昂公後人。

  古鎮的建築雖灰牆斑駁,斷瓦蒼蒼,但簷下門楣的題詠匾額歷歷可辨。義,謂天下合宜之理,裘氏信奉“耕讀傳家”。宋至民國,崇仁裘氏先後出進士7人,舉人37人,秀才476人。忠臣良將、賢能達人輩出,除朱熹外,岳飛、文天祥、陸游、孫中山均曾為裘家揮毫褒揚。義者,善也。翻開《嵊縣誌》,裘氏善舉歷歷在目:

  明景泰六年,饑荒,道途餓殍藉藉。裘炯賑饑散粟萬斤,濟活人無數。

  明正德三年,瘟疫蔓延。裘蕪捐粟八千斤,救濟災民。

  ……

  南宋至民國,剡地發生大災大疫二十餘次,崇仁裘氏無不輸粟以賑,將“仁義擔當”詮釋得淋漓盡致!

  孟子云,“配義與道,無是,餒也”。義即正道,謂天下通行之路。千餘年來,裘氏家族保持富足,屹立不倒,除氏族靜心耕讀外,更是因為掌握了“義”之真諦:在紛繁的歷史交替、社會變幻中擁有洞察貫通的能力。遠的不說,出生於康熙年間的儒林郎裘玉山,捨棄了祖輩歷經的仕途攀登之路,而選擇了經商,這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社會無疑是不走“正道”。而事實恰恰證明,玉山公目光如炬,他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並且用他的財富,構建了古鎮的建築格局,開啟了崇仁裘氏新一輪的繁榮之路。

  推開玉山公祠的大門,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座龐大精美的封閉式四合院,這是後人為紀念玉山公所建。立在中央的古戲臺似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神情肅穆,不言不語。輕觸粗糲的臺柱,那佩玉鳴鸞,裙裾搖動的咿咿呀呀彷彿就在眼前。

  民國19年,女子越劇剛起步便步履維艱,如王金水創辦的第一個女子越劇團因賣座不佳,難以為繼而解散。農家出身的裘光賢從前人失敗中悟出了成功之道,舉全家之資,與人合作在崇仁鎮西戒德寺創辦了女子越劇科班,並親任班主。其本人身體力行,自編唱詞,自任樂師,輔助教學活動。每逢戲班營業蕭條時,即竭盡己有,維持全班生計,甚至將妻兒首飾亦典入當鋪。在他的努力下,七十餘嵊地女子陸續走上舞臺,成就了“越劇皇后”筱丹桂、“金嗓子”傅全香等越劇名角。

  只可惜,戒德寺現今已無跡可尋,唯能以目光輕撫戲臺懸頂的雕樑畫棟,低吟委婉細膩的綿綿越音,以憶當年。抬頭望去,戲臺藻井上的八仙圖似浮雲飛舞,在秋日的黃昏裡深沉地靜默著。民國36年的一個夜晚,戲臺前簇擁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玉山公祠一改“女人不上戲臺”的舊俗,傅全香登臺演出了《夜半鐘聲》,此後袁雪芬、範瑞娟等相繼在此獻藝。可以說,這古戲臺亦見證了女子越劇的發展歷史。

  “送君千里終須別,請梁兄就此留步轉回程。”耳畔越音纏綿。忽見三兩個小兒嬉鬧著追逐而過,巷內響起陣陣足音,經久未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