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語文老師當為雜家雜文隨筆

語文老師當為雜家雜文隨筆

語文老師當為雜家雜文隨筆

  語文就像一座百花園,花園裡遍植牡丹、芍藥、玫瑰、月季、紫羅蘭、常青藤等奇花異草。開啟課本,一篇篇新奇的內容、優美清新的文字帶著筆墨飄香的氣息迎面撲來,讓人愛不釋手。

  語文就像一座豐富的寶庫,上至天文,日月星辰,星光燦爛,雲蒸霞蔚;下至地理,江河湖海,山川地貌,風土人情;中至人事,花草蟲魚,婚嫁喪娶,迎來送往,犖犖大端,不勝列舉。

  語文就像一桌滿漢全席,集合五湖四海山珍海味,集納人間酸甜苦辣,可謂色香味一應俱全。

  語文的豐富性、龐雜性決定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因此在知識的儲備上,語文老師當為“雜家”。不說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也應該是個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興趣愛好廣泛的雜家,這勢必要求語文老師多讀書、善學習,勤於觀察,勤于思考,勤於動筆。這樣,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積水成河,語文老師才有可能在學生心目中矗起高大的形象。

  當然,現代資訊迅猛增加,知識遞增很快,要說讓語文老師什麼知識都懂得,那也不現實。但是,與時俱進,關注生活,關注時代,關注文化、文學、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成果,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語文老師一方面要鑽研古籍,打下紮實的古典文學修養;一方面要研究文學史,對於古今中外的文學現象、文學發展成果能夠梳理出來。不敢說具有像林語堂那樣腳踏中西文化、評說宇宙文章的大師風範,最起碼能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能夠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具有豐富的知識、廣泛的愛好才能使語文老師肚中有“貨”,只要肚中有貨不怕倒不出來,就怕腹中空空如也,如山間竹筍讓人興味索然。語文老師倘若修煉到不論講到哪個知識,都能滔滔不絕,信手拈來,不愁學生不為你的.精彩而鼓掌,不愁學生不愛去讀書、去寫作,在老師的示範帶領下我想優秀學生會湧現出一大批。

  梁實秋先生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寫到:“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外,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有時候,他背誦到酣暢處,忽然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禿頭,敲幾下之後,記憶力便又暢通,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了。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由此足見一位優秀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了。眾所周知,梁實秋也是現代散文大家,學問淵博,知識豐富,他的散文自成一體,富有知識性與趣味性,是典型的學者散文。

  常言道:“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語文老師一方面要讀萬卷書,另一方面還要行萬里路,增加人生閱歷,增加社會實踐知識,方能完善自己的人生。

  如果說一堂語文課就像一篇文章一樣有個起承轉合,像一篇小說一樣有個跌宕起伏的話,那麼,這一堂課自然是精彩的課,吸引人心的課。學生呢能從老師的一堂課裡看到天地山川的神奇,人生萬卷的精彩,自然心與老師共舞,情與老師共鳴。正像梁實秋先生寫到的“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成為雜家的語文老師,不僅當能說,自然也能寫。因為說是用嘴寫,寫是用筆說,兩者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當然,那種茶壺裡煮餃子,有嘴倒不出來的現象也是個特例。一般而言,只要肚裡有貨,不怕倒不出來,就像一句名言“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自然就顯露出來了。”

  還是那句老話“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老師還是應該深修為,深涵養,自然,說起來有聲有色,寫起來筆底生風,頭頭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