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關於武赤壁隨筆精選

武赤壁隨筆

關於武赤壁隨筆精選

  武赤壁隨筆精選

  (一)折戟沉沙“武赤壁”

  在長江中游江漢平原的鄂南地區,有這麼一句童謠:“說書莫打赤壁過,三歲小孩知三國。”古戰場赤壁的故事,在當地老百姓中是有口皆碑的。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與孫權聯合,大破北方勁敵曹操於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創造了我國曆史上以少擊眾、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遺址。

  解放以來,在赤壁(過去為湖北省咸寧市蒲圻縣),幾乎年年都有古兵器出土,如刀、劍、戟、矛、盾等等,數量逾千件之多。赤壁山、南屏山、金鸞山一帶,往下深挖一米,往往就有這類文物出土。可以說,這裡是一座難得的“地下博物館”,它為我們研究古戰場赤壁的地點、戰爭規模和當年的經濟、軍工水平,提供了有力的見證。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把黃州赤壁稱為“文赤壁”,而將蒲圻稱為“武赤壁”,倒也並無不可。

  赤壁,作為歷史遺蹟而受到重視,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縣誌》描繪:“赤壁山,在蒲圻縣西八十里,一名石頭關。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操舟船敗走處。”

  “赤壁”石刻是赤壁現存最早的文化遺蹟。據《湖廣通志》載;早在宋代,此地的石巖上即有“赤壁”二字,相傳為周瑜所書。據說,當年大獲全勝的周瑜為紀念赤壁之戰,揮毫題寫“赤壁”二字於石巖;因為是巨手神筆,力蓋千鈞,字跡竟透過石巖到了另一邊,以至在山後映出了反體的“赤壁”二字。歷年長江漲水,即使洪水驚天,這“赤壁”二字石刻卻絕不受淹。這個傳說,雖然帶有濃厚的神奇色彩,可“赤壁”石刻歷經千百年的風化,日曬雨淋,至今仍然完好無缺,這至今仍然是個迷。……

  由於蒲圻赤壁在我國軍事史上有它光輝的一頁,因此它孕育出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戲曲。這裡,我們從浩瀚的詩海中,攝出二首作為見證:一首是大詩人李白的《赤壁歌》。詩中寫道;“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沖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詩中“於此”二字,應該看作赤壁實地。李白途經蒲圻赤壁,即景賦詩,是合情合理的。這首詩在《全唐詩》裡並沒有輯錄,卻在《湖廣通志》和《蒲圻縣誌》裡有著明確的記載,這實在是志書的一份不可抹殺的功勞。另一首詩,即晚唐詩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細琢磨詩的前兩句,我們很難懷疑詩人沒有到過蒲圻赤壁。況且,從《蒲圻縣誌》和《湖廣通志》中,人們也能找到這方面的佐證:自宋代起,蒲圻赤壁即已出土赤壁之戰的兵器。當年,詩人杜牧漫遊赤壁,在江畔拾得“沉沙”的“折戟”,認出它是“前朝”之物。蘇東坡作前、後《赤壁賦》,由於他遊的黃州赤壁,是“文赤壁”,沒有那類“折戟”出土,自然就回避了這一點。……還有人說杜牧這首詩,是在古漢陽的一個也叫赤壁的地方寫的。有歷史學家考證為準,應該就是蒲圻的赤壁了。

  蒲圻赤壁,景物宜人。而且,這一帶的名勝古蹟,幾乎都與赤壁鏖戰的故事聯絡在一起。那臨江挺立於山巔的“翼江亭”,相傳是東吳的軍事哨所,周瑜和諸葛亮均曾在此瞭望北江曹軍的動靜。南屏山上的“拜風臺”,是孔明祭東風之處。如今掩映於蒼松翠柏間的“武侯宮”海陳列著一大批龐統獻連環計、披閱兵書的地方。今天,赤壁以其豐富的文物和優美的風景,兼有歷代碑刻和動人詩篇,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蒲圻赤壁又可以說是“文武兼備”的。

  (二)黃 州 “文赤 壁”

  從武漢順長江而下九十公里,便到了古城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市區。在黃州西北角的'赤壁山下,有一處名揚中外的古蹟——“東坡赤壁”。

  “東坡赤壁”,又名黃州赤壁。據《黃州府志》記載;“岩石屹立如壁,其色赤,亦稱赤壁”;因其形態很像一隻赤色的鼻子伸入江面,所以又有“赤鼻磯”之稱。“磯頭赤壁當天倚,下有山根插江底”,明代詩人李東陽的詩句,倒也畫出了這裡的自然景色。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我國曆史上發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此後,也許是有意,也許是誤傳,江漢平原之間的蒲圻、武昌、漢陽、漢川、黃州五地,竟各有一處名為“赤壁”的地方。誰真誰假,一直爭論不休。不過,把東坡赤壁排除在外,卻是可以肯定的。清代畫家郭朝祚還特意大書了“東坡赤壁”四個字,藉以與三國赤壁相區別哩!

  “東坡赤壁”以蘇東坡而得名。蘇東坡,名軾,字子瞻,長於詩、詞和散文,繪畫和書法也很有成就,是我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全才。北宋元豐二年(公元一0七九年),蘇軾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因政治上受到沉痛打擊,很不得志,自號“東坡居士”,併發出了“崎嶇草棘中,欲刮一寸毛”的感嘆。他在黃州共生活了四年零三個月,多次遊覽赤壁,站在磯頭歌唱大江,先後寫出了極富盛名的不朽名作《念如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這樣一來,更使本來頗有名氣的“赤鼻”,一躍而名列“湖北五赤壁之冠”了!

  其實,在蘇東坡來黃州之前,赤壁已成為一處遊覽要地。晚唐詩人杜牧稱讚它:“地勝足樓臺”。到宋代已有著名的四樓:月波樓、棲霞樓、竹樓和涵暉樓。歷代來這裡遊覽的名人很多。唐代詩人李白與杜甫,都留下了歌唱赤壁的詩篇。宋代王安石、辛棄疾、陸游、王禹偁、黃庭堅、岳飛、文天祥,都在赤鼻磯頭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宋代以後,歷代有名的詩人、畫家,差不多也都在這裡留下了詩痕畫跡。我們現在能讀到歌頌赤壁的中外詩篇,竟有三、四千首之多!

  “東坡赤壁”,風景優美,歷來有“江山如畫”之譽。陸游曾兩度遊覽赤壁,他的評價是兩個字:“佳處”。蘇軾的弟弟蘇轍是這樣描繪赤壁下的江景:長江“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大江在這兒竟差不多同大海一樣寬闊,洪波奔湧,遠水連天,風帆上下,怡情悅目。……

  把赤壁景物描繪得更加雄奇壯麗,更有氣魄的,當推蘇東坡。他挺立赤壁磯頭,放聲高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已成為歌唱大江的千古名句。他描繪江邊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何等雄奇壯麗!他描繪冬季月夜赤壁:“江流有聲,斷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是字字如畫!他描繪赤壁下月夜泛舟:“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此情此景,實足令人神往;他描繪從江中回看赤壁:“小舟橫截春江,臥看翠壁紅樓起……”此景此情實難以字、畫描繪!

  蘇東坡為赤壁大大增色,後人為了憑弔這位偉大文人,自元、明、清而至現代,相繼在這裡建堂豎碑,修亭立閣。計有一堂(二賦堂),一樓(邑爽樓),二閣(留仙閣、碑閣),六亭(坡仙亭、酌江亭、睡仙亭、放龜亭、喜雨亭、問鶴亭),各具民族特色,引人入勝。 現在,它正以其如畫的美景,絢麗的新裝,迎接國內各族人民和國際友人。

  朋友,你也會站在赤壁磯頭,唱出了更新更美的讚歌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