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隨筆:我的朋友
人在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會遇到一些人,在經歷歲月的洗禮後,逐漸變成朋友。然後你們互相陪伴著走過一段路,在下一個分叉路口時,輕輕地抱一抱彼此,道一聲“珍重”,各自踏上不同的征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又是一個楊花漸開的季節。在去年的這個季節,畢業潮水隨著楊柳的飛絮席捲而來。
記得那是六月,恰逢初夏,楊花早已落盡,樹木已鬱鬱蔥蔥,閨蜜和她的妹妹來到我租的小屋,沒有豐盛的晚宴,只是一頓精心準備的家常便飯。那是我第一次以社會人的.身份招待閨蜜。
因為初入社會,所以我並沒有專門請假為閨蜜踐行。第二天,我照常早早就起來了,匆匆吃過早飯後,和閨蜜說了一聲“再見”就出門上班去了,並沒有即將長別的傷感。總覺得那不過是一次尋常的分別,過幾天就又能相見了。
等到晚上下班回家,看著收拾好的餐桌,疊好的被子,已經拿走的行李,我才意識到天南地北的我們將要很久不能見面了。
最近,昔日的一個朋友時常在我的夢裡出現。在夢裡,她還是圓圓的臉蛋,長長的頭髮,我們在教室裡,在回家的路上一起討論著巴金的家春秋,討論著《駱駝祥子》中那個胖胖的虎妞,我們還和以前一樣親密。
她是我青年時代的好朋友。她很愛讀書,在她的影響下,我也愛上了讀書。那會兒我們總是一起走在田壟上,津津有味兒地談論著各種書籍。我們一起為三毛如痴如醉,一起傻傻的做著一個“紅痴”。
記得有一次,我看完了周汝昌先生的一本紅學書籍,內心十分激動,放下書後就立即跑到她家,把讀書感受和她說了一通後,心裡才痛快。
那會兒看到一篇文章,說老舍在摯友死後,曾三次回頭給摯友上香,他說,以後再也沒有這樣一個朋友了。我也曾跟她說:“以後你不在了,我該怎麼辦?”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還是分道揚鑣了,如今再見,已是形同陌路。
工作之後,大家都比較慢熱了,由同事轉為朋友,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所幸,我身邊的同事大多都是性情中人。我們一起工作,一起逛街,一起訴說生活種種,一起分享喜歡的書籍。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也相繼奔向了不同的高處。
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朋友也是如此。慢慢的,你會發現,臨別前的一句“以後要多聯絡”,只不過是在說:再看我一眼吧,從別後再見已是遙遙無期。即使日後再相逢,我也不再是如今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