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糧心-雜文隨筆

糧心-雜文隨筆

糧心-雜文隨筆

  老家的親戚打電話來說,家裡的土地就要被政府徵用,用以建設工業園區。親戚的語氣中透出不滿,是啊,要讓他們離開這片胼手胝足勞作的土地,換做是誰,都不會服氣的。當然了,政府對土地是有償徵用,這對農民來說也算是一件稍稍值得安慰的事。然而,當他們的徵地款用完之後,或者又沒有一技之長,他們何以生存?農民失去土地,那還能算是農民嗎?可能,這就是中國城市化過程中不得不經歷的陣痛。每每念及此,我心中總是有一種隱隱的,揮之不去的擔憂。

  我們是農業大國,自古無農不穩,無商不富,龐大的農業人口對社會的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城市化的程序太快了,我總是想大聲疾呼,慢一點、慢一點。可是,為什麼說這樣的話?這樣的話又對誰說,我自己都有些迷茫。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末的農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們老祖宗傳給我們的最美好的品德之一就是勤勞,而這一點,在農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我曾在裝滿稻穀的平板車上觀察父母割稻子,他們很嫻熟地將一茬茬水稻割倒在地,然後細緻用草繩地困紮起來,再將一捆捆的稻子送上平板車,送回自家的糧倉,他們雖然很累,一滴汗摔在地上變八瓣,但是他們顯得很滿足,甚至是富足。對於他們來說,有了糧食,就有了一切。那時,家家戶戶糧倉都是滿的,那樣的情景,至今想來,都讓我心安。但是後來,我搬到了城市,越來越多人搬到了城市,我們的下一輩,很少有到農村的了。我上小學三年級的外甥居然連田裡面種的是麥子還是韭菜都分不清楚,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我很相信利奧波德所說:“人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以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認為熱量來自火爐。”我們的經濟精英們也似乎漸漸忘了農業的重要性,他們更熱衷於傳播大洋彼岸華爾街上的訊息。農業,一直是各種經濟年報中,最不顯眼,爬升最乏力的那條曲線。但是,他們可能忘了,支撐他們活下去了,依然來自於他們所遺忘的土地上的那些基本元素。你可能很有錢,但是你總不能早上吃股票,中午吃期貨,晚上再來一頓對沖基金大餐吧。你可以將巧克力蛋糕做成房子的樣子,一刀下去,一座別墅,一叉下去,又一座景觀庭院,但是,那是自欺欺人。當生命迴歸於本源時,誰都離不開糧食。袁隆平是英雄,那是因為他的發明,使得在土地減少的情況下,糧食增產,能養活更多的人,使這些人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從而推動了國家的城市化,工業化。但是,有朝一日如果袁隆平發明的福祉用盡,又或者戰爭來臨,我們又要用什麼來餵飽十三億張嘴?所以,專家們說的很對,糧食,從來就是戰略品。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運動中,農民其實還是處在一個被動的角色,當然了,千百年來都是如此。國家為了保證穩定的發展環境,在農產品這種特殊的商品上總是嚴格控制的。雖然我們實行了市場經濟,但農產品似乎不在這個範疇內,依然屬於計劃內。一方面,國家控制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無論貴賤,你都得買,不買,你就無法生產;另一方面,國家又嚴格控制糧食的售賣渠道及收購價格,農民們如果不賣出他們的糧食,那麼就只能爛在穀倉裡。從市場經濟角度來講,這是不正常的,但是從國家戰略,現實考慮出發,卻又不得已而為之。好在這些年逐步出臺了一些惠民政策,如對生產資料進行補貼,減免農業稅等,給我們本不活躍的農村無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改革開放帶來的春風吹遍了千家萬戶,農村自然也在其中。這是一個以金錢論成敗的年代,可能我這樣說有失偏頗。但是,我在廣西的農村中採訪過幾位外出的'青年,我問他們為什麼不種田,要出去打工?他們告訴我,如果專心種那幾畝薄地,可能一年也餘不了幾千塊錢,但是如果要娶媳婦,沒有幾萬塊錢的彩禮根本就不行,就算不要彩禮,姑娘們也不願意嫁給一個成天只會伺弄莊稼的農民。我又問他們,那家裡的田怎麼辦?他們對我笑笑說,只能交給老父母了,但是可想而知,年邁的父母又有多少精力來種田,田地的收成,也就可想而知了。窺一斑可知全豹,這很大程度上能代表中國農村的現狀,這就造成了兩種人,農民工和留守老人婦女兒童。

  我當然知道,世界上沒有哪個大國的崛起,是靠農業。但問題是,他們從然沒有忘記過農業。我們在大力發展工業,各地政府的政績也是用GDP來表徵,農業自然無法給GDP作出多大的貢獻。國家有必要讓農業大縣、農業大村存在,而這些地方政府的領導們,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自己的轄區內經濟不如人家而氣短,因為只有你們的存在,才能使國家更安心、更穩定的發展。一些已經有一定規模工業化的城鎮,是不是要延緩一下稍顯過熱的城市化程序,讓這些土地沐浴到更多的政策性陽光,而不是讓胼手胝足生產的農民兄弟們急於進入城市,不要急於讓這些土地被拍賣,被置換,被開發,被汙染,並在其耗盡了所有能量時被遺棄。不謀一時者,不足以謀一世,我們不能在我們還沒有踏進世界強國之林,就爆發糧食危機。

  我衷心希望我們的國家儘快崛起,但是,我想要表達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頂層設計者還是我們普通老百姓,都要重新審視我們的農村、農業和農民,人人都懷有一顆“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