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全新空間的設計運用論文

全新空間的設計運用論文

全新空間的設計運用論文

  一、對空間自身的塑造

  在展示空間的選擇上,要儘量選擇較為純淨的空間,色彩和造型要與作品本身形成巨大的反差,從而有利於形成作品對於空間的佔有感。德國裝置藝術家伊娃·海賽的作品《亂了套》之所以會產生“亂”的感覺,首先是作品本身與其所處空間的關係。作品本身為曲線,線型與空間整體橫平豎直的氛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上作品本身閃亮的顏色以及灰暗的空間使空間整體成了作品的背景,在這種圖底關係下,作品本身更加突出。同時作品本身佔據了觀者的主要視域範圍,所以它表現出來的氛圍就是觀者感知的空間整體的氛圍。其次作品的形態和色彩與蜘蛛網相似,認知的經驗告訴觀者蜘蛛網的紋理和形態是亂的,所以觀者也會把這種感覺自然地聯絡到眼前的作品上,由此該作品“亂”的主題自然而然地被觀者接受。

  二、對空間介面的塑造

  許多裝置藝術作品沒有將觀者納入到作品本身的內部空間之中。這就需要選擇恰當的材料去塑造空間介面,而所謂用材料去塑造空間界就是依靠材料表面的視覺肌理和觸覺肌理的形式美感。空間介面既可以採用四周完全封閉的圍合形式,又可以採取透過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限定出一定的虛擬空間的形式。前者如安塞姆·基弗的《美索不達米亞》,基弗用鉛做的書架和書圍合成了一個較小的封閉空間,觀者被鏽跡斑斑的鉛材料所包圍,猶如進入了一座出土的古代遺蹟,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後者如唐納德·賈德的《無題》,作品藉助展廳四周的牆面擺佈構件,透過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形成虛擬的圍合空間,觀者透過對構件材料表面光澤度、粗糙度、反光度等以及構件排列組合關係的感知達到對整體空間氛圍的感知。

  三、與展示環境相互融合

  裝置藝術的空間設計極端化的處理方式就是與展示空間本身融為一體,它打破了作品與展示空間的界限,將時間、空間、過程、現場感合併為同一個實體。觀者被包容於一個特定的空間中,由被動觀賞轉化為主動接受,並且動用各種知覺器官去感受。漢斯·哈克在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的作品《德意志》,將整個德國國家館設計成一件巨大的裝置作品。在展廳的入口,他將希特勒1934年參觀威尼斯雙年展時的大幅照片陳列在這裡,入口上方是放大的東、西德合併後發行的一元馬克硬幣模型。進入展廳,觀者會發現被撬起的'灰色大理石地板磚散落了一地以及正面牆上鑲嵌的“GERMANIA”8個醒目的黑色字母。同時展廳中還夾雜著迫害猶太人以及戰爭的聲音。這種破壞性的場景以及多維度結合的表現方式,使觀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滿目瘡痍的日耳曼民族的過去與現在。該作品與其所處的空間很好地融為了一體,達到了與觀者良好的互動效果。

  四、結語

  佔據一定的空間、支配一定的空間,並且透過材料給觀者的感受營造空間的氛圍,從而與觀者達成默契,激發觀者的情感共鳴,進而使藝術作品本身產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