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研究論文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研究論文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研究論文

  1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定義

  在水利工程生態環境中,其內涵的確定是實施環境效應評價的首要任務,它的作用主要是透過評價選取的指標是否合理、內容的覆蓋範圍以及建成的指標體系等,對最終結果的可靠性有著直接的影響。目前為止,人們對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的概念尚未給予準確定義。透過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的意義,可以將其定義為水利工程建設制約生態環境系統,受到影響的所有生物以及生態系統對其作出響應。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主要是工程的實施影響了生態系統環境的功能以及結構。一些學者認為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是綜合了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修復兩種形式,通常是在工程完成後才能夠表現出來。另外一些學者認為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是在生態基礎上分析出來的,同時對人和自然界生物進行總體分析,而未對經濟以及社會的效益做出分析。在國外並沒有對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的效應評價和影響評價進行區分,影響評價是指在工程建設之前對影響環境系統的因素進行預測,對評估規範有較為嚴格的限定和實施步驟。效應評價是指在工程建設實施中對生態環境系統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沉積擾動、水質變化、生態系統等。在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的內涵上要著重下面幾個方面:首先要重視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時間,需要同時考慮工程建設的所有過程包括規劃、設計、建設以及建成後的整體生態環境效應。其次,是在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空間上需要加大重視力度,對整體自然界進行效應評估,包括河流、陸地、人們生活環境等生態環境系統。最後,需要考慮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全面性,需要同時考慮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正負效應兩個方面,在負效應上需要考慮的是工程建設和實施所造成的影響,正效應要考慮生態環境的修復、人類的社會以及經濟效益。

  2對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評價體系的分析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主要涵蓋了生態、環境、社會等各個系統,需要整體的分析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對生態環境以及經濟效益所造成的影響。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評價是一種獨特的評價體系,與環境影響評價和工程建成後的評估有著很大的不同。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主要是對建設完成後的工程進行整體分析,其中包括人類居住環境、自然界生物、經濟效益方面的影響。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體系構成主要是以指標體系、評價方法以及標準來實現的。

  2.1對評價指標體系的分析

  伴隨著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越來越深入的研究,一些學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標體系以及評價方法和模型,但在此方面並沒有形成共識,因此需要一種完整的、合理的、科學的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評價體系來進行評估,在現代學者中是一項較為關注的問題。在現代評價體系中,效應評價體系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1)確立新型指標體系於基本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標準上,使用基本的層次、主成分、灰色關聯度等分析法,通常情況下的指標體系主要是以目標層,指標層以及準則層組成,是一種樹狀結構,它的確立一般都依照系統化、獨立化、定性和定量相融合的原則來進行。2)將壓力—狀態—響應模式以及改進模式作為基礎,對指標體系進行建立,也就是PSR模式,其主要將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作為理論基礎,將壓力—狀態—響應模式最為指標選取的依據。現階段,較多政府機構以及組織都承認藉助環境指標組織以及環境現狀彙報最為有效的框架就是PSR模式,此模式也在環境管理、生態安全評價以及決策制定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在國內外也有較多改進模式得到應用,例如:狀態—壓力—響應模式、驅動力—狀態—響應—潛力模式以及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模式等。將以上模式作為基礎,所建立的指標體系有較為顯著的優勢,對認識以及管理陌生生態環境系統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對各個環節指標互動作用進行考慮的同時,還能夠分解以及簡化評價過程,基於此,其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3)對生態足跡法建立指標體系的分析。早在1992年生態足跡法一詞就已經被提出,Wackernagel等對其進行了完善工作,能夠對可持續發展程度方法進行衡量,現已在區域可持續發展度量以及生態經濟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2.2對評價標準進行分析

  在對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進行評價時,需要具有一定的依據以及標準,並將生態環境效應評價標準建立起來,並將生態環境質量以及人類活動影響程度的定量參照系衡量指標建立起來,藉助參照系能夠使決策者對當前的發展狀態有一定了解,並採取一定措施做好生態負效應的減輕以及消除工作,從而使生態環境現狀得到徹底的改變。因評價目的以及評價模型都會存在不同,因此就會導致生態環境效益的評價標準也存在不同,此外,還會受到區域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情況以及社會背景等條件的制約,對評價標準很難實現統一。因此,目前為止,還未有形成統一的評價標準去對生態環境效應做出有效的評價,還需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對評價標準進行制定。1)以國際、國家、地方以及行業的.標準作為基礎,此外,還需結合行業環境評價規範、地方政府標準體系、河流水系的保護情況以及特別區域的保護要求作為基礎對評價體系進行確定。2)對區域的背景值以及本底值進行研究,具體包括:水利工程興建前,河流水系是否連通、年徑流變化規律、水質達標標準、區域植被覆蓋情況、生物多樣性指數分析以及區域水土流失底值等內容。3)類比標準,即選擇與當地環境較為類似或者沒有經過人類破壞的生態環境作為對比,將其作為標準進行對比。4)對研究成果進行分析,例如河流水質達標率評價標準以及水土流失強度標準等內容。5)以專家經驗作為依據,對指標進行分級。

  2.3對評價方法進行分析

  水利工程的建立,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影響,藉助單因子評價方法無法將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真實、全面以及準確的反映出來,還需藉助綜合評價的方法。1)以經驗為基礎的綜合評價方法,主要就是將專家的經驗以及評價物件作為依據,對領域的通曉程度進行評價,專家打分法以及德爾菲法是較有代表性的方法。此種方法應用較為簡單、且有較廣的適用面,能夠較為直觀的對其作出解釋。但是其還有較強的主觀性,且準確性較低,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2)以數值以及統計為基礎的綜合評價方法,在對評價系統實施嚴密的定量描述以及計算時,可以藉助數學理論以及解析方法進行,加權平均法、TOPSIS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其較有代表性的方法,且有較強的數學邏輯性以及充分的理論依據,評價結果有較高的可信度。

  3結語

  水利工程的建設,能夠為社會的發展帶來較大的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但是,也會對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性帶來較為的威脅,這就需要對水利工程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以及分析,從而使其得到全面的發展,對人類社會以及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