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教學生朗讀有感論文

教學生朗讀有感論文

教學生朗讀有感論文

  朗讀是一件既有意義而又愉快的事情,在教學中是教師經常使用的手段。尤其是在講求積累、感悟的語文教學階段,更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對學生來說,一個人朗讀水平的高低,能看出他的語文表現力如何,同時朗讀能力標誌著他的文學修養、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的高低。

  但是,我們有時在上課指導朗讀時,只注意了學生的朗讀次數,往往缺乏具體指導的用語,使朗讀停留在表面上,學生也讀來無趣,像唸經似的,這是不能達到語文新課標要求的“正確、流利、有感情”。

  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是這樣指導朗讀的:

  一、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確定初讀課文的感情基調

  唱歌會根據內容先定調子。朗讀也不例外,每次學課文時,我都要結合課文內容,聯絡生活實際,確定讀課文的感情基調。如,《花木蘭》一課中,有一個片斷:“她想:父親年老多病,無法出征。弟弟年幼,還不到當兵的年齡。”我問學生,這段描寫了花木蘭怎樣的心情?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出:著急,憂愁,難過……這時,我問學生,你們在平時有沒有碰到過令你著急煩惱的事?學生紛紛回答:“有”,我進一步追問學生,當你著急煩惱時心情怎樣?說話的語調會怎樣?學生會結合生活實際經驗,各抒己見:不高興,臉上沒有愉快的表情,說話聲音低低的,提不起精神,心裡七上八下的,還會嘆氣……我會說:好,就請大家帶著這種煩惱的心情朗讀全文。這樣,讀課文的基調就定準了,使朗讀有了初步的效果。 即使課文中寫的人或事離自己的生活較遠,學生也可以藉助生活經歷中類似的.感情經驗去感受,讀出感情。

  二、從品味語言入手,引導學生帶著感受不斷讀好

  注重朗讀細節指導環節,給學生反覆朗讀語句的機會,一遍一遍地指導,每次在原有基礎上提出新要求,直至進步為止,使朗讀達到最佳效果。比如,《花木蘭》一課,有這麼一句話:“花木蘭告別了親人,披戰袍,跨駿馬,渡黃河,過燕山,來到前線。”

  讓學生體會出花木蘭從軍路途的艱辛並不困難,但當我要求他們帶著感受朗讀時,卻全是慢慢騰騰的一個調子,使句子感情不能充分流露出來。我說:“這樣的讀和理解沒有緊緊地聯絡在一起,文中‘披、跨、渡、過’這幾個動詞既體現了花木蘭比較剛性的性格,也反映了她從軍的艱辛,語速要有節奏感。”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又開始認真地練習。為了淋漓盡致地表達,我讓學生在桌上模擬駿馬賓士的節奏,老師帶動,範讀引路,使朗讀達到高潮。孩子們在興趣盎然的師生朗讀中,結束了這一片段的處理。

  三、從教師的指導意識入手,突出“讀字當頭”的理念

  我在實踐中,經常在學生研讀文字語言的同時,把學習目標落實在朗讀上。我總結了許多成功的有關朗讀指導語的範例。透過引導點撥,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提高了朗讀的質量。如,“誰願意用自己的朗讀讓大家明白課文的意思?”“你不但朗讀的技巧好,而且對作者的感情體會得深刻到位。”“讀書的時候一定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做到除了自己和書本,旁無別人和事物。這樣就會讀好。來,聽老師讀一遍。”……課上,在學習過程中,處處能聽到“書聲琅琅”的場面,充分體現了朗讀的指導作用,使學生的朗讀收效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