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貴州省高校體育與城市社群體育資源共享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的
論文關鍵詞貴州省 高校體育 社群體育 資源共享 研究
論文摘要本課題根據貴州省的實際狀況進行分析,論述適合貴州省高校體育資源與社群體育資源的合理共享,使高校體育與社群體育二者有機地結合並共同發展,提高高校與社群居民健身意識和健身質量,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體育資源,共築一座互動、互利、聯動共享的通向終身體育的橋樑,構建一個高校體育與社群體育發展的新模式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精神文化需求。
一、前言
高校體育與城市社群體育同是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兩個重要部分過去是分割開來,互不聯絡,各尋發展。這種狀況不利於全面貫徹和落實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也是有悖於我國體育政策法規所要求的。而高校體育的設施齊全、人才眾多、方法先進,所以要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不僅要管好校內師生的健身活動,而且對校外周邊的社群體育負有責任和義務。
貴州省內的高校經過多年的教學積累和國家的資金扶持,體育資源相對富裕,如何使相對富裕的人才、物力資源發揮出最大程度的作用,如何實現“大學服務於社會、社會回饋於大學”的功能轉變,如何更好的發揮高校體育與城市社群體育的資源共享,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研究物件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物件
貴州省城市社群居民和高校在校大學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近幾年來一些國內外有關高校體育與城市社群體育互動發展的資料50多篇,及其它相關書籍和資料。
2.問卷調查法
對貴州省內該領域的10名專家、9個市(州、地)的10個城市社群、10所高校發放問卷。問卷共發放800份,回收764份,回收率為:95.5%,有效問卷758份。
3.數理統計法
熟練應用計算機統計軟體spss15.0、excel,對所獲得的資料、資料進行統計處理。
三、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一)高校體育資源與社群共享應堅持的原則
1.和諧發展原則
社群體育和高校體育的和諧發展原則可以為群眾體育和健身活動提供建設場所和必要器材,為部分體育專項愛好者創造條件,尤其是要為區內群眾性的體育專項運動提供便利。
2.資源共享原則
目前我省開展社群體育有幾大難處:缺少專門的體育人才、缺少設施、缺少資金投入。可見社群體育在有形資源上嚴重匱乏,同時我國大量的體育專業人才和良好的體育設施等有形資源卻在學校。但社群在體育文化、體育娛樂等無形資源方面卻比學校體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兩者之間有著很強的互補性。
3.互利互補原則
社群體育和高校體育都是為大眾健身服務的,在不影響高校正常教學的前提下,高校體育的大部分裝置應向社群內體育運動愛好者有控制的開放,以利於社群內居民健身;有條件的高校還應在技術上給予社群體育活動以支援和幫助。
(二)貴州省高校體育與城市社群體育資源共享現狀
1.貴州省高校體育調查現狀
(1)貴州省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活動調查現狀
在對大學生不參加體育鍛煉原因的調查中發現,學校不重視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佔據很大比例。在學校沒有形成很好的活動氛圍,沒有朋友陪同,一個人不願意去佔到26.6%,也反映出學生喜歡的運動方式。
貴州省目前在校大學生在空閒時間選擇網上衝浪和看書寫作業的佔到了69.4%,而選擇參加體育鍛煉的只有14.8%,並且有10.8%的同學選擇了其它,可見大學生迷戀網路,沉溺於電腦遊戲、影片聊天等現象還大量存在。
(2)貴州省高校大學生每週參加體育鍛煉情況
從調查的統計中可以看出,除去正常的體育課教學活動外,大學生每週從事體育活動的次數主要集中在2-3次,這說明貴州省在校大學生大部分時間能夠自己積極主動地參加鍛鍊,其中有一部分可能達到或接近了體育人口標準(中國體育人口判定的標準為:(l)每週身體活動頻度3次(含3次)以上;(2)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3)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
2.貴州省城市社群體育調查現狀
(1)貴州省城市社群居民參加鍛鍊目的分析
從調查結果可知,在限選一項的情況下,社群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依次為強身健體、增進健康、散心解悶、休閒娛樂、增加人際交往、與同伴交流、緩解壓力和減肥治療疾病。大部分群眾參加體育活動是為了強身健體和消遣娛樂,這說明體育運動既是一種強身健體的主要途徑,也是一種娛樂消遺的主要方式,並且得到了社會廣大群眾的'認可。
(2)貴州省目前城市社群居民對健身環境滿意度
貴州省中心城市經濟及生活水平與地區、縣形成差距較大,所以城市的聚集功能普遍較強,而輻射、擴大能力較弱,體育資源優勢向周邊地區擴大不夠,導致很多居民對健身環境的不滿意。這反映出目前我省社群健身場所遠遠不能滿足社群居民的健身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社群體育環境,加大人力、物力的補充。
(3)影響社群居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因素
從調查結果看,居民不參加健身鍛鍊的因素排在前5位依次是:工作太忙、沒有指導組織者、沒有時間、沒有體育場地、費用高等。形成以上因素的根源,首先是現代社會充滿競爭,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任務繁重,下班後往往感到身體疲勞,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而不想參加鍛鍊;二是體育場所有限,公共活動場地、器材偏少,大多數都集中在學校,體育設施嚴重不足;三是由於人事編制和街道社群主要工作性質所決定,大部分社群沒有設立專門的體育健身指導員和管理者,社群內缺乏體育鍛煉的組織者和指導者,使得一些居民不知道如何鍛鍊,使體育鍛煉進行的比較盲目和隨意;四是體育場館健身活動需要相當的費用,普通工薪階層和下崗、離退休人員難以承受。
(4)貴州省城市社群居民對社會要求
目前我省社群居民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場地設施和人才指導的缺乏,同樣也是目前最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在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體育場地各項面積中顯示我省體育場地佔地面積為2216.21萬平方米;體育場地建築面積為46.81萬平方米;體育場地面積為1580.46萬平方米;按佔地面積:人均體育場佔地面積0.57平方米;按場地面積:人均體育場地面積0.41平方米。
(5)貴州省城市社群居民體育消費意識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居民收人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體育消費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增強。資料顯示居民的體育消費現狀為:每月50元以下的佔69.6%,每月50-100元的佔21.8%,每月100-150元的佔6.7%,每月150元以上的佔3.1%。我省是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佔的比例較少,所以體育消費水平低於我國目前的體育消費水平。
3.拓展工作思路,擴大資源共享
(1)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
我省現有各種高校20多所,每年約有3萬大學生畢業走向社會,而大學更是聚集了大量優秀人才,且門類齊全。其人才不論在數量上、專業種類以及理論知識、實踐示範等綜合素質上都是其他部門無可比擬的。要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資源充足的優勢,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社群體育活動,指導各類群眾的健身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家長、社群體育活動積極分子及熱心體育工作志願者的積極性,尤其是學生的家長,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培養學生參與社群體育的興趣和積極性起到促進作用。
(2)我省高校體育科研、資訊資源優勢
高校中體育教研室(部、系)作為高校實施體育教學和指導體育鍛煉的主要部門,擁有一定數量且具有體育科研水平的教授和科研人員,加之高校特有的良好科研條件和裝置,對體育鍛煉方法及其鍛鍊效果可以做出準確的分析與評價。因此應充分發揮、利用高校人力資源和先進裝置的優勢,為社群體育的普及與提高提供必要的條件,使之能夠科學、合理、有效地促進社群居民健身活動的開展。
(3)高校體育經費資源優勢
社群體育發展應充分利用高校體育經費資源優勢,以此作為社群體育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之一,使越來越多的群眾投入到全民健身運動中,同時條件較好的社群,體育經費資源優勢也比較豐富,如金陽新區碧海社群,在開展體育活動方面向社群居民投入了大量經費,高校也可以和他們共建體育活動,全面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開展。
四、貴州省高校體育與城市社群體育互動發展的對策
(一)更新觀念,打破高校與社群的界限
不管是教育者、管理者還是普通的社群居民都應該從社會發展出發,更新觀念,對高校體育與社群體育進行重新定位,來提高高校體育與社群體育的認識,打破高校與社群的界限,實行開門辦學的新思路,以高校體育為突破口,實現高校體育與城市社群體育的互動發展。
(二)充分發揮體育場館優勢形成資源共享
如果將社群中心和高校體育館聯合,將彼此的資金投入有效地相融合在一起,將場館、設施的規格、檔次提高。這樣既可滿足高校的常規體育教學活動及學生的課餘體育鍛煉、競賽等,又可解決社群對運動場及設施的需要;既可以克服典型的資金“人治”和短缺現象,場地設施又能得到專門機構的管理和保養。
(三)專門配備組織機構及專職人員
由於高校體育和城市社群體育的組織機構的不同,各司其職,為了能讓兩者更好地聯結,可以考慮組建成立專門“高校與社群互動辦公室”的組織機構,可以把辦公室設在市體育局,負責相應的組織工作,高校和社群各設一個分辦公室,來負責高校與社群互動的具體事宜,高校負責人由體育學院或體育系的領導擔任;社群的負責人由街道辦主任或副主任擔任。
五、結束語
從現代教育發展趨勢來看,社群體育與高校體育的關係必須是一種相互聯絡、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係,高校體育與社群體育的互動應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內容的結合,即社群體育要與高校體育協調發展。表現為社群體育要參與到體育教育中來,體現其教育性的特點;高校體育也要與社會相聯絡,向社會開放,接受社會的監督,體現其社會性的特點。在現時代,社群體育與高校體育的資源共享、協調發展是社會發展對社群和高校在體育教育事業中的必然要求,是社群體育和高校體育刻不容緩的任務。
參考文獻:
[1]王凱珍.21世紀我國社群體育發展模式研究一面向21世紀的思考[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4.
[2]貴州省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資料綜合情況分析[m].貴州省體育局.2004.11.
[3]張洪潭.試論學校體育與社群體育的關聯互動[j].體育與科學.2004(9).
[4]朱儁玲.學校體育與社群體育的雙向參與[j].浙江體育科學.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