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中休閒農業發展的意義論文
1休閒農業的發展對城鄉統籌的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穩步增長,這也標誌著我國經濟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然而,機遇總是伴隨著挑戰,在這個階段中,我國的農業發展面臨著巨大壓力。2014年,第一產業在我國GDP總量佔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隱藏在這接近一成的GDP之後的是我國超過6億的農民。在農業GDP如此低的情況之下,我國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必然是一個讓人憂心的問題。如何實現農民收入增長以及如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將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兩極化將越發明顯,這種情況不但抑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更拖延了城鎮的發展。基於“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決現階段城鄉統籌發展難題的答案在於如何有效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休閒農業是以農業為主體,融入旅遊業的相關要素,將農村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民俗民風以及文化體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新型產業。此外,休閒農業將傳統的農業資源作為基礎,經過現代旅遊產業的融入,其目的是促進傳統農業的轉型併為農民提供較高的經濟效益。這種基於我國國情的創新型舉措,透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滲透和互動,帶動了製造業和建築在內的諸多產業,為實現傳統農業朝著效益型農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同時也為旅遊業在內的多個產業開闢了新的利益空間。從某種層面上,發展休閒農業正好解決了我國農業問題和城鄉兩極化的'問題。概而言之,休閒農業的發展對城鄉統籌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第一,有利於調整產業經濟結構。發展休閒農業是積極響應國家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的號召,是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積極探索,更是對農業經濟的不同詮釋。其作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的產物,不但改造了傳統農業的單一經濟結構,增加了服務業、旅遊業甚至製造業的比重,在實現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同時,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配置的最佳化。第二,推動農業發展。休閒農業是傳統農業透過整合旅遊業的相關要素而形成的創新型產業模式,它推動了城鄉之間的科技、人才以及資金的交流,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產銷模式,擴大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範圍,優化了農業的資源配置。透過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為農民謀求高收入的同時也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現代化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第三,推動旅遊業發展。休閒農業是把現代人旅遊的多元化需求和農業的發展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將鄉村生活、鄉村傳統建築風格、鄉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遊之中,豐富了旅遊的形式和內容,並賦予其文化內涵。並以強大的市場需求為動力推動了現代旅遊業的發展。第四,推動城鄉文化交流。“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描述的田園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嚮往之地,而休閒農業正好提供了這一平臺。“幹農活,住村屋,體驗鄉村文化”也成為當下最流行的旅遊文化。久居在鋼筋水泥間瀰漫著現實主義的城市裡,激發了人們對田園浪漫生活的嚮往,更激發了對民俗民風的濃厚興趣,極大地推動了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和鄉村文化的傳承。第五,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休閒農業作為橫跨三個產業的創新型產業模式,利用城鄉之間的差異作為引力,更加緊密地聯絡城市和農村,使城市的資金、技術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閒農業當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因此,發展休閒農業是促進城鄉統籌的戰略舉措,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農民收入擴大了農村就業,使得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程序,更取得了增強區域經濟一體化、城鄉交流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意義。
2城鄉統籌的休閒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2.1對休閒農業的認識不足
由於部分經營者對休閒農業的概念認識不夠,導致目標不明確,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觀光型,並沒有更好地體現出農產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價值。農產品僅供觀賞的行為也讓休閒農業流於表面,沒有體現出文化展示的核心。這樣單一的產業鏈條模式使得休閒農業產品總體競爭力和吸引力不足。基於此況,休閒農業應當根據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以及市場需求狀況,充分體現出當地的歷史民俗風格和自然農業景觀來形成品牌特色。以農業為基礎,以文化為核心,開擴經營思路,注重農業生產能力的發展和農村文化的傳承。
2.2休閒農業的服務人員素質不足
因為目前我國的休閒農業區多為私營,以最大的經濟效益為出發點,將廉價的勞動力和親友作為服務人員,這就造成大部分休閒農業服務人員上崗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休閒農業服務技能的培訓,諸多管理和服務的問題隨之出現,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閒業和旅遊業從業的技能和專業的態度,使得遊客在此並未享受到應有的服務,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糾紛和權益侵害,這樣竭澤而漁的態度勢必影響長久發展從而影響總體經濟利益。因此,建議加大政府扶持,開立相關的培訓機構,專項提供專門的技術指導和資訊服務體系,將經營和管理的先進經驗教給經營者,並構建全方位的休閒農業管理服務體系,健全省、市、縣三級休閒農業協會組織,強化協會服務功能,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2.3經營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於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現階段大部分農業休閒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問題。由於成功經營者的示範效應,導致後續的經營者缺乏創新的思路,休閒農業區的發展形式單一、功能區分不明、特色並不突出甚至專案開發雷同。最終,部分市場已經飽和至低價競爭,另一些市場仍未被開發。同樣,由於經營者對休閒農莊缺乏營銷意識和缺乏合理的規劃,導致經營者忽視了品牌建設,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來開拓市場,導致農莊形象並不突出,可持續發展潛力不足。因此,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宏觀的經營管理是針對管理經營理念存在問題的最佳解決途徑。這就要求廣大院校開設專門的科目來培養專科人才,用以解決現有的經營者管理不合理的問題。在同一型別的休閒農業區設立門檻,減少過多的休閒農區擠佔同類項目,導致分佈不合理。在制定發展規劃的同時,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的前提,要對地區的文化和自然環境等提供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4法律法規監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國休閒農業的相關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僅在2015年1月4日,農業部辦公廳成立了第一屆農業部全國休閒農業專家委員會,為我國休閒農業的發展提供外力支援,但並未出臺完善的相關法規。大多省、市並沒有相關的政策來維護旅客和經營者的關係,導致出現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加上相對滯後的財稅政策和投融資政策也是制約休閒農莊發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國休閒農莊的發展一直處於一個過於寬鬆的境況之下。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應當儘快成立專門監督管理部門,改變現有的多頭管理局面,成立專門的引導機構,協同其他部門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權責統一,更要配合專門的、規範的、全面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其行為,這樣才能做到有條不紊的持續發展。而財政部門應該成立專項基本用以作為休閒農莊發展的資金支援,並透過給予貼息支援來促進休閒農莊的發展,對符合條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貢獻的休閒農莊採取獎勵或者專案貼息、資金扶持的政策。
3結語
休閒農業作為一種橫跨三個產業的新興產業模式,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最佳化產業培植,為農業轉型發展提供新動力,為旅遊業的發展開闢新領域,持續推動我國城鄉統籌的發展。但是由於其發展時間還比較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經營管理理念不足,休閒農業的發展還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這需要政府和企業個人根據各地的不同農業自然環境,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政策法規到管理創新以及特色產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