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幼兒在民間遊戲中得到和諧發展論文
現代幼兒教育研究認為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遊戲是幼兒對生長的適應。《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教育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富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遊戲是深受幼兒喜愛的、符合幼兒天性的與幼兒有著密切聯絡的特殊教育活動。幼兒無時不在“玩耍”,無處不在遊戲,幼兒是遊戲的天然建構者。而民間遊戲是豐富多彩、情趣盎然的活動對幼兒的和諧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認同感是個體聚合在一個群體中的認同感,它是在倫理觀念、價值觀念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對幼兒來說是非常陌生的、抽象的,僅憑教師單方面的說教,幼兒只能是茫然無知。而民間遊戲中蘊藏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厚的文化意蘊,它受心理、習慣、地域、氣候諸因素的有效制約,所表現的內容往往是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風情、思維模式等。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親近生活、瞭解生活,憑藉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的行為風俗,易受到當地民俗文化的薰陶,從而建構起初步的認同感。在遊戲中幼兒透過模仿、交流、改進,對當地的民俗就會有進一步的認識,而如此的“觀察——模仿——再觀察——再模仿”就會讓幼兒產生一種認同感,形成一種習慣,自然流露到日常生活中。
民間遊戲來自於人們的生活,遊戲的材料大多也來自於生活,來自於大自然中,這些材料隨手可及,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日常生活中的紙、小石子、小繩子、沙包等等普通的材料在民間遊戲中都是寶貴的'材料。比如“踢毽子”遊戲,幼兒只需用毛線、塑膠繩或者小鐵片、磚片等就可以自主動手實踐製作毽子了。又如“跳房子”的遊戲,幼兒只需要一個小石子,在地面上畫出一間房子就可以與同伴盡情玩耍了。再如“放風箏”的遊戲,只需要幾根木棒、棉線、一張紙、水彩筆,讓幼兒自主動手畫出喜歡的圖案,就可以製作個性十足、獨一無二的風箏了。引領幼兒自主動手製作玩具,不僅有利於培養幼兒動手實踐能力,而且有利於培養幼兒動腦的能力。
遊戲常常和規則與成敗密不可分,傳統幼兒園組織開展的遊戲,由於受場地、器材的限制,一般由教師集體組織、預設規則與任務,幼兒只能被動服從,而幼兒在潛意識中往往漠視規則。而民間遊戲由於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變,常常不受材料場地的限制,往往是幼兒自發組織的,自主有效參與其中。比如“挑木棍”遊戲,首先材料可以是牙籤、筷子、樹枝、秸種、塑膠管、木棍等任意選材;其次桌面、地上、沙發上、床上等場地隨處可進行;再者遊戲人數無限制,沒有預設的任務,一人可自娛自樂,安靜、專注地獨立遊戲,三個一群五個一夥也可開展遊戲競賽。還能促使幼兒去自主確定遊戲規則。此時幼兒的規則意識自然會得到提升,幼兒自然會主動地制定規則、自覺地遵守規則、公正地維護規則。幼兒從遊戲中學會了交流、溝通、討論,學會了組織、服從、謙讓、爭辯和自我調控。因為遊戲是幼兒自願自發的,所以幼兒在遊戲中無拘無束,敢想、敢說、敢爭。
民間遊戲一般要幾名幼兒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比如“炒蠶豆”“兩人三足走”等就必須兩名幼兒有效合作、默契配合才能完成。在“兩人三足走”遊戲中,需要將一個幼兒的左腿和另一個幼兒的右腿用繩子綁在一起,兩個人需同心協力一起邁出綁著的那條腿,接著另一條腿跟上,然後再邁出綁著的那條腿,如此迴圈,如果兩幼兒不合作,不配合就容易摔倒,遊戲就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如此“共同行動看效果”的合作精神能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總之,民間遊戲是一個自然、自信、輕鬆、積極的娛樂過程,是一個培養幼兒樂觀、健康個性的過程,對促進幼兒可持續的和諧發展起著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