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內科學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內科學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內科學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摘要】對內科學教學進行改革,是適應目前醫學院校教學改革的需要。透過對我院內科學教學改革探討,認為對內科學進行教學改革,進而滿足教學需要,提升教學質量,是完全可行的。

  【關鍵詞】內科學;教學改革;探討

  息量大、整體性強、實踐性強的學科。透過學習該學科,學生應掌握內科常見病及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和防治等基本知識,同時掌握疾病診療的基本思路。當代學生思維活躍,有個性,接受能力強,喜歡探索性思維和多渠道獲取知識,過去陳舊、呆板、固有的教學模式,已不適合應用於當代學生。所以,全面構建相關醫學課程整合模式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內科學課程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熱情,進而提升醫學課程的教學質量,這亦是內科學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

  1.目前我校內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模式陳舊

  我院的'內科學教學先後運用了板書、掛圖、投影、幻燈及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我校現在所採用的教學模式為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向學生講授知識。雖然運用了新的教學手段,講課較以往生動、資訊量有所加大,但是學生被動上課的形式依然沒有改變。上課形式仍然是“灌輸式”、“填鴨式”,缺乏互動式、啟發式、討論式等靈活多變的、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上課方式,學生表現為懶散學習、被動學習[2]。

  1.2與基礎知識縱向串聯不夠

  內科學教材各章節的編排通常涉及流行病學資料,如依據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鑑別診斷、資料、預後等多個子課題進行闡述。為方便於理解以及記憶,在講解時如能將相關背景作介紹,透過對相關生理、生化、病生等知識的串聯、回憶,更能提升學生對內科學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2.我校內科學教學改革探討

  2.1教學內容的改革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主幹課程,講授內科醫師必備的理論和基礎知識,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內科病人的處理思路;掌握內科醫師必備的理論和基本操作技能,促進知識向技能轉化。在教學內容上,根據最新醫學發展狀況及時加入一些新內容,轉移側重點,刪除一些過時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及時瞭解和掌握實用的專業知識和本專業科學技術發展最前沿的動態。同時,調整與其它課程的關係,避免內容上的重複,與整個教學體系融為一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2基礎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相互滲透,有機結合

  在臨床實踐教學中,由於基礎課的教研室和臨床醫學教研室分屬於不同部門,溝通較少,無法做到講解基礎課程時,聯絡臨床相關疾病。對此,我們進行內科學備課時應加入相關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在接受臨床知識同時,透過複習基礎知識,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利於記憶。

  2.3模擬病人在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標準化病人是指經過一定培訓的正常人或慢性病病人,同意充當某種疾病的模擬病人,同時教學醫院配備模擬人,作為學生訓練或臨床學習時使用。透過學生與模擬人溝通,在模擬人身上操作,從而更有效地訓練學生臨床實踐技能和培養學生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2.4訓練臨床思維

  讓學生從詢問病史、書寫病歷、病歷分析等過程,都有實際的體驗。同時我們還注意給學生提供比較適合本校發展方向的參考書籍,對習題集和實驗指導書都是有針對性的由課程組成員自己編輯。透過這種訓練,使學生把整個內容進行了一個有效的貫穿,為以後打下良好的基礎。

  2.5設定學生講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內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夠在具體工作中靈活應用這些方法去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培養出合格的新一代醫學專業高質量人才。為了瞭解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我們採用啟發式教學,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在部分教學環節中設定了學生講座,使他們增加了學習的樂趣和自信心;同時在課程每一章節結束後,要求學生根據本部分內容查閱相關書籍和論文,學習更多的知識,並作相關的總結。

  參考文獻:

  [1]範慧慧,朱軍.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向在高等醫學課程改革中的體現[J].醫學教育探索,2009,(4):349-351.

  [2]張鵬,於蘭,劉助柏,等.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5,91(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