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高校建立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迫切性論文

高校建立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迫切性論文

高校建立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迫切性論文

  論文摘要:高校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要立足於教學質量,以政府經常化、制度化的評估制度為契機,以“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為目標導向,推動高校持續穩定發展。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決定於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和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受政府宏觀管理及投人、政策導向等直接因素和生源、人才需求、就業導向等間接因素兩方面影響。只有將內部保障和外部監督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避免出現不顧人才市場需求或急功近利、“過分專業化和功利主義”等傾向。

  根據高等教育活動的特點和規律,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是教學質量。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必須以學校內部的教學質量保障為基礎,以校內全面質量管理系統為教學質量保障的核心繫統。隨著高等教育系統外部環境的發展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在依法自主辦學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不斷更新質量觀念,提高質量意識,形成自我約束、自我激勵機制,是確保並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一項戰略性的迫切任務。

  一、根本依據:“教學質量是生命線”意識

  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要求高校及其所培養的人才必須增強國際競爭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取決於人才培養的質量。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加人WTO等等,高等學校的危機意識越來越強,生存還是死亡,教學質量起著決定作用。因而建立一套科學規範的、高效可行的校內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對於促進教學質量滿足政府及社會需求,實現高校持續健康發展是必須而緊迫的。

  二、外部動力:政府評估的制度化、連續化

  政府經常化、制度化的評估制度,為促進高等學校建立自我發展、我自約束的內部質量保障機制,從而最終形成國家、地、高校和社會相結合的立體化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提供了推動力。國家於1994年起對1976年以來新建的本科院校進行合格評估,1996年開始對辦學歷史較長、水平較高的'重點大學進行教學工作優秀評估,1999年開始對介於兩者之間的高校進行隨機性水平評估。2002年,教育部對上述三種評估方案及其標準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統一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在此基礎上,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正式下發《教育部關於設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的通知》和《教育部關於印發“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職責任務、管理體制、機構設定和人員編制方案”的通知》正式宣佈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重點工作一是要建立5年一輪的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制度。透過這種大面積、連續輪迴的評估方式,建立起經常化、制度化的評估制度。綜合評估工作全面反映高等學校辦學水平和質量狀況,同時要推動建立高等教育質量監控制度。評估是重要的指揮棒,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是政府行為,體現的是國家和政府對高校辦學的要求,對推動評估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和專業化將起到重要作用。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為契機,帶動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建立相應的評估監控制度和組織機構,促進高等學校建立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內部保障機制,積極引導和培育社會評估中介機構,形成國家、地方、高校和社會相結合的立體化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實現從過程管理向目標管理,從微觀事務管理到宏觀決策管理的根本轉變。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的成立和教育部對高等學校實施5年一輪評估制度的確立,標誌著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

  建立完善的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也是高校擴招以後保持穩步、健康發展的需要。擴招、改制和升格使各校辦學條件全面緊張,師資總量不足,結構性短缺更為突出,經費投人嚴重不足,與規模發展很不適應。原有教學管理體制、機制、規章、隊伍等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為保證新形勢下的高校本科教學質量,教育部於2001年印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各校在貫徹落實檔案過程中,逐步開展了新形勢下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研究和實踐,但主要是側重一些單項環節教學質量研究,如:課堂教學質量、實踐教學質量、畢業設計質量等,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由於缺乏完善的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及經常性的質量保障資訊資料積累,使得一些高校迎接評估,常常顯得工作被動,也由於對教學評估的意義和對評估指標體系的內涵、實質沒有結合教學及管理工作實際加以深刻領會和消化吸收,轉化為學校內在的質量保障體系,往往達不到評估應有的效果。既然教育評估是有效教學過程管理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開展教育評估就不應是“額外負擔”、“外加壓力”,而應當視為學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學校應將政府的水平評估與學校的過程管理及學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相結合,以政府的評估指標體系作為校內管理目標的參照,將社會中介機構及市場對學校的評價作為外部監督的重要因素,運用“人本管理”與“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充分調動全體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主動地持續地提高教學質量,建立並完善學校內部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三、目標導向:“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以“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為指導方針和目標導向。經過多年的結構調整、合校、擴招之後,正按照“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思想逐步向縱深發展。許多高校已逐漸把學校改革的重點由宏觀轉向微觀、由整體佈局轉向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完善,並採取一系列舉措,以提高教學質量,走內涵發展的路子。

  在教育經費普通緊張的情況下,我國高等學校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資源條件下,使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實現學校的持續健康發展,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資源使學校教學質量隨著培養目標的變化不斷提高,是一個需長期研究並不斷完善的課題。校內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和確立是其中的核心。在教育資源一定條件一下,校內全面質量管理系統是教學質量保障的核心繫統。要堅持“質量至上”,以質量為核心處理好規模、結構、質量、效益之間的關係。要透過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深挖潛力,以保障辦學規模擴大的基本需求。

  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和發展之本,“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目標導向要以質量保證和逐步提高為核心和主導目標。教學質量管理的目的,既要證明已經取得的“質量水準”,更重要的是在於持續不斷地改進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最最佳化地利用學校的資源,多培養人才,培養高質量的人才。

  四、核心系統: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從2002年開始至今,教育部開展的高校學科專業教學質量的試點評估和專項評估等,在促進高校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推進教學建設和改革,促進學校建立內部質量監控體系,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積累了寶貴經驗。

  各校在教育部2001年4號檔案精神推動下開展的課堂教學質量督導評價、精品課程建設、實踐教學質量管理、畢業設計教學質量管理、“兩課”建設等都為建立完善的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或直接成為體系的一部分。高校在此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要透過全部動員、全員參與,以鞏固成果,深化改革,促進教學管理由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隨著廣大教師、學生及管理人員的質量保障意識的不斷提高,教學管理水平也將得到全面提高,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

  質量管理體系是校內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核心繫統。校內質量管理體系應建立在“人本管理”與“全面質量管理”相結合的管理理念的基礎上。以政府的評估指標體系作為管理目標,將社會中介機構及市場對學校的評估作為外部監督的重要因素,充分調動全體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主動地持續地提高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校、院兩級教學管理部門的職能,從而建立健全由學生、教師、管理人員全員參與的學校內部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在規劃、決策、教師管理、學生管理、課堂教學組織、學術管理等方面應突出人本管理思想,調動人們的內在自主性、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事務管理、後勤事務管理等方面應強化程式化管理,規範化操作,不斷提高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