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科學對我國教育的作用機制和影響論文

科學對我國教育的作用機制和影響論文

科學對我國教育的作用機制和影響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科學對我國教育的作用機制、影響及改革的基本思路,強調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要加強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知識等方面的教育與培養。

  關鍵詞:科學社會學;科學;教育

  科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ce)是探討科學的社會性質及科學與社會相互關係的學科。宏觀的科學社會學主要研究、探討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社會對科學的控制,以及科學發展的社會條件和社會後果;微觀的科學社會學主要研究科學家們知識生產中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以及科學作為一個社會系統的內部運動規律。具體說,科學社會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1)對科學與社會的關係的研究。包括科學的社會功能,科學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造成的問題,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建制與其他社會建制的關係,社會、經濟、文化、心理等要素對科學的影響。(2)對科學本身的研究。研究構成科學的基本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論、科學的作用、科學的動員和獎勵制度等。(3)對科學界的研究,包括科學共同體、科學界內部的人際關係和行為規範、科學家的社會角色等。(4)對科學技術政策的研究。

  一、科學對我國教育的作用機制

  科學的本質在於人類主體用理性思維對客體(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意識)進行系統的探究,以把握其中的普遍性規律,從而控制和改造客體,為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科學作為人類的理性認識活動,它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認識方法。在科學活動的過程中,展現和形成人的心智力量。

  科學教育的本質就是學生進行準研究活動的過程。對科學教育本質的揭示有助於我們辨析當今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的準科學認識活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一是擴大了科學家認識成果的影響範圍,促進了未成年人的個體發展;二是為少年兒童長大之後的科學研究莫定良好基礎,從而提高了他們進行科學研究的起點。

  (一)科學直接作用於教育。科學系統中的知識生產成果直接進入教育系統,引起教育系統結構、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內容的變化等。

  重新調整和規劃我國科學教育研究的層次和比例,以人為本,把研究重點放在科學教育的普遍理論上,尤其要對我國豐富的科學教育實踐經驗從哲學上進行總結和提煉,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教育體系,這種體系能夠回答我國科學教育的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等一系列問題。

  與時俱進,堅持以思辨和實踐經驗為主的科學教育研究方法,推行和重視科學實驗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並大力開展創新教育。要透過各種渠道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一些新方法、新理論介紹給科研人員和科學教師。同時,還應注意以人為本教育的認知結構的建構;科研品質和科技創新能力在教育系統中的生成規律及培養對策;科技興趣和科學精神在教育方式和內容上養成的規律及培育策略;用什麼樣的教育手段培養科學方法的修養和掌握問題研究等。

  (二)科學間接作用於教育。在科學體制化條件下,科學活動的主體表現為三個相互有聯絡的水平:個人的、集體的和社會的。在第一個水平上,起主體作用的是個人——直接從事科學活動的科學工作者和科學家。在第二個水平上,作為科學活動主體的是科學集體,各個人的活動直接在此進行合作,並且一般科學勞動表現為共同科學勞動。在第三個水平上,作為科學活動主體的是整個社會。在這三個水平上的'科學表現對教育的社會功能產生了

  影響,使教育的社會功能發生變化,而教育的社會功能發生的變化,又反過來促使科學的變化和發展。

  二、科學對我國教育科學功能的影響

  (一)教育的科學社會功能的表現形式。教育最基本的社會功能是文化功能,即儲存文化和傳播、更新、與發展文化。教育的其它社會功能有教育的社會化功能;社會角色的分配功能;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的科學功能。教育的科學功能表現形式為:(1)教育是知識再生產的基地;(2)教育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3)教育影響知識生產質量;(4)教育導致勞動者知識更新。

  教育的科學功能從其產生、發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體系,以理論形態體現的教育科學成果是豐富的。運用科學的教育理論對教育事實加以說明,以把握其內在本質和特點,可以產生新的知識體系和技術方法。

  教育科學功能的實現過程是與具體教育體系、實踐活動和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的。不同教育活動的特殊性,決定著教育的科學功能在具體實現的過程中存在不同的差異,但又密不可分。

  (二)科學對教育科學功能的影響。科學發展和知識更新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結構、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內容不斷變化,進而進一步促進科學發展,實現教育對科學的“反哺”。 科學不僅是促進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而且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三、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更新教育觀念。在J.D貝爾納的著作中,按照韋尼格爾的意見,實踐中所包含的教育理論可分為三種不同的層次:(1)教育觀念;(2)用語言表述的教育規則等;(3)理論家的理論。其中,真正對教育實踐起指導作用的是教育觀念層次的理論,所以我們應努力促使教育科學理論向觀念層次轉化。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注重教育與科學實踐相結合,切實按照科學教育的使命與目標全面、完整運作。

  (二)構建合理的課程結構。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人文藝術和心理學等學科取得平衡,促使文理交叉和不同學科的相互融合,幫助學生形成全面合理綜合的知識結構,充分了解基本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論、科學的作用。

  (三)更新科學課程的教學方式。要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結合社會、經濟、文化、心理等對科學影響的要素,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引進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使科學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更加形象,幫助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透過探究和獨立思考來理解與掌握科學知識。

  (四) 建立獎勵機制。切實落實和開展學校的科技活動課程或科技競賽、加強實驗教學環節,培養教師和學生在科技研究或實驗中共同動手、動腦的習慣,進而提高教師和學生進行科技創新的興趣。

  (五)加大硬體設施建設。改善教學條件,配套購置合理的實驗裝置和教學儀器以及圖書資料。實現現代科學教育的內容多樣化、先進化、實用化。

  (六)更新教育內容,注意吸收現代新科技成果充實教學內容。廣泛開設《現代資訊科技》、《科學.技術.社會》(STS)、《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自然辯證法》、《可持續發展論》等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新課程。

  (七)培養師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敬業精神。注重培養師生熱愛科學和崇尚科學的精神;銳意進取和敢於創新的精神;科學嚴謹和一絲不苟的精神;同心同德和精誠合作的精神。把自己的世界觀建立在嚴格科學觀念基礎上。

  四、結語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對我國的教育體制提出了新的挑戰。為適應當今科學的社會理性化趨勢和“智業文明”、“生態文明”的要求,培養目標要由“新型科教工作者”變為“新型科教人文主義者”,加強與社會的廣泛聯絡,主動為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民族振興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服務。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人才才能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才能正確面對現代科技革命對我國教育體制提出的嚴峻挑戰。

  參考文獻:

  [1] J.D貝爾納著,鍾啟泉譯:《現代教育學基礎》,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 路甬祥,《關於新世紀科學教育的幾點思考》[J].新華文摘,2000 (9)

  [3] 張慶守,《科學教育的反思與對策》[J]. 教學研究與實踐,2004(6)

  [4] 劉德華,《科技創新與科學教育》[J]. 大理師專學報,200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