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休閒農業發展成效及建議論文

休閒農業發展成效及建議論文

休閒農業發展成效及建議論文

  摘要:本文詳細闡述了漢中休閒農業的發展現狀、發展成效及特點,重點從最佳化產業結構、強化品牌建設等四個方面提出了發展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休閒農業;發展現狀;對策;發展現狀

  一、發展現狀

  (一)發展條件及優勢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質糧油、生豬、茶葉、蔬菜、柑桔、食用菌、中藥材等已逐步成為我市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為發展休閒農業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2007年9月西漢高速公路的開通,2010年12月,十天高速公路安康至漢中段也已建成通車,特別是漢中城固機場於2014年8月13日正式通航使漢中的交通變得更加便利。同時,過境的西成高鐵及寶巴高速也將於2017年貫通,便利的交通條件為我市休閒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發展現狀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發展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2個,中國最美休閒鄉村3個,中國美麗田園5個;省級休閒農業示範縣1個,省級休閒農家明星村3個,省級休閒農業示範點2個;市級休閒農業示範點58個。監測統計顯示,全市共發展休閒農業經營主體1439個,總經營面積近10萬畝,帶動農戶總數7185戶,從業總人數1.65萬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1.51萬人,2014年從業人員人均收入達14800元,高出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86.6%,社會、生態及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二、主要特點

  一是產業基礎紮實。我市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優勢明顯,已認定的各級休閒農業示範點均擁有特色水果、苗木花卉、特色養殖、種養結合等紮實的.農業產業基礎。二是文化底蘊濃厚。我市歷史文化悠久,漢文化源遠流長,一些休閒農業經營實體充分利用農耕用具、農耕節氣、農產品加工活動、飲食民俗、禮儀民俗、民間技藝等傳統文化吸引八方遊客。如城固縣劉家營村,充分挖掘當地“昇仙”文化和陝南傳統民俗文化資源,成功打出了“張騫故里,神奇桔鄉”休閒農業品牌;勉縣天蕩山休閒農業示範園,利用特色林果產業優勢,每年舉辦春季賞花節會“梨花節”和秋季水果採摘節會,同時還充分利用當地“三國”歷史文化資源,節會期間舉辦休閒農家廚藝大賽、登山比賽、歌詠比賽、篝火晚會、民俗風情節目演出等形式多樣的休閒娛樂活動。三是發展模式多樣。我市休閒農業發展模式逐步多樣,主要有:農事觀光采摘型,主要利用特色農產品(特色瓜果、蔬菜)收穫期吸引遊客遊覽觀光並親自體驗採摘的樂趣,如城固桔園、西鄉櫻桃溝;農業生態觀光型,利用農業產業園區的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優勢吸引遊客進行觀光休閒活動,如西鄉縣棗園茶產業休閒農業示範園、寧強縣玉皇觀休閒農業示範園;民俗文化型,主要藉助當地濃厚的鄉土文化、民俗文化資源來吸引遊客進行休閒、觀光活動,如城固縣伏牛山休閒山莊、勉縣天蕩山休閒山莊。除此之外還有農業莊園型、古鎮新村和自然景區型、農業科技觀光型及農家樂型等等。四是品牌特色突出。我市西鄉縣櫻桃溝透過舉辦櫻花節、櫻桃節及茶文化節等活動,已建成以櫻桃溝景區為載體,集水生動植物養殖、民俗文化展示、茶文化及景觀建築、雕塑為一體的農家民俗與櫻桃生態園的專題類休閒農業產業園區;城固縣劉家營村充分挖掘本地豐富的生態資源、“昇仙”文化和陝南傳統民俗文化資源,依託柑桔產業優勢,因勢利導,攜全縣之力打造了“中國休閒觀光第一園”——“橘園”,成功打出了“張騫故里,神奇桔鄉”休閒農業品牌,至今已成功舉辦10屆柑桔旅遊文化節。

  三、建議及對策

  為了使我市休閒農業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最佳化產業結構,擴大經營規模。以規劃為先導,挖掘文化內涵,注重參與體驗,加快創意發展,加大休閒農業資源整合力度,形成集農業生產、農耕體驗、文化娛樂、教育展示、生態休閒、產品加工、市場營銷於一體的多元化休閒農業產業園區。構建新型休閒農業產業聯盟,打造生產標準化、經營集約化、服務規範化、功能多樣化的現代休閒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帶和產業群。

  (二)強化品牌建設,提升產業地位。以自然生態、田園文化、農耕文明為基礎,以誠信經營、提升內涵、保障質量為重點,積極弘揚“迴歸自然、怡情生活、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著力建立一批優勢產業突出、帶動能力強的省級以上休閒農業示範點;加快培育一批經營特色化、管理規範化、服務標準化的市級休閒農業示範點,形成一批休閒農業特色品牌;擴大農村消費,使休閒農業成為壯大地域經濟的重要途徑,顯著提升休閒農業地位。

  (三)加強技能培訓,提升經營水平。依託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中心、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和產業基地,分類、分層次開展休閒農業管理和服務人員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對一線員工開展專業知識、服務技能和服務禮儀培訓,重點培訓職業道德、作業內容、操作規程、工作方法、產品知識、安全生產等知識,增強服務意識,提升經營水平。

  (四)完善體系建設,增強發展後勁。加快完善行政管理體系、資訊統計體系、社會服務體系和專門工作機構。組織開展對休閒農業產業發展戰略、政策、模式、機制等研究,順應網際網路、手機等新興媒體發展趨勢,拓展資訊終端,加快資訊服務體系建設。以多種渠道和方式增強休閒農業發展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