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建設及發展論文

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建設及發展論文

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建設及發展論文

  摘要:從高職教育觀念的轉變是高職教育事業發展的先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重點,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改革的核心,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是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現代大學制度是創新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動力等方面闡述了對高職教育改革、建設與發展的深度思考。

  關鍵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改革創新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培養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換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成為高等教育發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有必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高職教育事業的改革、建設與發展進行認真思考。

  一、教育觀念的轉變是高職教育事業發展的先導

  教育觀念是存在於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人頭腦中的對教育及其如何實施的看法。人類社會自有教育活動開始,就有教育觀念,而它的具體內涵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更新和豐富,因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社會性特徵。在高職教育事業迅猛發展的今天,高職教育觀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在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完善。對高職教育而言,我們應該特別強調教育的市場觀念、平等觀念、國際合作觀念、依法辦學的觀念、人才觀念、質量觀念、教學觀念。

  1.關於教育市場的觀念

  高校轉變教育觀念的動因來自於受教育者的選擇權,也就是市場競爭機制。存在選擇,才會有競爭,高職院校才會有生存的壓力和危機。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事業不斷髮展,高職院校數量不斷增加,適齡就學人數銳減,院校之間招生和就業的競爭形勢也日趨激烈。因此,作為高校的決策者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建立教育市場的觀念,即為國民經濟服務的觀念。

  2.關於教育平等的觀念

  教育平等不僅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而且也包括在教育活動中師生平等的觀念。這一點,對於高職院校的管理工作者和廣大教師尤為重要。我們要摒棄傳統教育觀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高度尊重學生的倫理觀和全面依靠學生的行為觀。

  3.關於國際合作的觀念

  國際高職教育已經逐步成熟,我國高職院校應制定相應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戰略,探索國際化辦學之路。教育部也提出,在未來十年形成一批具有國際水準、中國特色的高職院校,這就要求我們,加大國內外合作力度,特別要注重專業合Oct.20,No.5作、校際合作、校企合作,初步實現國際知名的目標。

  4.關於依法辦學的觀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快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係”。作為高職院校,要在高教法、職教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允許的框架內,制定學校發展規劃、發展策略和戰略,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確保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5.樹立正確的知識、質量和教學觀念

  (1)21世紀新的知識觀。首先,明確知識的分類。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權威分類是經合組織關於知識的4W分類。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報告中,將知識劃分為四種類型:(1)知道是什麼(Know-What)-關於事實的知識;(2)知道為什麼(Know-Why)-關於自然原理和科學的知識;(3)知道怎麼做(Know-How)-關於如何去做的知識;(4)知道誰有知識(Know-Who)-知道誰擁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根據知識獲取的方式,知識管理理論進一步將上述知識的分類分為兩大類:顯性知識(Explicit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knowledge)。四種類型的知識中,前兩類知識可以透過語言、書籍、文字、資料庫等編碼方式傳播和學習,屬於顯性知識,人們可以透過口頭傳授、教科書、參考資料、期刊雜誌、專利文獻、視聽媒體、軟體和資料庫等方式獲取和學習。後兩類知識通常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獲得的知識,與個體的體驗和經驗緊密相關,往往不易用語言表達,也不易透過語言和文字等傳播方式來學習,屬於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所知超過所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實踐與體驗才可獲得,與人的社會活動、科學實踐相關,存在於員工、師生、社會全體成員的頭腦或組織的結構和文化中。其次,兩類知識如何實現轉移和遷移。途徑一是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改革。途徑二就是要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之路。

  (2)高職教育的質量觀。所謂高職教育質量觀,就是用什麼標準來評價高職學生的培養質量和教育效果。高職教育根據自身的特點應從幾個方面評價教育質量:一是高職教育專業設定與社會行業需要相適應的程度;二是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行業企業職業崗位群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三是高職教育畢業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與專業培養目標要求的吻合程度相適應;四是高職院校辦學的基本條件和教學組織管理的水平和效果相適應;五是社會行業企業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的程度與實際效果相適應;六是高職畢業生的合格率、成材率、就業率、就業質量;七是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總體評價;八是畢業生對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

  (3)高職教育的'教學觀。高職教育教學觀主要應體現出以下一些基本原則:一是體現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基本出發點;二體現出“知能並重,手腦兼修”的教學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分析和設計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協調好知識教學和能力訓練的關係;三是體現出“因材施教,個性發展”的原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根據個人特點、就業趨向和職業崗位標準設計具體的培養方案,鼓勵學生揚長避短,成為某方面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四是體現出工學結合的原則,將行業和企業的新技術、新資訊、新工藝、新標準和新的管理規範引入到教學中,及時調整和完善教學內容,以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增強學生對未來工作環境條件的適應性,使高職教育教學與行業企業技術進步相適應。

  二、培養創新人才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重點

  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一種綜合性人才,應該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技智慧、社科人文修養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素質。培養創新人才是今後我們高職教育改革的重點。

  1.要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一是要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模式、教學方式。按照基礎知識牢固、強化專業、加強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設計人才培養方案。要改變過去專業教學內容劃分過細,各專業過分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的狀況,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學生不但在選修課中有選擇權,在核心課程和專業課中也應有選擇權。他們可以在一定的學科範圍內,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二是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方面,要注意從單一傳授知識的教學型向關注創新的研究型教學轉變,要將多元的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如以問題為本位、任務驅動、案例教學、專案導向、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多元教學模式,並普遍運用討論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合理開發設計具有研究性的專案、任務和問題,佈置具有研究性的專案、任務和問題,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養成創新素質。三是要改革教師評價體系。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首先必須建立一支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應該建立相應的制度來鼓勵教師積極投身於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學工作中。四是改革學生評價體系。建立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改變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學成果的唯一標準。對學生的評優、選優活動,都要突出創新因素,要把勇於開拓創新和獲得了較好的創新成果作為最重要的考核和評估標準。

  2.塑造學生創新人格

  從主觀方面來說,要提高大學生的主體意識,這是培養與塑造大學生創新人格的前提;提高和豐富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培養大學生的批判和探索精神;培養大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增強激勵大學生成就感的力度。從客觀方面而言,要努力做到營造民主、自由和開放的氛圍,使大學生的主體性和個體性得以充分發揮;營造支援創新的氛圍,使大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行為能夠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援;營造激勵創新的氛圍,使大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創新態勢。

  三、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是核心

  1.樹立基於學生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指導思想

  隨著高職教育理念深入研究及高職教育實踐不斷總結,高職教育的新模式也不斷湧現,現在各高職院校普遍認識到並能接受的模式就是“基於學生行動為導向”的教學組織模式。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應在著眼於“為了行動而學習和透過行動來學習”的“行動體系”中進行,並以此為基礎構建“行動體系”的課程體系,這也是符合職業教育定位和特點的基本教學指導思想。基於學生行動為導向教學思想指導的教學改革涉及觀念創新、教師素質、課程設計、教材開發、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考核等方面,只有按其邏輯關係依次解決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基於學生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2.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體系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針對傳統職業教育與真實工作世界相脫離的弊端以及企業對生產一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的,併成為德國職業教育改革的理論指南。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在德國推行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就是該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與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思想一脈相承,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打破了傳統的學科體系的職業教育模式,建構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的全新的職業教育模式,為深化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與課程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理論指導。首先,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體系符合高職教育課程的基本特徵。高職教育的培養定位要求高職教育的課程目標應該具有定向性,課程內容應該具有應用性以及課程實施與評價應該具有整體性,而傳統的學科課程已達不到這樣的要求,即使從單一學科課程整合後形成的綜合課程,學科形式也依然存在。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界探索、倡導的諸如模組課程、主題課程和專案課程等課程型別都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都在力求體現工作過程要素,努力反映高職教育課程的基本特徵。其次,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體系源於職業工作過程又高於職業工作過程。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體系是從職業群中歸納整合出典型的職業工作過程,是對實際的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整合後,轉換成學習性的工作任務,是設計工作過程系統化、組織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資源建設。在課程開發中,充分關注了認知的心理順序和態度因素。第三,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體系為高職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科學模式。課程開發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的六步法,符合基於學生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指導思想,可以確保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正確性、完整性、有效性。教師按照六步法設計教學過程,學生透過六步法學習“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從而主動地、獨立地獲取經驗並構建應用知識體系。

  四、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高職院校師資問題始終是關係到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問題。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高職教育目標實現、教育教學改革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高等職業院校教師應具備五種能力。

  1.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能力要強化職教教育理論的學習,即學習與職業有關的基本的教育理論,透過職業教育學和職業教學論等相關理論的學習,促進教師教育理論水平的提高,強化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特徵和規律的認識,尤其是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物件、專業、課程與教學過程的特徵的認識,並掌握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法。

  2.專業實踐能力要具備行業領域的知識和方法,包括行業發展、職業標準與職業資格要求等;要強化企業職業實踐的訓練,即直接參加與職業有關的企業實際工作的訓練,透過下廠實習、職業考察等多種方式,熟悉並掌握相關的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和職業工作過程的經驗和知識。這種企業實踐訓練應貫穿於從職教教師入職初期的適應階段到多方面積累教學經驗的成長階段,直至專業素養趨於穩定的成熟階段的全過程並以此促進教師專業工作能力的增強。

  3.教學實踐能力在現代的教育理念、思想指導下,要參加與職業有關的教育過程的設計與實施,透過在具體的職業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在熟練掌握職業工作任務和職業工作過程實踐的基礎上,運用職業教育學和職業教學論的理論,開發職業教育課程,成為駕馭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的能手,並能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開展教學研究,以促進職教教師教學行動能力的提高。

  4.科研能力透過參加教學方面的教研和本專業領域的科研,提高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和本專業的業務能力,積極參加企業的技術攻關,為企業和社會服務。

  5.提高學歷層次能力要努力重構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從更高的層面來看待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校企合作教育與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尋求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健康機制,開闢校企合作教育的創新之路,也是實現隱性知識遷移的必由之路,更是關係到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1.校企合作教育的產生背景從世界範圍看,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產生於19世紀末的德國。高等職業校企合作教育最早產生在美國。我國的高職教育起步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始引入德國的“雙元制”教育制度,引發了職業教育的改革,然而由於缺乏相同的土壤,“雙元制”在我國的實施效果並不理想。近年來,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問題日益突顯,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下,各高職院校也在積極探索和實踐校企合作教育的各類模式。

  2.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較分析

  (1)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按照十幾年來在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進行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歸納總結,有人把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概括為九種:“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2+1”、“2.5+0.5”、“3.5+1+0.5”培養模式,“學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實訓——科研——就業”模式,雙定生模式,工學結合、校企雙向介入模式,結合地方經濟全面合作模式和以企業為主的合作辦學模式。這些合作模式成了全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主流,也是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教育,“2+1”、“2.5+0.5”、“3.5+1+0.5”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破解了學校關起門來辦學、培養出的學生與市場脫節的難題,與企業零距離對接,實現“畢業即就業,就業即上崗,上崗即頂崗”的培養目標。但如何發揮學校、企業這兩個辦學主體的作用,特別是企業參與培養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把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實現校企全方位的、深層次的合作,達到校企雙贏,仍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2)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比較分析。目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從參與主體來講,大都還屬於以學校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從實現形式上講,大多數院校還是處於淺層次合作階段和中層次合作階段,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果還遠未達到預期的目標。雖然各高職院校已經建立了校企合作教育長效機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沒有實現校企深層次的合作,也就是另一個辦學主體——“企業”這個辦學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沒有調動起來,還往往是學校剃頭挑子一頭熱,學校主動,企業被動,或者企業的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2+1”的“1”,還做得不到位,企業認為學校派學生實習是給企業添麻煩,影響企業的生產,安全。大部分企業不願意主動承擔學生頂崗實習的任務;另外學校管理還不到位,有的時候是把學生放到企業,學校疏於管理,部分學生處於放羊狀態。全方位的、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教育是指校企之間在技術交流、教育教學、招生就業、企業人員培訓、教師培訓等方面的合作實現全面、深入、穩定的經濟共同體,形成事實上的、緊密型的利益共同體,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校企雙贏。

  (3)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一是請進來,讓企業全程參與學校辦學的全過程,實現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教育。二是充分發揮企業辦學主體的作用,實現全方位的、深層次的、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辦學。一方面政府和職能部門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消除企業的後顧之憂。校企合作必須建立在互惠互利互動的基礎之上,既要透過特色吸引企業,透過利益驅動企業,更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消除企業的後顧之憂。三是成立職教集團,打造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平臺。為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高職院校應按照“真實性、生產性、示範性、開放性”及“教學、培訓、鑑定、服務”功能四位一體的建設思路,為實現“校內基地生產化、校外基地教學化”的目標,與企業聯合建立全過程、全實景、全方位的“校廠一體”的職教集團,引進、共享企業生產裝置、技術人員、技術標準和管理規範,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實習實訓基地,進一步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和校企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目標。四是構築校外校企合作基地,保證實習就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六、現代大學制度創新是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動力

  大學作為一類社會組織,大學的理念和目標必須在一定的治理結構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建立良好的大學治理結構有助於使大學內外部的各利益相關方在權利、責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實現大學內外部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統一。我們需要探索大學的外部治理結構,包括政府與大學新型關係的建立;更新教育資源配置模式,拓寬教育資金來源渠道;引進利益相關者參與大學治理,提倡社會參與等。在內部治理上,大學治理應強調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強調大學法人的辦學自主權;應實行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要重視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應當創設一種授權和參與的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學管理者的潛能;應當明確和保護作為教育服務消費者的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大學治理結構的完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